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为何父不能进子房?

中华文化灿烂悠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百家争鸣”的空前盛况,各家文化与思想相互交织群星闪耀,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瑰宝。而古代是农耕社会,老祖宗通过劳动实践又不断丰富了文化内涵。作为民间文化代表的俗语,则是劳苦大众创造的文化形式,大都反映普通民众生活阅历与向往,历来都深受人民的喜爱。

俗语或许看似俗不可耐,不如诗词歌赋那般字字珠玑,但了了数字却也妙不可言,倘若深究其道,定能发人深省受益良多。

记得老辈人经常对小辈苦口婆心提到“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这句俗语,按常理来看,显然有些匪夷所思,那么俗语到底有何深意呢?不妨下面就给大家细细道来。

“官不入民宅”

其实,这句俗语前面还有一句,就是“君不进臣房”,大体意思就是说,身为九五至尊的皇帝,最好不要屈尊到臣子家中。在古代,向来就有君臣之道的说法,加之森严的等级制度约束下,尊卑这道横沟不可跨越。再者,自古男女有别,臣子家中会有女眷,虽为皇帝也不便搅扰。如果被皇帝看到貌美的女眷,从而产生亵渎之心,那样夺人所爱非君王所为,然而作为臣子向来如履薄冰,君威之下只好忍疼割爱,所以为了避免“君戏臣妻”的事情发生,一般君王都会严于律己,就是不去为好。

言归正传,“官不入民房”与上道理相当,因为古时候,老百姓对朝廷官员非常忌惮,都唯恐避之不及,怎会想着到自家做客呢?所以说,在害怕与敬畏的心态下,老百姓也想明哲保身,避免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然而,官员经常造访百姓家中,难免要热情款待,但对于并不富裕的人家,无疑是一种负担,还会产生流言蜚语,认为与百姓有利益牵涉,对官员而言明声也会造成影响,所以综合考虑,“官不入民宅”就顺理成章了。

“父不进子房”

古人常言,男大避母,女大避父。然而,作为同性的父子,却让很多人不以为然。作为父亲进儿子房间,自然再平常不过了,为何古人会有如此说法呢?

其实,孩子年幼时暂且不论,但凡长大成人后,就会有自己的隐私,即便是为人父母,也应当尊重孩子,特别对孩子的卧室,尽量征求同意最好。

而且当孩子结婚之后,对这一点需更加谨慎。古人向来注重名节,对女性来说视若生命。尤其孩子成家立业,单人间变成了双人间,人家小两口的私密空间,身为长辈贸然进入儿媳房间,自然不合时宜,在古代观念中,这种做法有违伦理,万一被别人知晓,难免在背后说闲话。

话说至此,对于“官不入民宅,父不进子房”这句俗语,大家是否觉得有道理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