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华容道放曹与马谡失街亭,都立军令状,为何诸葛亮处理不同?

关羽华容道放曹与马谡失街亭,都立军令状,为何诸葛亮处理不同?

欢迎朋友们来看《龙观历史》,本期老龙想要和大家说一说的是,关羽华容道放曹与马谡失街亭,都立军令状,为何诸葛亮处理不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们想必都会知道“失街亭”与“华容道”的两则故事,两个当事人马谡和关羽都是在诸葛亮面前立下军令状,但最后两个人最终却是不一样的结局:马谡被斩,关羽没杀。有很多人认为马谡死得怨,诸葛亮是在偏袒关羽,而为马谡愤不平。那么,个中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生活中、网络上有很多的三国迷们是经常讨论这个话题,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老龙也想就这个话题也来凑个热闹,聊当余兴。

失街亭和华容道导致结果不一样,所以对当事人的处置不一样。

马谡才气过人,喜好研究军计,诸葛亮非常器重他,并任用他为参军,虽然刘备临终前曾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坚持任命马谡为先锋,驻守军事要塞街亭。结果被魏军张郃打败,丢了战略要地街亭,致使司马懿的大军长驱直入,诸葛亮险些被俘,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为了服众,诸葛亮只能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这件事于情、于理、于军法、于后果,马谡都是必死无疑。挥泪斩马谡表明诸葛亮治军严明,自己申请降级表明诸葛亮勇于承担错误。后期就连与诸葛亮同为刘备托孤遗命的大臣之一,贻误军粮,娇诏召回诸葛亮及北伐大军的李严也是被诸葛亮罢了官。所以诸葛亮这样对待马谡更是不足为奇的了。

关羽是武力、智谋综合排名数靠前的人。他与张飞一起追随刘备,初期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但却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中期斩颜良诛文丑于两军阵前,离开曹操时又是过五关斩六将但是居无定所,后期镇守荆州中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却又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后被孙权所杀。

《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 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赤壁之战曹操几乎是全军覆没,曹操仓皇从华容道败逃。诸葛亮派关羽在这里埋伏。曹操人困马乏,损兵折将,不能再战。本来关羽在华容道是可以生擒曹操,但关羽念在过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份上,不顾立下要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过了曹操。可为什么诸葛亮偏偏派关云长去担当这一重任?结果眼睁睁地把曹操放跑了,以至留下后患?论说,关云长私放敌魁,其错误比马谡大多了,何况又有“军令状”在手,依律当斩即可。为何诸葛亮不但没有斩杀关羽,还说出“曹不当灭”之言?诸葛亮为什么会前倨后恭,对两个人是两种处理结果呢?下面我们可以试作分析。

北伐中原和三国鼎力都是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就已经既定的战略方针,绝不容有失。

笔者在前面所写文章《他死后被追封为忠武侯,其对国家作出了哪些伟大功绩和历史贡献?》里说到,诸葛亮在著名的“隆中对”时说:“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这就是诸葛亮为刘备作出的战略规划,而后来诸葛亮也是按照这个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操作的。这是刘备成王霸之业的基础。有了这个战略计划刘备才有机会逆转他的全败纪录,首次取得赤壁之战的巨大胜利,实现了“先取荆州为家”,与曹孙形成相互牵制,三分天下的局面。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能够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个战略,尽心全力地辅佐幼主刘禅,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累死在五丈原,用一句话概括诸葛亮就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在此不仅会设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不遗余命地去执行呢?

在老龙以前所写的《诸葛亮为什么投刘备,而不选择投曹操?》一文中说到:“从为人理念上看诸葛亮”自当如此。汉末时代,君臣理念深重,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作为标准的儒家士子,诸葛亮有自己坚持的忠孝仁义。他既然选择了跟随刘备,就会忠心事主,把主公的遗志继承下去。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情况下,诸葛亮绝不会允许有谁阻碍或违反这个战略大局,否则,诸葛亮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排除。所以,斩马谡是为了“图中原”这个战略大局,放关羽也同样是为了“先取荆州为家”,三分天下的这个战略大局。

从马谡和关羽当时所处不一样的大环境上看:马谡必杀,关羽不杀

上面笔者分析了在“图中原”和“先取荆州为家”的这个战略大局下,诸葛亮不容有任何人、任何事阻碍。下面笔者对于为何马谡该杀,而关羽不杀,还要对马谡和关羽在当时的具体背景作具体分析。

当时背景形势不宜让曹操死,曹操是必须要放,而关羽恰是守华容道的最合适人选,而没有之一。

刘联手火烧赤壁大破曹军,本来周瑜设计好的想借刘备之手去杀曹操,让刘备与曹操结怨。可惜周郎妙计让“既生瑜何生亮”的那个诸葛亮识破,诸葛亮非常明白,如果曹操若真的死在了华容道上,其子曹丕必统大军伐刘备,孙权唯一的威胁就没了,刘备势弱而难以抵敌,如此刘备就更危险了。这种让江东孙权坐观其变,渔翁得利,损人不利己的事,一向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不会看不明白,他会那样干吗?答案很清楚,一个字:不。

诸葛亮派关羽守华容道是打出了明暗两手牌。

明面上告诉东吴,我派的是一等一的大将去守华容道,显示刘备、诸葛亮必杀曹操的决心,让孙权、周瑜明白,大家还是一致共同对付曹操。那么,暗的一手呢?既然曹操这回不必该死,但华容道必须派人去守,诸葛亮这才会派关羽去,诸葛亮派关羽把守华容道,料他必放曹。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对关羽有恩,关羽这人很重义气,也留个人情与关羽做。曹操果然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第三笑笑出了关云长,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曹操回去后一定会休养生息,整军备战,但肯定没有能力马上就兴兵来犯,这就为刘备在从孙权手上暂借的荆州地盘是迅速扩军,壮大势力创造了有利态势,也为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战略计划第一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说关羽不杀曹操不但无过反而有功。

派关羽守华容道是诸葛亮借机挫一下关羽的傲气,以便今后好用得顺手些。

诸葛亮故意让关羽守华容道就是为放走曹操,借东吴之手取曹操首级,让孙权与曹操结下深仇大恨,这是出于诸葛亮的政治目的考虑的,而关羽显然是是被诸葛亮设计在内的,放走曹操计划是诸葛亮故意安排但又不能明说的事情。诸葛亮反而利用这个机会,用言语相激故意逼关羽立下军令状后再去守华容道,同时也知道关羽肯定为了还曹操当初的人情不是会杀曹操,反到会放走曹操的。一切均在诸葛亮的掌控中,当然关羽可以原谅不会被杀,这样,事后诸葛亮对关羽这样有万夫不当之勇的一员猛将,采取先挫其傲气,再找个台阶放过他的策略,这种先打后拉,逐渐收心的措施也很奏效。同时轻摇羽毛扇的诸葛亮就是计策再厉害,同样需要厉害的将领去执行,否则敌人是不会轻易就败掉的,关羽无疑是执行计策的最佳人选,初到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借机在立威,收复关羽的心更重要,肯定不会杀关羽。后来,关羽驻守荆州时,杀庞德,捉于禁,水淹七军,绝不手软,毫不留情。这是后话不表。所以最不会同意杀关羽的恰恰就是诸葛亮本人。

诸葛亮要想实现刘备集团的第一步战略还不能缺少关羽。

诸葛亮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投刘备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诸葛亮早就料到关羽会放走曹操,立军令状仅仅是为了做给东吴人看看的。虽说曹操新败,刘备军队得以迅速扩张,而刘备在当时势力太小,实力很弱,兵少将寡,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已实属不易,倘若斩关羽,大业未成就先折损一员大将,定然很不划算。况且刘备要取荆州为立足之地,杀了关羽就少一个大将,谁来统兵?成功机率就大为降低了。所以三分天下 ,刘关张是一个都不能少!虽说关羽违了军令状,但在这急等用将之时,大家说能杀关羽吗?

马谡失街亭在先,畏罪潜逃在后,罪不容赦。

“失街亭”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也家喻户晓。《资治通鉴》这样评价说“越太守马谡,才气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刘备在临终前告诉他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查之。”诸葛亮不听刘备的劝告,“亮犹谓不然,以马谡为参军”,“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

这就是说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诚然马谡有一些超人的能力,但他毕竟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人,只配做军师,而不能做大将,那时蜀军人才不象蜀末期那样只有姜维一人维持大局。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马谡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年轻才俊,视之如子。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虽然失街亭是马谡“罪在必诛”的导火线,但是常言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因一次败仗就让将领“罪在必诛”。有很多人在为马谡不平,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仅仅打败了一场战争便要被斩,诸葛亮的军法是不是太过严厉呢?但马谡被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仅仅是因为失街亭吗?当然不是,我们不妨梳理一下马谡的六宗大罪,再判断马谡该不该杀?

其罪之一,违抗主帅预先的部署,擅自行动。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违抗了诸葛亮的正确领导而失街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马谡举动失宜,违亮节度,大意为所破。”街亭的失守,不是一个小的错误,而是在战争最关键的时刻,马谡自作主张一手造成这个严重后果,按军纪应斩马谡。

其罪之二,纸上谈兵,不听同袍建议,刚愎自用。

平时马谡经常前颐指气使,总是不断地吹嘘自己“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可等真正到了街亭战场上,骄傲轻敌,部署失当,让军队驻扎在山上,舍弃有利地形,不切实际地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兵法,又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遭到了魏将张郃率军断水围困,不败才怪。因此马谡就是赵括第二,这样赵括般的危险人物,斩了又有何妨?

3)其罪之三,排兵布阵失当,被张郃率军切断水道,杀得大败。

在战时马谡这个危险人物根本不是“杰出将才”,而只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因而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派马谡来时,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耶!孔明用此人,焉能不误事!”马谡领命时立过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乞斩全家”。 但因其排兵布阵不当,而被魏将张郃所败,结果他令全军覆没,耽误大事。如此庸才,不杀何用?

其罪之四,兵败后不收拢将士,减少损失,竟畏罪潜逃。

就算街亭这一仗最后是蜀军胜利了,按军法马谡也该杀,因为他不仅违反军法,而且还畏罪潜逃。这就说明马谡不但不承认错误,而且还畏罪潜逃。按照当时军中的法规,如果将士临阵脱逃,就要被处死,所以失街亭正是马谡被斩的原因,俗话说 “军纪如山”,特别是诸葛亮治军更为严谨。正像诸葛亮回答蒋琬时所说:“若不按军法斩马谡,谁还会服从指挥,如何能‘讨贼’呢?”

其罪之五,马谡失街亭,致主帅陷于险地,诸葛亮差点被擒。

马谡失街亭是诸葛亮用人不明,不仅让大军深陷危机,还差点致使自己险被司马懿所擒,不得不冒险使用空城计,骗得生性多疑的司马懿退兵,度过一场主帅被擒的大劫难。战场不力,致主帅陷于险地的将领,留他何用?

其罪之六,街亭之战,首战告败,对后期的负面影响无穷。

街亭一战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战,它关系到蜀国的战略要地,失去街亭就等于失去了蜀国的天然屏障,致使蜀军北伐流产,对于蜀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马谡最终因为一张军令状得到了重罚,那样就能改变现状了吗?

综合以上六条因素,正是因为对马谡在战前、战中、战后的各种表现的综合分析,马谡的被斩,绝不仅仅是因为失掉了一个小小的街亭。虽然马谡没有畏罪投敌,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临死前还留了一份遗书给诸葛亮,使全军官兵感动得痛哭流涕,但诸葛亮最后还是杀了马谡以谢众人。尽管马谡被斩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谜团,但最终还是造成了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让无数的后人为之扼腕叹息。分析到此,读者朋友对同样吃败仗违反军令的马谡和关羽的处理结局看法如何,应该都有了自己的判断了吧?

马谡和关羽的个人背景大不一样,所以处理结局也是大不一样。

关于这一个问题,其实是可说可不说。可不说是因为它根本就摆不到桌面上谈。可说也是因为有众多的人总是谈论这个问题,因此,笔者觉得还是也把它作为问题的一个原因分析一番。

诸葛亮在对待关羽的问题上必须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刘备与关羽义结金兰,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三人兄弟情深,又岂是诸葛亮所能斩的?张飞第一个不同意,刘备也不会同意,绝不可能允许诸葛亮杀关羽的,这点诸葛亮心里也是十分清楚。刘备是诸葛亮的主公,有刘备求情相劝,诸葛肯定会买账,顺便做个人情送与关羽,收买关羽的心。如果诸葛亮不从而杀了关羽,一旦以后打下江山功高盖主,刘备找诸葛亮秋后算账怎么办,这种事在历史并不少见,所以诸葛亮不会杀关羽。

马谡是对对蜀汉北伐战略大计造成的损失,却在诸葛亮意料之外。

马谡和关羽不可同日而语。关羽在刘备集团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的地位,就连诸葛亮都要让他三分。而马谡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参军。守街亭这事是马谡自己揽的,而且信心十足,所以立了军令状,结果作战时犯了兵家大忌,导致街亭失守,北伐失败,后果相当严重,导致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功亏一篑,尽管诸葛亮与马谡私下交情甚好,作为主帅的丞相有生杀大权,但不杀马谡无以服众,无以正军纪,所以只有含泪斩马谡了。

以上分析就是我对关羽华容道放曹与马谡失街亭,虽然都是立了军令状,为何诸葛亮对两个人最终处理却是不一样的结局:马谡被斩,关羽没杀。您还会说马谡杀得冤吗?

谢谢朋友们阅读《龙观历史》,您对老龙在文章中说的这些内容有什么感想?欢迎到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动一动手指吧!爱点赞收藏的人运气好,懂转发分享的人进步快,关注我的人是钢丝铁粉。关注《龙观历史》,每天都有新精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