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郡——闲话《资治通鉴》之二百六十三

卷第三十六汉纪二十八 孝平皇帝元始三年(3)~王莽始初元年(8)

安汉公王莽设西海郡。

安汉公王莽既然是靠树立儒家“圣人”人设上位的,自然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虽说武帝刘彻搞了“独尊儒术”,但其实儒家至少有一个人还管不了——那就是皇帝自己。实际上武帝未必是打心底就认同儒家学说的,主要还是为了统一思想,以加强他的皇权。而儒家提倡的“君君臣臣”之类的思想本身就对皇权有加成,再加上儒家有很好的教育传统,学说散布最广,因此武帝最终选择了儒家学说作为国家意识形态。

所以这本是皇帝用来“忽悠”臣民的,自己可不会被“忽悠”。宣帝刘询就总结过,汉家天子还是用的“霸王之道杂之”。即使是有崇儒之称的元帝刘奭,其实还是走的“霸王之道杂之”的路子。

但到了安汉公可就不一样了,这位本身就是儒学大家,因此终于要纯用儒家了——而且是原教旨主义儒家。

元始四年,安汉公升为宰衡后,立刻着手修起明堂、辟雍、灵台——这三样东西传说出自儒家的老祖宗周公,大概就是用来朝见诸侯、颁布政令、祭祀神灵祖先的,因此一说要建这个儒生们就特来劲。

明堂

除此之外,安汉公又在长安筑起万间学舍,用来干什么呢?首先他立了《乐经》博士;加上之前的各种经典,每种经书增益博士五人。又征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者,以及有逸礼、古书、天文、图谶、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并通知其意者,皆赴长安学舍。其目的,是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记其说于廷中,博采众长,欲将来正乖谬,壹异说。

这在学术上的野心是相当大的,于是吸引来上千学者——大家可都不希望自己的学说将来成为被正的“异说”,当然要赶紧来这里大肆宣扬了!

学者们的论战姑且放在一边,但他们对安汉公给他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自然是感恩戴德的。

另外,黄河最近几年一直不消停,安汉公又招来了上百个有水利才能的。当然黄河的治理难度颇高,因此专家们对此也众说纷纭。大体来说,有长水校尉关并的“空地说”——就是把容易泛滥的河段两岸空出几百里,原来的居民全迁走;有御史韩牧的“分流说”——这是从大禹治水的传说来的,就是把河道分散成几条;大司空掾王横也认同“分流说”,但认为韩牧完全照搬《禹贡》,而如今沧海桑田,不能完全按古书说的来,开分水河(减水河)要另外择地。

司空掾桓谭比较鬼,他最后说要不空地、分流都搞吧,正好此时无业游民众多,也可藉此给他们口饭吃,免得惹蛮烦。

议论了这么多,有些意见也算有可行性,然而最后却无一实行。

因为安汉公“但崇空语,无施行者”。

这里,就暴露出安汉公的一个问题了——执着于名号。

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安汉公对于名字、名号有一种迷之强迫症,尤其喜欢凑整,因此接下来就搞了一系列骚操作。

他放眼周边,此时大汉已“北化匈奴,东致海外,南怀黄支”,只有西方还没有成为藩属。东南西北差了一个方位,这让安汉公耿耿于怀。在汉人眼中,西方并不是指西域,西域真要算起来偏北,而且以前是匈奴的势力范围,所以和匈奴一起被算成了北方。

而正对中原的西方,是青藏高原。此时在此繁衍生息的是藏人的祖先羌人,自从匈奴衰弱后,此消彼长,羌人的势力壮大起来,开始和汉朝发生了冲突,之前营平侯赵充国就是去平定他们在边境挑起的动乱。

安汉公想让他们臣服于自己,这样自己不也就加了一条“开疆拓土”的功绩吗?但他也明白师出无名,你就为了凑齐四个方位就兴师动众去打人家,这对国内可没法说。于是他换了个招——收买贿赂……

他派中郎将平宪带着金银珠宝跑去勾引羌人,献地内属。平宪哄羌人,说朝廷只是想要个臣服的名头,你们只需要签个字,别的什么都不变,朝廷还会有赏赐。羌人们哪晓得汉人的弯弯绕,见到金银财宝就眼花了,纷纷同意,心里可能还会觉得这汉人怎么这么傻,签个字就给钱!

平宪回朝复命,说羌豪良愿等一万二千人愿为内臣,献鲜水海、允谷、盐池、平地美草等予汉民居住,自己居于险阻处为汉之籓蔽。安汉公问他们为什么愿意这样?平宪回道:“羌人们都说‘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或不种自生,或茧不蚕自成;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皇来仪,神爵降集。’羌人觉得跟着大汉无疾苦,故而愿意内属。”

这羌人远在西方,怎可能晓得中原的什么甘露醴泉、凤皇神爵?这显然是平宪编出来的。这马屁拍得安汉公很舒服,他就说我大汉已有东海、南海、北海郡,现在就把良愿献出来的地盘设为西海郡!

四个方位总算凑齐了。

同时重新分天下为十二州,以应古制。原来以前有十三个刺史部,安汉公觉得十三这个数和任何典故都不搭边,于是改成了十二这个典故多多的数。

这下不得了,安汉公内心奇怪的开关被打开了。他又分京师,置前辉光、后丞烈二郡。改变公卿、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官名、位次,及十二州的州名、分界。又将行政区划各种罢置改易。一个县今天还是这个郡的,明天就可能变成另一个郡、甚至另一个州的,连当官的都搞不清,从此天下多事。

至于西海郡,安汉公可真信了平宪的说词,准备把汉人移民过去。那地方其实就是现在的青海,当时汉人可没几个自愿过去的,安汉公就增加了五十多条法律,犯了的就得流放西海,流放者很快就成千上万,“民始怨矣。”

而这些涉及了整个国家的大动作,源头仅仅是安汉公想凑齐东南西北四个“风”,如此可笑的理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