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误读红楼梦的原因

曹雪芹误读红楼梦的原因

整子2019.2.28

初次,曹雪芹接受其老师尤侗的《红楼梦》手抄本,已经被告知书中所描写的“红楼”的意义。但该书是作为杂剧传奇的形式存在。

尤侗交于曹雪芹的原因,是因为陈维崧(1682)死了。曹雪芹刚才动手整理,孔尚任正好来借资料(1686-1689),尤侗,秦松龄,吴绮告知孔尚任,这是吴梅村的手稿。

于是孔尚任经过一番整理,题为《风月宝鉴》,叫棠村送回,棠村见是好东西,也就自己浏览一番,题上序言。

经过商议后,可能后半部的内容对于政治太露骨,决定只对上半部进行整理后准备刊印,后半部交由了秦松龄处理。曹雪芹这是第一次增删。

1693年之后,秦松龄抄完并整理好下半部让尤侗过目。此时曹雪芹的上半部也差不多完成,并题书名为《金陵十二钗》。当曹雪芹和脂砚斋看到秦松龄的下半部,内容差距很大,于是大家经过商量把剧本改为章回小说的形式。

脂砚斋把书名重新改回来叫做《石头记》。秦松龄也重改了章回小说。

这一倒腾时间花了10年左右。脂砚斋先去世。抄书人没了,曹雪芹得自己抄书,还得自己整理。接着曹雪芹只重新改到二十一回就去世了。

此期间,1699年,孔尚任的《桃花扇》完成,名震天下。《桃花扇》的成功主要是得力于红楼梦。在我的角度看来,孔尚任其实就是一个剽窃家。

1702年,曹雪芹去世。1704年,尤侗去世,秦松龄独自承担起了全书整理工作,直到1714年逝世才完成。

曹寅接触红楼梦大概在1705年总管扬州书局的时候。

曹雪芹误读红楼梦主要建立在《红楼梦》和《风月宝鉴》的基础上,因此按照自己的思路题为《金陵十二钗》,想主要摘取十二个主要的女子为线索而展开,因此,对于尤侗要保留尤二姐尤三姐的文章有点不同意。

曹雪芹把太虚幻境的诗画和十二支红楼曲子对应起来,增加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付册”“又付册”的概念。而实际情况,这些都是建立在误读的歧义基础上。

經我的研究发现,太虚幻境的诗画和十二支红楼曲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对应这些女子的诗歌描述,由此断定,所谓“金陵十二钗正册”,“付册”“又付册”在原稿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书中所有情况证实,这些词语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

另一个冲突情况也很明显,《吴氏增删本石头记》后文有一个情榜,同正册付册的说法是不一致的。说明二人的笔法和思路并没有达成一致。而在上半部的批语中却已经出现“情榜”的说法。曹雪芹也没有执行所谓情榜的路线。

但是“正册付册”和“情榜”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走的是传统小说的老套路。而原稿的说法:第一回“但我想,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明显同原作者相冲突。

原作者的意思就是“我不落窠臼”。

所谓“金陵十二钗”类似的说法和概括在此之前历史上,民间中也多有传说。而情榜的说法则来自于一个对“情天情海幻情身”的误读和《情史》的取样。

这说明,曹雪芹和秦松龄以及后人误读作者《石头记》其实到底还是水平跟不上原作者的缘故,一副好牌全部打烂在这些人的手中。幸而还有批语可证和诗歌尚在,如果没有诗歌和批语,也就是一本普通的言情小说而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