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牛外交官之一,曾令罗曼.罗兰折服

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用在清朝的身上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自乾隆皇帝后期开始清朝便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并且一发不可收拾,逐渐由不可一世的天朝上国变成了一头人见人欺的“睡狮”。众所周知,清朝自成立之初便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从来没有向外国派驻过正式的使节,但是这一情况在清朝后期被迫改变。

清末在中国的外国人

公元1873年,在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朝正值同治皇帝在位,这一年英国、法国、俄国、美国、荷兰、日本六国使节在紫光阁以西式礼节觐见了同治皇帝,标志着西方列强在中国有了正式的使节,但此时的清朝却从未派遣过使节至他国,这种不平等的外交关系引起了西方列强的不满。

马嘉理事件

公元1875年英国驻华公使马嘉理在不知会当地官员的情况下擅自闯入云南,并在云南腾越地区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最终马嘉理与随行人员被打死,英国政府以此要挟清政府,要求派遣大员到英国道歉,在此背景下,清政府派出了第一位常驻外国公使郭嵩焘,开了派驻外国公使的先例。据记载,清朝自1875年开始直至1911年灭亡,期间曾往16个国家派出了数十名驻外公使,本文要说到的陈季同就是其中一位。

郭嵩焘“他身着漂亮的紫色长袍,高贵地坐在椅子上。他有一副饱满的面容,年轻而快活,面带微笑,露出漂亮的牙齿。他身体健壮,声音低沉有力又清晰明快。这是一次风趣幽默的精彩演讲,出自一个男人和高贵种族之口,非常法国化,但更有中国味。在微笑和客气的外表下,我感到他内心的轻蔑,他自知高我们一等,把法国公众视作小孩……”

这段话出自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日记,记述的是陈季同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一次演讲,当时的罗曼.罗兰还是高等师范学院的一名学生,从这段日记里陈季同的风采和魅力展露无遗。

罗曼.罗兰

陈季同,清末著名外交官,十五岁时考入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并在此打下了扎实的发文基础,毕业后以“西学最优”被福州船政局录取。1875年福州船政局前船政监督日意格归国,陈季同、魏瀚、刘步蟾等五人随其前往英、法游历,1878年开始担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的法文翻译,并成为其得力助手,外国报纸曾这样评价他道:“因为有了这个年轻翻译的活动,中国外交才开始在欧洲崭露头角”,而且他还深受当时的德国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和当时德国宰相俾斯麦的赏识,中法战争期间,俾斯麦还曾通过陈季同暗中支持中国。

陈季同

陈季同在旅欧和担任外交官期间深受欧洲文化和习俗的熏染,法国汉学家考狄就曾说过:我从未见过比陈季同更彻底地接受欧洲风格的中国人,实际上他对欧洲习俗的理解甚于他本国。在此期间他不遗余力的著书立说,向欧洲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所著的八部法文作品都在巴黎得到了发表,而且被翻译为英、德、意、西等多国文字,在欧洲产生了广泛影响,中国传统小说《聊斋志异》便是由他率先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并三次再版,深受欢迎。因此他曾被法国政府授予教育勋章,还成为政治杂志的封面人物,被认为是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欧洲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人之一。

清末外交官员

除了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外,陈季同还翻译了法国文学和律法,在维新变法之前,为了让国人了解西方的法制,陈季同翻译了著名的《拿破仑法典》,之后还在报纸上译介西学,雨果、莫里哀、左拉等人的作品都曾被他翻译出版,被认为是我国研究法国文学的第一人。

陈季同作品

不过虽然在欧洲有着广泛的影响,但陈季同的外交官生涯却并不顺遂,1891年因为私债纠纷陈季同被清政府撤职,黯然回国,虽然不久之后就官复原职,但终其一生都再未踏足过欧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