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最短命的两个书生:古今成大事者,必然会经历三个人生境界

贾谊是西汉汉文帝时期的著名文臣,祖籍为现在的河南省洛阳市,在汉朝备受汉文帝重用,不断升官,一直做到了太中大夫。晁错是汉景帝时期的朝中大臣,祖籍为现在的河南许昌市,当时,晁错权倾朝野位列三公,皇帝甚至令他起草诏书。

后世的名士苏东坡曾经对贾谊非常惋惜,他认为:“贾谊拥有着非凡的治世能力,完全可以辅佐君王开创盛世。但是,贾谊没有很好地将自己的才干发挥出来,以至于,落了个令人叹息的结局。”所以,在苏东坡看来,并不是汉文帝不重用贾谊,而是他不擅于辅佐皇帝。

贾谊进入朝廷之前,只不过是洛阳的一名普通书生。在刚刚崭露头角之时,贾谊就想力挽狂澜,帮助皇帝除旧立新。虽然,他有着非凡的才干,但是,他这样的做法也太自以为是了。除此之外,苏东坡还敏锐地察觉到了贾谊身上气量狭小的缺点。

古今成大事者,都有着傲视苍穹的豪气,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

这期间,则必然会经过三种人生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守”。‘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此第三境“得”。

可是,贾谊稍稍遇到点挫折就濒临崩溃,这怎么能够成就大事呢?贾谊去世时年仅三十三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接着,苏东坡又开始分析起汉景帝时期的朝中重臣晁错来。晁错在朝时一直勤勤恳恳,忠于国家,但却在吴王刘濞发动叛乱时,被汉景帝下令处死。在他死后,几乎全天下的人都认为他是冤枉的,后世也不乏祭奠惋惜他的文章,但是,苏东坡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他认为:晁错的被杀也有其自身原因的。

当时,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陷入了惶恐之中。而晁错竟然建议皇帝率领将士亲赴前线,而自己留守京城。将自己放在后方安全的地方,而让汉景帝去前线,这种做法暴漏了晁错的私心。既想获得伟大的功勋,又想保全自身,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最后,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汉景帝下令处死了。晁错死的时候年仅四十六岁,正当壮年。

说起贾谊来,他的才华可以说是震硕当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贾谊少时成名,年轻的时候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文章。洛阳的太守吴公看了他的文章后赞不绝口,特意将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做事。吴公对贾谊十分欣赏,甚至在自己升迁的时候,专门向文帝请旨要求带上贾谊。

贾谊进入朝廷中后,更加如鱼得水,将自己的才华展示的更加充分。当时,贾谊年仅弱冠,却已经在朝廷中的众多老臣中名树一帜。文帝有次出了议题想要众人回答,其他人在苦苦思索之时,贾谊就有了答案。而且鞭辟入里,说出了很多人心中想说却不知道怎么说的话。

听了贾谊的一席言论,很多老臣都表示甘拜下风。但是,贾谊在仕途上顺风顺水之时,却受到了同僚的妒忌。文帝想给贾谊升官,却遭到了不少文臣武将的阻碍,甚至,连汉高祖刘邦的旧将周勃、灌婴等人都出面反对。

汉文帝看到朝臣对贾谊是这样的看法,于是,慢慢地疏远他,并把他外放去了长沙。当时的长沙十分荒凉,与京城根本没法比。后来,虽然又回到了京城,可依然不受重用。

一次,梁怀王刘揖骑马时不慎掉下来摔死了,贾谊虽然没有直接责任,但是,他认为自己作为随行,身为太傅却没有尽到责任,于是,心中十分内疚。从此,贾谊经常魂不守舍,泣而欲绝。汉文帝十二年的时候,情绪低沉的贾谊就在忧郁中去世了。

而晁错呢?

汉文帝十五年的时候,皇帝曾经召集了一百多个文士来问询国家大事。晁错就在这百余人之中,听了晁错的回答,文帝大加赞赏,就这样,晁错从这一百多个文士中脱颖而出,被任命为太子家的主管。太子惊讶于他的才干,对他非常赏识,甚至,称他是智囊。

而这个太子,就是后来著名的汉景帝。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更是备受重用。得势后的晁错行事越来越肆无忌惮,甚至,主动上书请求皇帝下旨削除藩王的势力。当时,刘姓藩王的势力不少,而且已经趋于稳固,强行削藩必然会引发叛乱。果然,汉景帝按照晁错的计策行事,酿成了被称为西汉二百年历史上最大的叛乱。

七国之乱,虽然,在名将周亚夫的英勇抗击下,叛乱被消除。但是,晁错也在这场叛乱中被景帝无奈地处死了。贾谊与晁错,在西汉文景时期可谓是惊才艳艳,而文、景两个皇帝也并非庸主,可是,由于他们的性格原因,最终,都没能善终。

参考资料:

【《晁错论》、《史记》、《汉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