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头带“答拉赤”脚穿“花盆鞋”的旗女

满族人又称“旗人”,妇女的服装和饰品很有特色,简言之满族妇女是头带“答拉赤”、脚穿“花盆鞋”、身着旗袍。

1900年代拍摄的行走在北京××城门下的脚穿“花盆鞋”,身着旗袍,头带“答拉赤”的满族女人。

“旗鞋”又称“花盆鞋”、或叫“马蹄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10厘米左右,用白布包裹,与现代女性所穿高跟鞋的最大区别是,高跟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

旗鞋分的两种样式:一种是上敞下敛,根底为椭圆形,倒梯状的外形远看很象花盆,故称“花盆底”。另一种则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马蹄印,“马蹄底”因此而得名。高底旗鞋在民间多为青年、中年女子在礼仪场合穿用,老年妇女为了安全多穿“平底鞋”。

“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是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1905年在北京街头拍摄的身着“旗袍”、头带“答拉赤”、脚穿“花盆鞋”的旗女

满族妇女则喜欢穿直筒长袍,称为“旗袍”。女旗袍早期为宽腰直筒式,逐渐演化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但现今的“旗袍”并非历史上满族女子的服装,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装裁减方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满族妇女幼年时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16岁成年时蓄发。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原载于《黄城根下的博客》)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