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时期宦官不可断文识字的局面是如何改变的?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雷晓凡。

明代宦官乱政的局面一度十分严重,但是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实际上对于宦官集团的管控十分严格,且命令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务,从教育途径上切断了宦官参与政事的可能性,那么,这一局面是如何改变的呢?

宣德帝

清政府监修的《明史》有记载:“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明初宦官仅仅是为皇室服务的奴仆,本不可断文识字。顾炎武《日知录》言:“我太祖深惩前代宦寺之弊,命内官不许识字。永乐以后,此令不行。”根本原因在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期间得到了南京内宫中不少宦官的帮助,获悉了很多相关情报,这使得朱棣耳目灵敏,也是后来起兵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故而永乐帝以后,宦官一度十分活跃,郑和就是其中一例。

明代宦官铜像

到了宣德以后这样的现象更加普遍。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宣宗正式设立内书院,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由翰林学士教导宦官研读《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功课:背书、号书、判仿。名臣钱溥、宋琰、陆深、严嵩、徐显卿等人皆曾任教于此一机构。内书院的学生则是选内官中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学习,自此成为常制。也有学者论证称内书院的诞生应该可以追溯到永乐末期,朱棣在位晚期就已经有这样的教育机构正式运行。但实际上内书院真正的成立时间并不是最重要的,其真正的历史意义在于,内书院的诞生,宣告了明代最高统治者对于宦官政策的大转折,自洪武以来对宦官严格管束的“祖训”被彻底颠覆。《酌中志》书影

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宦官们的学习情况:“皇城中内有学问,读《四书》、《书经》、《诗经》。看《性理》、《通鉴节李》、《千家诗》、《唐贤三体诗》。习书柬活套,习作对联,再加以《古文真宝》、《古文精粹》,尽之矣。十分聪明有志者,看《大学衍义》、《贞观政要》、《圣学心法》、《纲目》,尽之矣。”此外,《说苑》、《新序》、《五经大全》、《文献通考》、《三国志通俗演义》、《韵府群玉》等书也都是内书院偶尔可以见到的图书。可以见得,内书院的教育并不熟徒具形式,使得宦官集团中相当一部分人拥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也使得宦官可以阅读奏章了解典章,走上了夺权乱政的道路。

参考资料:

1.刘若愚:酌中志

2.孟森:明史讲义

3.梁绍杰:明代宦官教育机构的名称和初设时间新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