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千世界 | 盛世华章“一带一路”唐三彩精粹

“一带一路”唐三彩艺术展(序)

华夏先民自汉代在中国黄河流域首先创烧出的低温釉陶(汉绿釉),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600余年的发展,在强盛的唐代把这种釉陶的工艺推向巅峰,大量生产了流光溢彩的马、骆驼、天王俑、武士俑、文官俑、镇墓兽、胡人俑及各种异域风情的生活三彩器具。并沿着唐代的丝路销往海外。

“一带一路”古自有之,汉唐为最,今又逢盛世,华博同仁将珍藏的唐三彩与诸君共同回望大唐盛世。

唐代(618年—907年)

加蓝三彩盖罐

这件器物有浓厚的波斯风格,唐三彩的施釉方法跟染缬工艺密切相关,唐代匠人用聪明的智慧把这两种不同的手工业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钴料的使用说明了唐代人高超的技术水平,也是证明丝绸之路带动了中西方文化的紧密结合。

唐代(618年—907年)

武士俑

此武士俑面部不施釉,颈下施黄、绿、白三色釉。头束发髻,二目圆睁,双眉浓重,大鼻头,鼻下胡须向两侧上翘,面相异常凶猛。身穿明光甲,右手握拳,左手拖掌向前。足蹬黑靴,直立于镂空座上。

唐代(618年—907年)

加蓝三彩镇墓兽

在唐代墓葬中,镇墓兽成对出现,放置于墓道入口处,镇守于墓门,早期称为「魌头」。采蹲踞的姿态,有两种基本造型:一为双角兽面,嗤牙裂嘴、似怒吼;一为胡人面像,扇形耳,圆目怒瞪、张口露齿,因为人面兽身也称做「镇墓俑」。在形体上兽身有双翼、蹄足。从历代镇墓兽的演变来看,唐代的形象更加夸张与威吓,强调各项细部,如高耸的双角、向外伸出的羽翼、华丽流淌的多种釉色等。人面镇墓兽以西域胡面貌为造型,特别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之影响。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胡人俑一对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打马球俑一对

马球在唐代的兴盛和发展。从汉代以后,随着骑术的进步,骑兵在唐代达到极盛。马上作战、砍杀更为灵活。马球运动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 由于这一军事目的,在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推广之下,马球运动在唐代风行一时。 是当时皇家贵族和文人雅士喜爱的运动。

唐代(618年—907年)

单色卧驼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骆驼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人骑骆驼

“胡人”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并扩而大之,涵盖中亚、西亚等民族与国家。由长安通向中亚、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纽带,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商队络绎不绝。骆驼是商客的坐骑,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墓中以胡人牵驼俑作为随葬品,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

唐代(618年—907年)

唐三彩冥器一组

据记载三彩出现最早时间为显庆元年,张金刚墓出土的三彩十件,表现出唐代各种实际生活所应用的器物,而在这些器物中,却把当时社会生活的形态很完备的呈现出来,由此获知殉葬的明器与其他器物的形制与数量,均按照墓葬者生前官阶,以及门第的大小而定。例如唐礼明器之制,三品以上九十事,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挺马偶人高一尺。其他音乐队、童仆之属、威仪服玩,亦各视其生前之品秩而定之。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刻花三足盘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砚台

史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远古时期,龙马背负“河图”浮出黄河,神龟背负“洛书”浮出洛水。“河图”乃中原山川地形图,“洛书”乃龟甲卜文。伏羲依此演八卦,华夏文明由此起源。此砚台分色鲜明,釉光一流,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有黄、绿、白三色,每个龟纹之间都有个“王”字,共计30个,下部露胎处刻有一个“王”字。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双鱼瓶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七星盘

唐代(618年—907年)

绿釉三足盘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盘口凤首壶

唐代(618年—907年)

蓝釉净瓶

唐代蓝釉净瓶世间罕有。三彩之蓝釉开钴料呈色之先河。这是一种色度饱和,充满了幻想的颜色圆流,此件净瓶修长颈,锥形口,肩腹丰隆,施蓝釉,釉不及底。蓝釉薄而匀净,有细碎开片,形制奇特,造型肃穆大方,是佛门圣器。

唐代(618年—907年)

三彩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