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势力由弱转强,离不开三个关键人物:毛玠、荀彧和董昭

曹操于熹平三年(174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进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颖川的黄巾军,结果打败黄巾军,升迁为济南相。后因天下纷乱,曹操浑水摸鱼中得到毛玠、荀彧和董昭的指点和相助,站上了战略制高点: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由此日渐强大,最后统一北方,称霸中原。

第一个关键人物是毛玠,字孝先,河南封丘人。他年少时为县吏,以清廉公正著称。因战乱而打算到荆州避乱,但中途知道刘表政令不严明,因而改往鲁阳。后来投靠曹操。曹操大胜黄巾军,收降了三十余万众,建立了青州兵,有了自己的基本武装。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曹操自己并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这时,他的战略规划师毛玠出现了。

初平三年(192年),毛玠对曹操说:“当下国家分裂,君主流离,民众失业,饥饿流亡,公家没有能够维持一年的储备,百姓没有安定的心思,这种状况是难以持久的。袁绍、刘表虽兵强马壮,但无长远规划。用兵之事,合乎正义才能取胜,保守权立需要财力,因此,应当拥戴天子以命令那些不肯臣服的人,致力于耕植业,积蓄军用物资,这样,称霸称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毛玠著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的战略规划,为曹操献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大餐。

第二个关键人物荀彧,字文若,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毛玠早在四年前就提出来的大战略。但战略虽好,迫于现实压力,曹操二征徐州牧陶谦,后三战吕布等,疲于应付,毛玠呈上的“大餐”一放就放了四年。荀彧的出现,再度提醒曹操,该动这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大餐了。

荀彧对曹操说:“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若不时定,使豪杰生心,后果为虑,亦无及矣。”为此,曹操才下定决心付之行动。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随曹后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第三个关键人物董昭,字公仁,山东菏泽人。东汉末年曹魏谋士、重臣、开国元勋。董昭年轻时被举为孝廉,后担任袁绍帐下参军。多有战功,但是袁绍听信谗言,董昭不得已离开袁绍投奔张杨。张杨率军迎接汉献帝时,董昭随行,并拜为议郎。后与曹操在洛阳相见,帮助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昌,最终实现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部署,享受“挟天子以令诸侯”这道美味大餐是需要贵人相助的。

“奉天子以令不臣”,没有董昭的内外策应,曹操是连汉献帝的边也靠不到的,十八路诸侯谁不想拥有天子在手,老子独大。这儿就看董昭的手段了,董昭首先是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戴高帽子,说好听的,让曹操进入洛阳。再利用杨奉、董承、韩暹,这三位挟天子大臣之间矛盾,帮助曹操各个击破,一一瓦解,最终把曹操成功推上了战略制高点。曹操,这位豪杰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效益,发挥到了极致。是董卓以来,历经李傕、郭汜与杨奉、董承、韩暹,他们所不能比的。

曹操势力迅速转强,就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即“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起点,华丽转身,占尽政治优势,号令天下,再加上个人魅力,天下英才纷纷来归,统一北方,称霸中原。这一切,论功行赏,毛玠、荀彧和董昭应该是头功,也可以说是曹操成功道路上遇到的首批功臣之一。(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