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性别歧视,就连老佛爷慈禧也是认真的!

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近日印发通知,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提高对妇女录用标准。

“招聘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的话题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有的网友更是觉得这是男女平等事业又向前推进了一小步。

其实,早在清末年间,中国女性的平权意识已经萌发。我们印象中那个跋扈的老佛爷慈禧,也禁止性别歧视呢!

近代以来西方人的侵略,使中国人“明白了要想同西方对抗,就必须学习西方人的技术”。布朗写道:“西学的风潮迅速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中国的读书人如饥似渴地阅读欧洲和美国的书籍。天生勤勉的中国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些新知识的意义。”

▲ 京师大学堂旧照

在中国人惊讶的眼神中,异域思想和实践的大门对他们敞开了。

西学的风潮迅速席卷中国大江南北,中国的读书人如饥似渴地阅读欧洲和美国的书籍。中国几十个城市的出版机构迅速崛起,出版社的印刷厂不得不加班加点,以满足中国人的求知欲望。西方教会的印刷机构成倍扩大,他们把先进的金属版印刷技术带入中国,如今中国传统的木版印刷已被其取代。教会的出版、印刷机构,已经有一些颇具规模,它们在向中国推介西方文化上举足轻重,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就是由中国基督徒兴办的出版公司,它已经成为中国出版界的巨头。

新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着中国的男性,也影响着中国的女性。现在中国有许多女校开门授课。慈禧太后下令将一座大型藏传佛教的寺院改建成女子学校,她还专门嘱咐1906年赴美国考察的高级代表团特别关注美国的女子教育。清朝政府的学部下令,各地政府严加监督,只有没有裹脚的女子才能进入女子学校上学。

▲ 晚清时期的女子学堂

某位香港报纸的作者写道:

20年前,即便最乐观的革命者也无法预见,现在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当中,没有比妇女解放来得更迅猛,取得的成就更加鼓舞人心的了。政府和官方组织领导的、重视妇女社会地位的运动,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传统的东方女性形象在现今的妇女身上已经一去不复返。中国女性越来越西方化,她们追求展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她们已然将自己看作新世界的重要一员。夸张一点说,在中国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思想,只要占据了妇女的阵地,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1908年,广东省举行了一次引人注目的妇女大会。《东方杂志》(Oriental)的一位记者如此描述这场大会:

这次史无前例的会议的召开与中日关系紧张息息相关。会议的议程安排堪称完美,原本紧凑的会议安排,却因为有太多与会者要求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讲,而持续了4个小时。当天的天气简直糟透了,但是近万名女性还是冒着瓢泼大雨赶到会场,整个会议过程中,她们秩序井然,毫不理会一直在下着的滂沱大雨。在广州这个巨大的商业中心的历史上,警察们放下手中的事情,第一次为妇女们伫立在各个交通要道口,对他们而言,当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参加大会的妇女们清理道路,以确保市民们的妻子、女儿们能顺利参会。这些妇女参加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抗议日本的侵略行径,她们发表了严正声明,表达她们对于侵略的愤慨。

当时很少有人能够读懂《东方杂志》编辑刊载这篇文章的深刻用意,而联想到1912年的中国女权主义者冲进南京临时参议院,毫不留情地砸碎了参议院大厦的所有玻璃,闹了个天翻地覆,人们才会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前,这种事情,只有在伦敦这样的城市才会不时出现。

——文章摘自《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

☆美国传教士眼中的辛亥真相

☆深入剖析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全景再现辛亥前后社会百态

☆请世界理解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

【美】阿瑟•贾德森•布朗 著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延续了三百年的清王朝内忧外患,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有志之士呼吁改良,岌岌可危的局势也急需一场大变革。

阿瑟•贾德森•布朗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次年写就了本书,他尝试从社会百态层面去解读那段历史,以便西方真正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

不同于脸谱化的叙述倾向,布朗博士用实地走访的调查报告方式,带我们回顾了那段被宏大叙事淹没的辛亥革命。在他的笔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轮番登场,晚清民生百态详尽而丰富,西方列强的恶行也有所披露,他用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描摹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晚清。通过东西方文明对比,他认为中国的改造只能通过中国内部的力量实现,请世界“理解一个重新崛起的中国”。

《中国革命1911:一位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镜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