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为何会投入刘备麾下?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一员得力干将,他为刘备效命三十余年,参加过不少战役,而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他是人们眼中七进七出、英勇善战的常胜将军。然而,稍微熟悉一点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赵云并非一开始就跟随在刘备身边,他起初受到常山郡百姓的推荐,率领义从投靠“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他与依附于公孙瓒的刘备相交甚笃。后来,赵云因兄长离世,辞职回老家了。在赵云离开公孙瓒大概七年之后,他去邺城见刘备,从此以后便为刘备效命。

我们先谈一谈公孙瓒,他出生于一个贵族世家,因为生母地位低下,只在郡中当了一个小吏。但由于公孙瓒颜值高,有才华,涿郡太守非常欣赏他,就把自己的女儿嫁与他。从此公孙瓒就一直平步青云,官至中郎将。公孙瓒骁勇好战,在杀掉了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上司刘虞后,挟持了朝廷的使者,获得总督北方四州的授权,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诸侯之一。这样一个人,也难怪赵云最初会投靠他。

然而赵云在公孙瓒的麾下似乎并没有收到重视,不似其在刘备麾下大放异彩。赵云乃常山人,可常山却是袁绍的地盘。与袁绍交战的公孙瓒在战后寻问赵云,为什么舍近求远,不选择袁绍?面对这个问题,赵云一直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免不得公孙瓒要猜疑。而作为公孙瓒同窗好友的刘备,在公孙瓒当了大官后前来投奔,念及旧情的公孙瓒也顺理成章的收留了刘备。在此期间,赵云与刘备相见相识,刘备觉得其不似凡人,非同一般,便与赵云交好,双方愉快的交流了一番后,发现彼此都有一个远大的目标——那就是兴复汉室。在这之后,刘备向公孙瓒“借来”赵云,一起攻打袁绍。公孙瓒答应了刘备的请求,还给刘备配了100个骑兵。赵云和刘备的交情在这里就结下了。

公元199年,公孙瓒败于袁绍,引火自焚。这时的赵云早已辞官回乡,但自己效力的人死了,赵云无依无靠,占山为王,赶走了原来的当家周仓。后来周仓遇见刘关张兄弟三人,谈及此事,三人决定去会一会这个“狠角色”,于是便有了赵刘二人在邺城的相遇。两人相谈甚欢,同塌而眠,此后赵云便一直跟随刘备。其实赵云的心里一直很清楚,自己追随的并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仁政”,刘备正式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有之前在公孙瓒账下“同事”的交情,再加上刘备实施的“仁政”,赵云为何追随刘备的疑问就很容易回答了。

作为武将的赵云,曾给刘备提过两次非常重要的意见,一是助刘备夺得益州时,刘备想要把成都城中房屋住宅和城外土地赏赐给诸位将士们,来收买人心。但赵云不同意,他说:霍去病以前说过匈奴还未消灭,不能成家,现在国家里的奸贼不只像匈奴一般,只有一个,所以还没有到能安定的时候,要等到全天下都平定了之后,再让大家回家耕地,才是最好的办法。益州的人民,才经历了战争祸乱,现如今我们得把田地和房子还给百姓,先让他们安安稳稳的生活,然后可以让他们去当兵纳税,这样才能够安稳民心。赵云比别人想得更加长远,把土地和金钱奖赏给士兵,收的只是少数战将的人心,但让益州百姓安居乐业,将田宅房产归还给他们,收的却是益州一州的民心。胸襟大小,一目了然。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安稳地掌控了益州五十年。

赵云第二次建议,是刘备意欲东伐孙吴时,赵云不同意刘备的做法,他说:"国贼是曹操,但非孙权,打败了曹操之后,东吴孙权就会服从你。尽管曹操去世了,但他的儿子曹丕夺帝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拿下黄河和渭水上游,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只要开始了,就很难停下来,讨伐东吴并非上策。"但刘备没有听从,坚持伐吴。因此赵云并没有跟着刘备伐吴,此举的结果便是夷陵战败。此次战争结束后,蜀汉大伤元气,实力不若从前。作为武将的赵云“浑身是胆”,而且不同于寻常武将,赵云还是胆大心细,智勇双全。此外,赵云对自身要求也很严格,非常自律,平定桂阳时,桂阳的太守赵范,是赵云的结拜兄弟,他想要把自己美貌的寡妇嫂嫂嫁给赵云,但赵云没有答应。事实上,赵云是不不爱美人,只是他更爱国家。正象当年霍去病所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样,赵云的理由是"大丈夫功成名就,何患无妻?",此时的赵云认为自己尚未建功立业,故不考虑婚事。但他没有明说的是"赵范乃是被迫投降的,并非诚心,其心不可测"。果然,事情的结果证明了赵云的想法。

在成都武侯祠中,身为武将的赵云却身穿文官服,其为何故?只因赵云文武兼备。赵云跟随刘备,只因他与公孙瓒并非一路人,公孙瓒猜忌他,不重用他,而他心中的“仁政”所在也非公孙瓒,是刘备也。赵云是一个忠诚勇武、胆识过人、重情重义、虚怀若谷的人,这样的性格使他广交英雄豪杰,统帅三军。而刘备也是那种绝不会忘恩负义的人,他因关于讨伐东吴,由此可见其重情重义。在刘备做了汉中王后,封了赵云做左将军,赵云多次单枪匹马解救刘备,六十多岁仍然征战沙场,足以看出他对刘备的忠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