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躲避手榴弹的正确姿势:第二是跳,第三是躲,第一是?

常见抗日电影中,手榴弹一来,士兵往地上一趴,就安全无恙地躲过了袭击。

现实情况是这样吗?

正确的躲避手榴弹杀伤的姿势是啥?

我们来听两个抗战老兵谈谈。

(配图)

一、手榴弹来了,最实际的躲避方法是“踢”

李书和,1925年生于河北省南皮县,1939年14岁参军抗日。

他说,侵华日军为加强对占领区的控制,常在铁路和公路网络的重点地段,设一个炮楼。

而摧毁这些炮楼,就是李书和的任务。因为他在部队是一个机枪手。

李书和说,这样的任务,当时被称作“拔钉子”。

每次拔钉子,都是仰攻,需要挖掘大量的战壕作为掩体。

这样,站在半人高的掩体里射击,就不容易被敌人子弹射中了。

然而,在战壕里打仗,有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无法应对敌人投进来的手榴弹。

在平地,如果看到敌人的手榴弹飞过来了,即便刚落下那一瞬间,如果着地即炸,你完全可以跑开,或者快速滚开身体,避免被炸伤。

但在战壕里,一炸一个准,跑都跑不及,怎么办呢?

(抗日军人投掷手榴弹)

2016年,91岁的李树和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出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他说,战壕里手榴弹杀伤力翻倍,为此,作为新兵的他,和战友们学了一招:“踢”。

就是在手榴弹落下那一刻,用脚快速向两边踢走,战友们相互接力,能踢多远算是多远。

一脚踢开,并迅速向另一侧卧倒。这是战壕中最现实、最有效,也是最无奈的方法。

它的弊端很明显:

1.踢不几下总会爆炸,能否躲过被炸伤,全靠运气;

2.手榴弹如果延时短,落下就爆炸,谁也踢不成。

但据老兵的说法,当时日军的手榴弹,好像有足够的延时时间。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手榴弹的延时,足够你有时间躲避吗?

(配图)

二、敌人扔过来的手榴弹,能捡起来再扔过去吗?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问手榴弹的延时时间是多少。

据研究,日军步兵在二战期间先后主要使用2种型号的手榴弹:91式和97式。

它们分别是1931年生产和1937年生产,后者是前者的升级版。

(日军97式手榴弹)

前者91型手榴弹,是一弹三用式的,即可手掷,可弹筒发射,也可以枪头挂掷弹器发射。

多性能就带来小弊端,其一个死穴就是:延时太长,长达7秒。

一份昭和11年,即1936年的日军报告称,“步兵在用手榴弹攻击30m外的目标时,合适的出手时间是磕燃引信后再等3—4秒”。

延时三四秒再投掷,这就出了问题:

如果是人手动投掷,时间还好把握;

如果是投掷筒,由于操作多了一个装弹的环节,这个时间就把握不精准。

(中国军队投掷手榴弹老照片)

所以,日军为避免自伤,可能会提前扔出去。这样,就有被捡起扔回来的可能。

97型,改革了这种弊端,取消了推进药柱体,只用手掷。引信时间也压缩为4—5秒。

如此以来,手榴弹在几十米一落地基本就爆炸,绝少出现被捡起来再扔回去的机会了。

那么,遇到这样的手榴弹,该如何避免杀伤呢?

(日军制的投掷手榴弹动作)

这就是今天说的第三个问题了:

三、平地上如何避免被手榴弹炸伤?

①抵御手榴弹,首先要认识手榴弹

手榴弹名字咋来的?

手榴弹之所以叫“榴弹”,顾名思义,就是因为它的长相和爆炸后的自然状态,呈现出与人们常吃的水果——石榴极为相似。

研究称,其名源自十七八世纪的欧洲。

(德军和手榴弹)

手榴弹谁发明的?

我们知道,炸药是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的发明,而手榴弹的发明,却不是他,而是我们china——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明者。

把手榴弹技术提升的,是二战的日本,他们发明了刚才所说的一弹三用。

另外,在外形上,如刚才所述的91和97式手榴弹,他们都特意纵横切凹槽,爆炸时更易形成石榴籽一般的颗粒,有利于爆破后扩大杀伤力。

(中国造手榴弹)

手榴弹作用有多大?

手榴弹以其体积小、携带方便、造价低廉,成为步兵三大基本装备之一(另外两个是步枪和刺刀),也是中国抗战中主要武器之一。

据研究统计,整个抗战期间,约40万名日军死于3000万枚手榴弹之下。被成为“手榴弹雨”的战术,一度令日军闻之胆颤心寒。

(配图)

②认识手榴弹,需要解剖手榴弹

手榴弹由三大组成:弹体、装药和引信。

弹体决定着威力,有金属的,有塑料的,还有玻璃的;

装药决定着用途,有催泪的,有燃烧的,有杀伤的;

而引信决定着延时,有延时引信,有碰炸式引信。

二战中,中国、苏联和德国,用的多是木柄型手榴弹,而日本美国和英国用的多是无柄型。

此外,手榴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十几种叫法:进攻型、防御性、破片型、拉发式、击针式、碰炸式……

(不同的手榴弹)

手榴弹最大的杀伤力,产生于爆炸那一瞬间,里面的弹片和碎片会变成万千子弹,向四周飞溅“发射”。

同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核心范围也足以把人体摧成齑粉。

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碎片飞溅、纾解冲击波,就是抵御手榴弹杀伤的关键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剧上趴下躲避手榴弹的方法,并不可取。

(手榴弹构造)

③躲避手榴弹的正确姿势,记住3个字

举个例子。

王育彬,是江苏省泗阳县新袁镇抗日老兵,91岁时他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一次攻城的经历。

那次,由于守城敌军火力太猛,作为突击队员的他和战友,只好趴在草地上暂时隐藏起来,等待友军过来。

(王育彬老兵)

这时,敌人瞧不见我们,便用手榴弹袭击,“手榴弹‘呼呼’地飞过来,我下意识地抱住头,手榴弹落在我旁边,也不敢动,因为怕暴露。”第一颗手榴弹,炸伤了老王的右手指;第二颗手榴弹爆炸,右腿被炸伤;第三颗手榴弹,把他屁股上的肉炸掉一大块。

3枚手榴弹,都没有落在老王身上,在旁边不同远近的地方爆炸,英勇的老兵身上均落下了战伤。

可见,单纯趴下躲避手榴弹,是不靠谱的。

(配图)

应该怎么躲避呢?

老兵说,最安全的抵御手榴弹的方法,是一脚踢开后,向反方向跳进战壕。

如果没有战壕,就找掩体掩护,躲在后面,以阻挡碎片和冲击波。

这就是躲避手榴弹的正确姿势——“一踢二跳三躲”法。

=============

文献参考:

胡志强等《李书和 作为一名机枪兵的抗战岁月》(《工会博览》2015年24期)

《宿迁91岁老兵忆抗战:手榴弹在身旁爆炸我都没动》

于文宗《抗战时期的兵器工业》,(《国防科技工业》2005年第8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