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风且霾,惠然肯来:终风且霾

《诗经》里边讲“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一位好朋友冒着风雨阴霾,来到自己家中做客固然是令人高兴。可是客人身背后的“霾”显然就不是那么友好了。我们现在人说的霾大概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大范围、短时间的大雾霾,第二类是局地性、常态化的城市灰霾。两种霾的机理不一样,后者的主要成因大多是人为的污染,也是我们现在整治、治理的重点;而前者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则是亘古有之。

实际上,早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关于“霾”的记载除此之外,霾有的时候还会写成“貍”,郭沫若先生在《卜辞通纂》里面说:“此片之兽形纹,以前二片霾字例之知即貍字。貍者野猫也,字在此盖假为霾。”

甲骨卜辞中,比如《合集》10465里面就有:“己酉卜,争贞,风隹有霾?”意思是“大风会不会带来霾啊?”可见商代的时候霾就已经被当作是一种气象。但是这似乎是一种有点灾害性质不讨喜的气象,比如卜辞就有“……隹霾,有作(祸)”

大概就是霾一出,妖魔邪祟也就出来了。

“霾”之一字从甲骨文流传至今,其含义不断丰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改变。有学者甚至认为,诗经中所指的“风”与早期的“风神”崇拜有关,这里风的“颓”“猋”“庉”“飘”“暴”“霾”“曀”等,均带恶性。

“霾”咋了,人家好歹也是个“神”。

《诗经·邶风·终风》提到:“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尔雅·释天》中对此有“风尔雨土为霾”的解释。说文对此的解释也差不多,都是说“霾,风雨土也。”倒不是说大风把雨呀、土呀刮在一起,而是刮得尘土飞扬,从上而下弥漫空中,好像天上下土一样。

说白了,怀疑是沙尘暴。

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中所提到的“霾”是一种沙尘暴天气而非现如今的雾霾现象。三国时期孙炎为《尔雅》作注时所释“大风扬尘,土上下也”便有此类含义。不过单纯的从甲骨卜辞来认识古代的霾似乎也不够,真正首次在正史史料中出现“霾”的记载的是《晋书·天文志》,里面讲“凡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故曰,天地霾,君臣乖。”

“乖”指的是“不顺、不和谐。”君臣都乖了,就问你可不可怕。

天文志里面记载的这个现象,“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时间持续至少半个月,与沙尘暴这种短时间、强效性而且伴随大风的特点并不相符,因此此处所指的“霾”与我们所认知的“雾霾”有着相似的特征。且这种天气也与人间秩序相同,代表了君臣不和谐。

其实哪有什么人间秩序,瞎找借口而已。

自此之后,历时唐宋元明清,有关于“霾”的记载一直没有停过,单从“霾”字出发,其既有扬沙之意,又可指昏暗的状态。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二者的结合也成为了如今霾的一种新定义。不论是那种定义,它的转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形势的不断变化,空气中颗粒物的成分从单一的扬沙增至微颗粒物等,最终演变成如今的雾霾。

但是无论古今,不管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形成的,霾总是不好的,能少吸一口还是少吸一口。

愿天下间无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