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唐太宗无愧明君!

唐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常从历代皇朝的治乱兴衰中寻找借鉴。唐高祖就十分重视秦、隋很快灭亡,汉、唐乘机兴盛的历史变化。同时,为了“多识前古,贻鉴将来”,还下诏修撰魏、周、隋、梁齐、陈等六史。

在这方面,唐太宗更为突出,他明确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贞观六年(632),他还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既然从历史上认识到周、秦统治时间的长短在于统治者本身,周因“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持久,秦因“恣其奢淫,好行刑罚”,故而短暂。于是,他就从政治、经济各方面采取措施,促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唐太宗认为,解决民的问题最重要。他说:“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解决民的问题,主要是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为了不误农时,还把太子举行冠礼的日子由二月改到十月。

当有人提出“用二月为胜”的时候,他又明确表示“农时甚要不可暂失”。这充分说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接受了隋炀帝大量征发徭役,迫使农民走投无路,从而暴动的教训。另外,他还尽量减轻农民负担反对竭泽而渔。他说:“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岀。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有鉴于此,他多次下诏减免赋税。

贞观元年(627),山东大旱,免当年租赋。贞观二年(628) 关中旱灾,有卖子为生者,他命出御府金帛代为赎回。贞观三年,免关中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类似此例颇多。此外,他还竭力防止统治集团内部骄奢淫逸。在他看来,“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

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敝。”也就是说,统治者的奢侈可以激化阶级矛盾。因此,他下诏“奢侈者可以为戒,节俭者可以为师矣”。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