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身边之人,遭受比凌迟还惨的刑罚,现代人也爱犯该毛病

凌迟已经是古代刑法的极刑,然而清朝乾隆皇帝的内侍太监,却享受了一把比凌迟还凄惨的刑罚——磔刑。乾隆比起雍正了,自然要仁厚一些,然而能让乾隆如此生气的原因,自然也不简单,因为咱们现代人,在职场上也总犯这样的毛病。

清朝太监虽然不像秦汉时期那样位高权重,明朝时太监那样祸国殃民,但是许多人物依旧让我们记忆深刻。前期的苏培盛高毋庸,后期的小德张,李莲英,但是这些鼎鼎大名的人物都没有出现在《清史稿》上。只有一位比较牛逼的太监出现在《清史稿·于敏中传》中,那就是乾隆朝奏事处太监高云从。

皇帝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当然昏君除外,单要记住上至宰相下至县令的数万公务人员的姓名和简历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乾隆就有了这样一个小本“道府记载”。“道府记载”上记得是些什么秘密呢?主要是对各个官员功过的记载,往往还有皇帝的评语,“此人可用”“此人一府之地尚可,有点二B”、“此人琢之而后用”等等。一般情况下,这个小本子由皇帝口述,执笔太监书写,自然保密程度是极高的,属于超级绝密。皇帝自己不会到处乱说,但问题就出在执笔的奏事处太监高云从身上。

乾隆三十九年,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的一个部长)在某次会议的间歇时,听见几位官员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他凑过去一听,发现大家谈论的内容居然是绝密的“道府记载”。这位兵部侍郎插嘴问了一句,哪来的消息靠谱吗?答是从内廷太监那里来的,可信度很高。于是东窗事发,乾隆皇帝很生气,后果自然十分严重。最高机密泄露,眼里不揉沙子的乾隆皇帝又怎么会不杀几个人呢?

军机大臣于敏中提出“和稀泥”的建议,适可而止。乾隆老头自然严令清查,可以接触到“道府记载”的人并不多,侦查范围不大,太监高云从很快就被锁定。乾隆对此案极其重视,亲自审问,结果内幕很多触目惊心,乾隆“不胜骇异”。为数不少的官员都从高云从这里得到了“道府记载”的内容,包括之前建议乾隆不必追查的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高云从依靠“卖情报”更是和不少大臣的关系非比寻常,利益交换的事情触目惊心。高云从因为在宫外买地与人打官司而求到魏敏忠的身上,于是一次更大的利益交换发生了。

乾隆震怒非常,以雷霆万钧之势做出了判决:首犯高云从被处死,加以磔刑(读音zhé,百度上的解释是“割肉离骨,断肢体,再割断咽喉”,很残酷的一种刑罚)。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军机大臣舒赫德、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等高官都受到了严厉申斥。另外还有大批官员被革职。

这一切,都是一个太监乱说话的结果,当然这样的事件才使得高云从在清朝太监地位比较低下的情况下能出现在正史里。现在有许多人,不但在背后议论领导,更喜欢把一些领导的秘闻随意泄露出来,以显示自己的独特和领导赏识。殊不知,如此行为是极其危险的,也是罪犯领导忌讳的。

沧沧莽原,难得胡话连篇,我自瞎说历史,看官但有清闲。不求富贵显达,三个大子儿,两杯浊酒,一碟花生,半夜心安。历史莽原(嗨皮的小二),泣血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