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和康熙南巡

曹雪芹和康熙南巡

整子2019-3-2

现在的读者和《红楼梦》传统诠释家有一个久久不能解开的症结就是,第十六回中赵嬷嬷同凤姐的谈话。该谈话中提到“江南的甄家接驾四次”。

由于我们传统的诠释首先设想曹雪芹是曹寅的子孙,《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因此,所谓“江南的甄家”就是指“曹家”,那么“接驾四次”,也就是曹寅在任上接驾康熙南巡的四次,该四次还是康熙南巡总共六次中的后四次。

现在的问题其实不是到底《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曹家是不是就是江南的甄家,或者接驾接了多少次,而是利用“康熙南巡的六次”的历史事实来证明《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原著。

是如何利用的呢?“康熙南巡的六次”的历史事实,对应《红楼梦》文本中“江南的甄家接驾四次”,所以推出,曹家接驾。

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曹家接驾”推出曹雪芹“回忆”式地写入《红楼梦》的可能性,所以得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原著。

假设第一步是对的。那么第二步,一个重要的关节点是“回忆”是如何产生的呢?

康熙南巡最后一次是1707年,而根据现在人们的模糊研究“曹雪芹(约1715-约1763)”。至少说明康熙南巡最后一次,曹雪芹都还没出生。何况研究至今连准确的曹雪芹的出生和死亡时间都确定不下来,却让人们信以为真。

我就问一句话:曹雪芹可有旁证证明曹雪芹知道其父曹家接驾的事情?不用说,绝对没有!

因为,这个曹寅的子孙“曹雪芹”本身就是无中生有的东西。这等于就是“问上帝有没有”一样的问题。

现在我们回到文本本身,在第十六回中有三个关键语句所描述的情况:

第一,凤姐笑道:“若果如此,我可也见个大世面了。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说起当年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比一部书还热闹,我偏没造化赶上。”

第二,赵嬷嬷道:“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这说的就是奶奶府上了。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

第三,凤姐道:“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岂有不信的。只纳罕他家怎么就这么富贵呢?”

上面三个情况可以简化如下:

1,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

2,江南的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

3,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

由于是小说文本,我先不追究凤姐的语述毛病,这个毛病就是,1,凤姐本身王府出身的人,其实对此根本用不着大惊小怪,2,如今的江南的甄家,凤姐也没必要说“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3,凤姐的爷爷预备过接驾一次,且太爷们也常说,根本没有必要说“我常听见”。因为凤姐就在场。不管年龄多小。

根据太祖皇帝仿舜巡,赵嬷嬷说起江南的甄家接驾四次,再推出“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这个过程同“第二步,是“曹家接驾”推出曹雪芹“回忆”式地写入《红楼梦》的可能性,所以得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原著。”这个推论是一致性质的。

根据此点和“常听见我们太爷们也这样说”的结果可知,该文本是经过后人增文串入的结果。

首先,逻辑不一致性。说明是二个不同人的思考结果。其次是,同红楼梦的主旨以及此处相关陈述事件无关,在该文本中是孤立文本。即毫无意义。

其三,暴露凤姐的真实的身份。凤姐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这是原稿文本。真实的王熙凤其实真的没见过世面。

其四,第十六回该段落的所有的批语都是侧批形式,在第五十六回中谈到关于甄家四个女子来贾府,则没有一个批语,在甄家的文本意义上就已经说明捉襟见肘。

那么,是谁串入这些文本呢?就是增删人曹雪芹。曹雪芹根据1,“甄家”的描述扩展文本,2,根据“太祖皇帝仿舜巡的故事”说法的原稿进行了非法扩展。

为什么曹雪芹会加入这些文本呢?

因为曹雪芹就是尤侗的门生,康熙南巡四次到尤侗死去,尤侗每次都接过康熙的驾。曹雪芹亲身经历。

因此,扩展的赵嬷嬷说话的文本中就有了“接驾四次”的说法。

但是,“接驾四次”不一定就是曹雪芹写上的,因为这个“四次”情况,是相当于一个注脚,来表明后面的“富贵”。

江南甄家富贵不富贵,凤姐岂有不知道的理,因为江南甄家本身就是贾家的亲戚关系。

这说明曹雪芹有改写过接驾的事情,但不一定就是“四次”,这个四次有两个可能选择的修饰意义:第一,无稽之谈,第二尤侗写上去。

尤侗要是没写,“四次”是无任何意义的“虚词”,尤侗要是写了,则是将错就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