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攻打蒙古,一边与蒙古贸易,为何朱棣这么做?都说:朱棣高明

我们知道,明朝是将蒙古人赶出中原后建立的政权,而终明一朝,始终未能消灭蒙古的威胁,当时蒙古的残余势力虽然退守到了蒙古高原,然而明朝仍不断派出部队与蒙古作战,仅明成祖朱棣执政时期,就进行了五次征讨蒙古的军事行动。

不过,历来史学家对朱棣的这五次东征的战果持怀疑态度,因为这五次东征虽然很有气势(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五十万人,皇帝亲征),有人形容当时的壮观,“五出漠北,三犁虏庭”,像犁地一样将蒙古人的地盘翻了个遍。

然而战果却让人觉得十分不可理解,仅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北征的时候,有接触到蒙古人的军队,然而斩敌数两者加起来也不过数百人而已,后面三次连蒙古军队的面儿也没见着,且朱棣还死在了第五次东征的途中。

不过虽然战果不大,然而东征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时蒙古毕竟对明朝廷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只是没有达到朱棣当初所立下的荡平蒙古的目标而已。而对蒙古作战之外,朱棣还定了针对蒙古的策略,他通过瓦解分化,赏赐拉拢等方式削弱蒙古的敌对势力。就在他征剿叛逆的阿鲁台和马哈木部落领袖的同时,朱棣还派了使团带着礼物去蒙古进行磋商,邀请蒙古的其他部落,在纳贡制度的前提下,与明朝进行友好贸易。

而且即使是对待像阿鲁台这样的反叛者,只要战事结束,他们想来华进行贸易的话,明朝廷也不加指责的接纳。阿鲁台早在1408年就向明朝派过一个使团,但在1410年被朱棣的大军打败之后,他才开始定期派出使团,14年的时间里,他竟然派了27个使团到明朝。

就连瓦剌人也与朱棣的朝廷保持着纳供贸易关系,1408年10月,马哈木派第一个使团携带马匹到明朝廷,获得了朱棣赐给他的封地和一枚王的印玺。除了马哈木造反的时期之内,瓦剌人几乎年年派使团来华,马哈木死后他的儿子恢复与明朝廷的朝贡关系,一直到了永乐统治的末年。

而朱棣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战略主要是有以下几个目的的,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明朝廷的威信,承认这种纳贡关系,那就等于承认明朝宗主国的关系,这当然是朱棣乐于看到的结果。另一方面,蒙古人不断的劫掠边疆,无非就是想获得中原的农产品、丝织品等生活用品,而这种纳贡前提下的贸易关系,能够使蒙古人安分一些,而且通过贸易交换来的马匹也能为明朝骑兵提供后援。所以蒙古的诸部落也乐于接受这样的条件,只是在物资实在供应不上的时候才会去劫掠边境。

当然,虽然朱棣允许蒙古使团带物资进入明朝境内,然而为了防止他们趁机作乱,对蒙古使团来华访问的次数、规模、以及进入明朝境内的路线和入境点、他们进贡朝廷的时候的礼仪、以及朝贡品的规格数都做了十分细致的规定。然而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从来都没有严格实施过,像阿鲁台当初派的27个使团到明朝廷,就严重超过了规定。

不过这种纳贡与征战并存的方式,也是当时明朝对外战略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中蒙两国的稳定发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