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兵变引发的高效“团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那些年》

麻 辣 风 趣 聊 历 史丨财 经 视 角 说 宋 朝

对初创公司而言,团队的管理和建设是一个重要且棘手的问题。

到了宋高宗这里更是如此,他没有管理大集团的经验,接到手的又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本来找了位有能力掌控全局的主理人李纲,却很快被弃用。

在宋高宗的管理下,南宋公司的团队有些糟糕:高宗恐金,权奸误国、宦官干政、将帅骄横。官员们各为私利,涣散傲慢,搞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地方大员,各怀其志,互相掣肘,不求通力合作,只求拥兵自卫。公司这样经营下去,离倒闭之日不远矣。

只是,身为CEO的高宗只顾着南逃,哪里能想起来组织团建。南宋公司首次成功的团建,是从一场突发的苗刘兵变开始的。

1

公愤未平 私愤又起

建炎初年,随着李纲被罢、宗泽去世,金兵大举南下,中原彻底失守。惊慌失措的高宗一路南逃。

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从扬州逃向杭州,负责断后的王渊把战船拿来帮高宗运送财宝,致使数万宋兵及战马失陷敌营。事后王渊当然没有受到任何责罚,还被升为签书枢密院事。当时老百姓都疯传“船上的财宝都是王渊滥杀人民搜刮而来的”。再加上宦官们一路自恃保驾有功,作威作福。史书记载“道吴江,左右宦者以射鸭为乐;比至杭州,江下观潮,中官供帐,赫然遮道。”这一幕幕惹得民愤四起,军怒难平。

右相朱胜非奏禀皇帝, 说“王渊除命, 诸将有语”。明知道各位将领对王渊的任命十分不满,赵构又下诏:“新除同签书枢密院事王渊、免进呈书押本院公事。”也就是说允许王渊掌管枢密院事务时,可不必呈书报奏皇帝。这彻底引燃了率部戍守杭州的武将苗傅和刘正彦的怒火。

苗傅出身世家,自负其家族功劳很大,不满王渊的扶摇直上。威州刺史刘正彦虽是王渊提拔的,却也不满王渊征召他的士兵。苗刘军中多为北方人,一路南逃,眼看山河破碎,故土难回,而宦官们继续作威作福,不满情绪与日俱增。于是苗刘二人打着为天下除害的旗号在军中鼓动士兵,军中的愤懑情绪一点即燃。

这时,高宗身边只有苗傅领军护卫,大将韩世忠、张俊、杨沂中、刘光世等都分守其他要害。高宗防金兵追赶,防武将拥兵自重,却没想到身边的禁卫军先造了反。苗傅与幕僚等议定,先杀王渊,再除宦官。

2

高宗退位 改元明受

建炎三年3月26日,是宋神宗忌日,百官行香祭祀。苗傅和刘正彦在城北桥下埋伏兵士,等王渊退朝,将其拖下马,宣称他交结宦官谋反,刘正彦将其亲手杀死,随后大肆捕杀宦官,并挂著王渊的首级,率军兵临城下。

宋高宗登上城楼,对苗傅提出的要求一一答应:任命苗傅为承宣使及御营都统制,刘正彦为观察使及御营副都统制;交出宦官康履等人以慰三军,其余宦官或被斩首或被流放。

事已至此,最初的目的几乎都达到了。但是苗傅和刘正彦却仍然没有收手。他们质问高宗:“陛下的皇位来路不正,如果钦宗归来,将何以自处?”之后提出一个更大胆的要求:宋高宗退位,由宋哲宗的废后孟氏垂帘听政,宋高宗的三岁幼子赵旉继位, 改元明受。

孟太后亲自出城安慰叛军,与苗傅、刘正彦等人周旋, 委曲调和,以求力保高宗。但是遭到强硬拒绝。高宗看事已至此,只好同意禅让君位。当退位的诏书宣读完毕,军士才退去,沿途喧呼于市曰:“天下太平也!”

苗刘二人没有事先规划,没有囤积政治优势,更无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他们的起兵更像是一场仓促的冒险,这场冒险虽然取得了暂时性的成功,但是也将驻守在各地一盘散沙的将领空前的团结在了一起。

3

各自为政 戮力勤王

当时杨惟忠与韩世忠掌握着河北兵,刘光世统领陕西兵,张俊、苗傅等以帅府及降兵为主。驻守各地的将领平日里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彼此之间还会有利益龃龉。对于平衡各方利益,搞好团建,宋高宗一点儿不灵。然而,当苗刘兵变的消息传来,各地高管却通力完成了这场以“勤王”为名的团建。

当时礼部侍郎张浚(文官)分析:驻防吴江的张俊(武将)指天誓地,愿以死援君父之辱,韩世忠有仗节死难之志,二人可以集事。枢密吕颐浩屯兵江宁,其威望为人所信向,且通亮刚决,能断大事,当为天下倡。刘光世屯兵镇江,兵力强悍,谋议沈鸷,可以倚仗。

于是一封封加急电报就送到各位将领的手中。

驻军吴江的张俊随即率部八千人退回平江,是第一支平叛军队。

驻守江宁的吕颐浩得到消息,当即决定讨伐叛军。并传檄诸军将,命刘光世起兵。

韩世忠率部赶至平江则诈称“所部残零,人马不多,欲赴行在。”苗傅听后大喜。然而韩世忠到了秀州即停止不前,开始做攻城的准备。

随即礼部侍郎张浚和刘光世、张俊、韩世忠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大举出发声讨苗刘。

4

兵变平息 影响绵长

勤王军进逼杭州,苗刘大为惊恐,被迫率百官奏请赵构复辟。赵构还宫后,故意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淮西制置副使,将他们引出朝廷,隔天下诏恢复年号建炎。苗、刘二人担心人头不保,要求高宗赐免死铁券。这一次,二人吃了没文化的亏,高宗痛快赐了免死铁券,但上面写的是“除大逆外,余皆不论”。

在韩世忠的进攻下,苗傅和刘正彦率两千人逃出杭州。韩世忠追歼残部, 苗傅和刘正彦被俘后, 被处以磔刑。

勤王军赶至行宫, 宋高宗步出宫门, 执韩世忠之手, 恸哭一番。历时一月的政变宣告结束。高宗下诏封赏平乱功臣。短短几个月内,淮扬之难、苗刘兵变接连发生,宋高宗的心理大受打击。随后他下了罪己诏,表示愿“深自修省, 悔过责躬。”,并制订了一些必要的制度和措施,在军事上也做了相应的防御准备,人心因此稍稳。

因为一场兵变而空前团结的将领,虽然解救了宋高宗,但也成了他的心头刺。重文抑武本就是宋朝的基本国策,这场兵变让宋高宗对武将的恐惧更重,他再不敢信任武将,于是把兵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宋高宗唯一的子嗣太子赵旉自幼体弱多病,一路颠簸南逃,再加上兵变中受到的惊吓,很快就一命呜呼。而此时宋高宗已无生育能力。未来赵家江山该怎样存续?再想到当初苗傅在城下对自己的质问:若钦宗归来,将如何自处?宋高宗便更无一点北伐的心思。

一场因兵变带来的高效“团建”原本可以凝聚人心、一致对外,却在高宗的忌惮下最终土崩瓦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