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时期要叫春秋,并不只是因为孔子《春秋》,还有这一点

/ 文 花开无田

作为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人们常常把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而称之为春秋时期,而作为其称呼起源,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便是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用“春秋笔法”成就了其儒家经典的地位,而春秋也便以此命名。

孔子讲学

但事实上这也只是其中的表,而这里面还有一层其他的里子在里面。

而这个里子便是“国之大事,在戎与祀”正是也。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也正如字面意思一样,一个国家的大事,主要就是在战争与祭祀。而《左传》的作者左丘明就是哪位鲁国的史官。而《左氏春秋》也便就是孔子《春秋》的里子。这本史书记载了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历史。

孔子剧照,著名演员周润发饰演

那么“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又是何解呢?

作为国家大事,战争这一个词语其实很好理解,战争更是除了农业生产以为最好的获得资源的方式。

作为一个从青铜时代向铁器发展的时代,事实上谁占据了更好的生产资料,铁器等也就在春秋这样一个诸侯林立的时代,占据了优势。要争霸要生存战争也就自然不可或缺。

春秋无义战

而这句话中的祭祀,事实上是指代的一种制度,并不是单纯的电视剧上的祭祀。这种祭祀通过祭祀这种制度,来实现国君与分封制之下臣子手下士人的联系,也就正是通过这种联系实现了君王对国家内政的管理。

而恰恰《春秋》就是这样一本史书。另外还有一点那便是,古代的条件十分恶劣,春天与秋天,人们都要进行耕种与劳作,收获。而这些气候因素也使得春季和秋季成为了历史之上或者战争,或者祭祀这种国之大事最多的时令。

而史官们在记载下这多发于春秋两季的“国之大事”,如此长此以往,春秋也便成了历史的代名词。比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比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左传》。

左丘明雕像

所以说我们说春秋是以孔子的《春秋》命名事实上并不妥帖,而事实上孔子他先以此气候条件命名了自己参考左丘明所编纂为《春秋》,而后人觉得此说法也是非常适合,便以此来命名了春秋时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