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七绝之冠的《登高》,写尽了杜甫不平的一生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杜甫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他沉郁顿挫的诗风,影响了整个中国和日本的文学,对诗坛的作用绝对是一座伟岸的丰碑。

可是,杜甫命不太好,在世的时候,他的诗文传播的并不像今天这么深远,他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大官,几次科举考试竟然落第,他的命运坎坷多舛,反应到诗词上,也多是悲痛雄浑,质朴奔放。

例如这一首《登高》: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流传极广,后世评价为"七绝之冠",我们简单分析一下这诗的意义:

风那么的急,天空高远,猿叫得那么悲凉。水面清澈,沙子被水洗成了白色,偶尔能看见海鸟在小岛上来回飞还。

无边的落木萧萧然落下了叶子,长江滚滚流逝,看不到尽头。

我多年漂泊,没有归宿,为秋季的萧条和我的漂泊而伤心,身体老迈多病,独自登上了高山。

生活艰难,痛苦而又没有出头之日,头发逐渐发白,潦倒的日子,因为有病不能饮酒,昔日的酒杯也停了。

杜甫的这首诗,可谓是字字啼血,声声发出了悲鸣。年轻的时候,可以恣意人生,纵使遇到了挫折,还是充满了希望,可是杜甫写这诗的时候,已经55岁了,人生已经走了一大半,事业还没有一点点起色,他有点失望灰心了。事实上,写完这首诗的三年后,杜甫便去世了。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祖上是西晋时期的政治家,曾祖父是县令,父亲做过司马,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唯一的希望就是像父辈一样进士为官,成就一番事业,从而名利双收。

可是杜甫进士的事情一直很失败,几次落第,最后一次皇帝玄宗让有才华的人到长安统一应试,又被李林甫闹了一场"野无遗贤"闹剧,统统没有录取。

杜甫不得不滞留长安,依托有权势的人推荐进官。这个过程是很屈辱,没有尊严的。"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是这一期间的写照。

在长安的滞留,是杜甫人生中一段无比沉闷,忧伤的岁月,老家的儿子竟然饿死了,他偶尔一次回家才知晓,可以想见,当年他的处境是多么底层,多么烦恼。

有人也许会认为,杜甫活的得不潇洒,不如李白,李白不科举考试,也不在乎名利,"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李白的写照。

而杜甫为了得到一官半爵,不得不处处结交门第显赫的贵族官僚,不得不谄媚于才华不如自己的人,这是杜甫的无奈。

这是和杜甫的家世分不开的。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庭给他的传统教育便是以后光耀门楣,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他受到的是正统的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杜甫的一生是不停的追求仕途,即使没有进士,也依附于达官贵人,做幕僚或者文书,希望有一天自己被举荐。

杜甫在公元759年,彻底地对人生失望。之前他在官场沉浮,期间他做的最大的官是左拾遗,八品,是劝谏供奉的官。后因为一点小事惹怒了皇帝,被贬,做了祭祀,礼乐的官。

杜甫的仕途生涯,一直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以后又做过严武的参谋,员外郎,但是不久他就辞职。此后他寄人篱下,生活得不到保障,55岁的时候,他头发须白,愁离悲苦,夔州的都督柏茂林对他有所照顾,给了他一些土地,让他租种。此时的杜甫,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写了这首《登高》。

杜甫58岁的时候,思乡心切,却在路上颠簸后,于小船上而死。死因不详。

学者郭沫若考证说,杜甫是食物中毒而死。

还有一种说法是食物消化不良而死。

因为杜甫乘坐小船回家乡的路上,遇到了臧玠作乱,河水又涨,五天没有吃饭,附近的县令听说了,送来了一些酒肉给他,很久没有吃饭的杜甫,肠胃已经很弱了,可能吃的多了,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身世,为他的诗增添了沉郁的力量,人生的不平之气,在《登高》这首诗里得到了最悲情的释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