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汉匈战争的转折点:河南之战

公元前129年龙城之战后,汉匈战争便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倚仗胡骑的剽悍勇猛和高速移动,匈奴大肆进犯汉帝国的东部边境。

公元前128年秋,匈奴三路大军进犯辽西、渔阳、雁门三郡,杀虏3000余人。

公元前127年春,匈奴骑兵再次进犯上谷、渔阳两郡,杀虏1000余人。

游牧骑兵攻防逆转的河南之战

面对匈奴的凌厉攻势,汉武帝刘彻先是采取被动防御的战略。

任命原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材官将军屯兵渔阳、右北平一带;派遣车骑将军卫青西出雁门与来犯之敌鏖战。

而后由被动防守转变为主动进攻,趁匈奴兵锋向东之际,汉武帝刘彻采取胡骑向东、汉骑向西的作战方针,发动了河南之战。

汉 卫青

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由云中郡出兵,沿黄河北岸急速向西迂回。

卫青、李息部,快速攻占阴山山脉的高阙寨,切断河南地与匈奴腹地的联系。

而后,迅速突袭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部,击溃两王部曲,将其赶出河南地。

最后,向南穿行千里,至陇西郡收兵、全甲而还。

河南、漠南之战

此战,卫青军团一举击溃白羊王、楼烦王部,首虏2300级。而后,由北至南千里扫荡河南地,“按榆溪旧塞,绝梓领,梁北河,讨蒲泥,破符离”,斩杀3071级,缴获马牛羊上百万头。

春季战役之后,汉武帝旋即采取中大夫主父偃的建议,于当年夏天便募民十万筑城朔方,建立朔方、五原等郡。阴山南麓的千里河南地

河南地北抵阴山山脉,西倚贺兰山,南跨鄂尔多斯高原,东接吕梁山,黄河等多条大河流经其内。汉时黄河河道虽与今天有所差别,但仍可认为河南地大抵相当于今天的河套地区。

河南地

从河南地向南,匈奴人可以直接威胁汉朝首都长安及关中地区,向东可以攻略云中、雁门等郡,而向北穿过阴山山脉缺口——高阙,便可直连匈奴腹地。

谁掌控了河南地,谁就掌控了秦赵古长城。

没有古长城及阴山山脉的屏障,汉帝国的核心腹地便始终暴露在匈奴人骑兵之下。而掌控了古长城和阴山山脉,匈奴人便可将河南地作为真正地转输补给之地,使其成为进攻汉朝的关键跳板。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

自古便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所以,对于匈奴人而言,河南地既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也是水草丰美的游牧之地。

水草肥美的河南地

由此可见,河南地不仅是匈奴人的战略跳板,而且也是匈奴百姓的“迦南美地”。

然而,就是这么一块战略要地和肥美之地,却长期没有得到汉武帝刘彻以及帝国统治集团的重视。

原因有二:一是长期奉行和亲的汉帝国已经习惯于被动防御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思维;二是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之后,其激进地跨越至歼敌主力的战略设计。

比如:

公元前133年,汉帝国策划了马邑之谋,试图将匈奴主力诱而歼之。

公元前129年,汉帝国发动了龙城之战,四路大军进入匈奴腹地,试图重创匈奴主力。

这两次规模性战役的战略目标,都是歼灭匈奴主力。但是,第一次的马邑之谋,32万大军一无所获;第二次的龙城之战,折兵17000人、斩敌700人。而后,迎来了匈奴报复性地杀略反击。汉帝国只能勉强应付,先是屯兵后是迎战。

当此被动局面,汉帝国的最高统帅武帝刘彻,终于意识到:以一次或几次战役消灭匈奴主力的战略企图,是不切实际的。既然歼敌主力不切实际,那就攻其战略要地,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于是,河南地便首当其冲,成为汉军铁骑的首要战略目标。

置郡朔方改变整个战局的河南之战

河南之战,并非是一次孤立的战役,而是汉匈战争的一个转折点。

河南之战前,是匈奴人在公元前128年和公元前127年的两次主动来犯。

河南之战后,是匈奴右贤王部试图收复河南地的屡次骚扰以及汉帝国为巩固河南地发动的漠南之战。

就河南之本身而言,这是一次变被动为主动的反转之战。

公元前128年秋以及公元前127年春,之间间隔也就一个冬季,匈奴人就组织了两次战略进攻,杀伤边郡吏民数千人。这个时候,汉帝国只能疲于应付。即便精明如韩安国,也难以招架匈奴人的凌厉攻势。

所以,汉武帝不得不派遣卫青率3万骑兵从出兵雁门与匈奴人硬碰硬地对刚。此时最可能形成的局面,就是在雁门、上谷等东北边境形成汉匈对战的拉锯态势。

但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这个时候当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武帝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趁着匈奴人东向进攻,他派卫青快速西进,迂回千里、荡平河南地。

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大的战略反转,重兵东向的匈奴骑兵既不能攻占东部边郡又不能抽身回防。而防守薄弱的河南地,便成为汉军铁骑的盘中餐。此时,战场的主动权,就完全由匈奴单于易手给了汉武帝刘彻。

而就汉匈战争而言,河南之战也是一个转折点。

河南之战前,歼敌主力几无可能。此时是匈奴骑兵处处主动,想出兵就出兵、想退兵就退兵。而汉军将卒却处处不得要领,不要说歼灭,就是找到匈奴主力都极为困难的。

而河南之战后,歼敌主力就有了可能。首先匈奴人在漠南地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了。其次掌控大阴山及高阙寨的汉军骑兵,就可以窥探和渗入到位于蒙古高原的匈奴腹地。此外,对河南地恋恋不舍的右贤王部,迫不及待地要与汉军骑兵一较高下以收复河南地。

所以,公元前124年的漠南之战,汉军骑兵终于实现了歼敌主力的战略目标,一次便首虏匈奴右贤王部15000余人。

此战与河南之战紧密相连,既可看作是河南之战的后续,以巩固新收复的河南之地,又可看作以河南地为跳板向匈奴腹地实施的战略进攻。

漠南之战的主力军团,是卫青的三万精锐骑兵。而卫青军团正是从大阴山山脉缺口——高阙,向匈奴腹地挺进的。出寨数百里后,实现了对右贤王部的突袭包围。

高阙 连接河南地与匈奴腹地

此外,河南之战中,汉军骑兵首次采取了长途奔袭、运动歼敌的作战模式。而这套作战模式,逐渐成为对匈作战的核心算法。

此后的漠南之战,卫青军团继续采用长途奔袭的作战方式,出寨数百里,突然包围匈奴右贤王部。

再之后,便是霍去病的两次河西之战,都是上千里的大奔袭、大迂回,在快速行军中歼敌主力。

而最终决战的漠北之战,汉帝国把长途奔袭的战术手段运用到了战略层面。卫霍两路骑兵军团,都是长途奔袭数千里,挺进匈奴的绝对腹地,寻敌主力以求全歼。

所以说,河南之战不仅压缩了匈奴人的战略空间,让汉帝国获得了重要战略要地,而且还让帝国军团掌握了一套克敌制胜的作战算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