北科大近现代建筑群:苏式建筑“遗脉”

编者按

在最近一次公布的“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中,北京科技大学近现代建筑群入选。这一典型的苏联式建筑也是上世纪50年代高校建筑的一方缩影。

上世纪50年代是全国上下饱含“苏联情结”的年代。即便是远在农村的供销社,也效仿苏联式建筑风格,在门梁上方镶嵌一个红色的五角星。

据文献记载,典型的苏联式建筑有两大特点:首先,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三段式”结构,“三段”指的是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

初创时期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前身)无论是教学内容、方法、设备,还是校园建设,都以莫斯科钢铁学院为蓝本。主楼以及理化楼、办公楼都是按照莫斯科钢铁学院设计的图纸修建的。

主楼虽然没有苏联建筑风格中最具标志性的木质大顶尖与红五星的浮饰,但仍然是典型的苏式建筑风格。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于1952年建校,1953年学生从清华大学搬回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时,学校只建成了办公楼(当时的教室楼)和理化楼两座建筑,而主楼则是刚刚开始打地基。

1954年主楼的建设拉开帷幕。北京地处北纬40度左右,在地理学上属于温带,四季分明。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长驱直下,暴风雪肆虐,这无疑加大了修建难度。并且学校建在“满井村”,意味着地下水离地表不足5米。在当时,这无疑又是一个难题。学校从东北请来了优秀的技术工人,凭借他们的经验克服冬天施工难题。当时师生虽然没有直接投身新校园建设,但是会在课余时间,为辛苦的劳动工人倒一碗水,来回报他们辛苦的付出。

1955年学校主楼正式完工。主楼用地15341平方米,体量恢弘、挺拔大气、整齐庄严。共分六层,大大小小的教室百余间。其中,六层的教室被专门划出,以供历届毕业生完成毕业设计。复古的巴洛克花纹让每一个经过的人都能感到浓浓的苏式风情。

同样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外语楼,也是校内苏联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当时作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的办公楼,这里几乎见证了学校历史的形成、重大决策的产生,一代代校领导在这里运筹帷幄,规划学校发展蓝图。

办公楼两侧的是甲乙丙丁四个阶梯教室,其中甲乙教室在西侧,丙丁教室在东侧,相互对称。老办公楼与四个教室通过拱门相互连接,拱门上方的露天走廊更是纵贯整座楼。

甲乙丙丁四个教室长期作为通宵教室,虽然夏天有许多蚊子,但却晃动着无数学子挑灯夜战、冥思苦想的身影,也成为校友们非常怀念的地方。目前,甲乙教室已经改建成为校史馆,供校内外人士参观。

上世纪90年式末,曾经的办公楼已被粉刷一新,改为外语楼。它的底座依然沿袭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一如既往沉稳低调的浅灰,墙体则是温暖的鹅黄色,清丽明亮。

主楼、外语楼是北京科技大学苏联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但若要论起最先诞生的苏联式建筑楼宇,莫过于早于主楼之前的教室楼(即现在办公楼)与理化楼,它们同时破土动工。虽然当时在冬天施工,但采用了一套独特的建筑方法,仅仅耗时半年多时间就完工了,可谓当时一大壮举。

被称为“教室楼”,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上课学习、自习的地方。1954年春,行政办公部门迁入教室楼。之后学校进行调整,将教室楼改为如今的办公楼。

理化楼多设实验室,主要承担三年级以下的基础课课程。理化楼与教室楼相对,下课时,学生们经常是从理化楼跑到教室楼,从教室楼跑到理化楼,场面甚是热闹,行走于两楼也成为一代代学子欢乐的回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