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超专栏《​文物里的中秋节》

文物里的中秋节

中古工艺美术中的纹样与题材专栏

浙江省博物馆石超


中秋节源自古人对月神的祭祀,它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 祭月,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祭礼之一。早在周朝,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书中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动。在继承先朝祭月礼仪的同时,中秋节的活动内容因为唐朝自由、浪漫的精神气质而日益丰富起来,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夜游月宫等神话的相继出现。而中秋节的盛行却始于宋朝。南宋嘉泰三年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已规定有中秋休假一日的制度。此时中秋节,已成为全民共庆的法定节日了。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当时汴梁(开封)节日盛况: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孛、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中秋》:”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充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宋代罗烨的《新编醉翁谈录》说,“京师赏月之余,异于他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自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


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代白居易《中秋月》有“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唐代刘禹锡有两首写八月十五的玩月诗,一曰“碧虚无云风不动,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一曰“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还有张祜《中秋月》诗:“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宋代辛弃疾《满江红•中秋》词:“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苏东坡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时,作《水调歌头》,抒发思亲之情,铸就千古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古人今人共明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铭月宫香炉镜



一、玉兔与蟾蜍


西汉蟾蜍玉兔纹瓦当  咸阳市淳化县西汉甘泉宫遗址出土 陕西淳化县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瓦当面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浮雕的是一只疾奔的小兔,两前足跃起,双耳后竖,尾巴上翘;下半部是一只起跳的蟾蜍,圆目突起,大腹鼓圆,舌长伸。瓦当造型生动传神,极富生活情趣。


壁画月宫图中的玉兔与蟾蜍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局部)上的玉兔与蟾蜍


长沙马王堆汉墓一号墓中出土了一件引魂幡,在以“引魂升天”为主题的T形帛画中,在画面的左上角,与太阳相对而设的是一轮月亮,月亮底下有一仙女托举月亮向上升起,在月亮之上有一只巨大的蟾蜍和一只玉兔。画面上的玉兔,两前肢向前飞奔,两后腿朝后蹬地跃起,作腾起状,兔子浑身雪白,被描绘的十分精细,连兔毛都有刻画。玉兔、蟾蜍、蟾蜍口中的流云以及弯月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合图形,与右边的红色太阳既相对应又有区别。月亮中的兔子有着历史悠久的传说故事,在《楚辞•天问》中就写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王逸注:“言月中有菟,何所贪利,居月之腹顾望乎。菟一作兔。”

汉“嫦娥奔月”纹画像石及拓片  河南南阳汉画馆藏


这座画像石的画面左方刻有一月轮,内有蟾蜍,右刻嫦娥,体现着鲜明的汉代文化特色。


汉 仙兔捣药纹砖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汉画像石上月亮中玉兔与蟾蜍 徐州汉画馆藏

汉画像石玉兔与蟾蜍


汉画像石玉兔与蟾蜍

夫虾蟆者,月中之虫,亦天使也。



二、白兔捣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兔与明月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诗人欧阳修在《答圣俞白鹦鹉杂言》中,有“兔生明月月在天”之语。中国民俗文化中,有“月中有玉兔,乃卯之属”的说法。宋代诗人曾觌《青玉案》中亦有关于玉兔的词句:“袅袅天风吹玉兔。今宵只在,旧时圆处。”

那什么时间出现了白兔捣药呢?白色自古以来就和长寿的寓意挂钩,晋葛洪《抱朴子》:“兔皆寿千岁,寿满五百岁者其毛色白”,白兔被古人认为是祥瑞的象征。关于白兔捣药,最早的记载是汉乐府《汉乐府·董逃行·欲上谒从高山》:“白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服此药可得神仙”,这与汉代神仙思想的流行关系紧密。汉代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白兔、蟾蜍、三足金乌等吉祥瑞兽和西王母并列,是神仙世界里天堂的标志。由于捣药兔的神仙地位,再加上汉代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到了东汉中晚期,逐渐出现了月兔和捣药玉兔形象合并的现象。晋代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至此,玉兔与捣药兔完全合二为一了。

陕西绥德汉画像石


东汉玉兔捣药画像石

南阳汉画像石 玉兔捣药图拓片


陕北汉画像石 玉兔捣药图


东汉•张衡《灵宪》:“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又说:“月者,阴精,和而成兽,象蛤兔焉。”汉代画像石或壁画上有月亮的地方就有蛤蟆,是西王母题材中的重要元素。

五代时期 敦煌莫高窟第35窟 手托日月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壁画


菩萨右手的月亮中清晰地描绘着金蟾、桂树和捣药的月兔

武威天祝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中出土壁画的月宫图(仙兔捣药)


据《甘肃重要考古发现(2000-2019)》一书中介绍,2019年9月,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发现的武周时期吐谷浑喜王慕容智墓中出土的壁画,内墨绘一桂树,树下墨绘一正在捣药的玉兔,从出现的位置和形象判断,其壁画应代表月亮。

湖南省新邵县宋代壁画墓上的玉兔捣药


200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新邵县宋代壁画墓进行考察时,发现了墓壁上的“玉兔捣药图”,这幅图位于墓室的券顶上,画面用墨线勾勒,未见填彩,一轮圆月从一朵长尾的卷曲流云中升起。月亮正中间画有一只玉兔,玉兔倾斜站立,体态硕壮,四肢粗壮有力,尾巴圆短蓬松。两前肢紧握一根长杵,杵的中间细,两端粗,底端一头正朝着石槽奋力砸去。


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上的玉兔捣药


2010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桂阳县城西刘家岭一建筑工地进行抢救发掘时,在墓中发现了一批壁画,该墓室的南挡壁画中,在表示天上的景象里,画有太阳和月亮相对而设,分列左右,位于右边的圆月中,是一幅描绘了桂树底下玉兔捣药的图像。月中的桂树树干随圆月边缘弯曲向上,枝叶茂盛、繁密,树下的玉兔垂直站立,形体瘦小,耳朵长直,短尾巴外翘,兔子的头内收,朝下低,正神情专注地注视着手中的药杵,紧靠兔子脚边有一个不大的臼,臼内似乎盛有东西,药杵正笔直地捣入臼中。


宋代月宫图瓶 胡云法藏


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雕版上的仙兔捣药纹

认门前白兔儿为记,表明宋代已经有明确的商品意识,老字号意识。


宋月宫纹铜镜 旅顺博物馆藏


元 月宫八卦纹铜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外圈八卦纹,中心为白兔捣药的月宫形象。

元代龙泉窑“广寒宫玉兔”残片



三、月宫镜(嫦娥)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唐开元十七年,唐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唐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唐宋时代诗人常常写到月里嫦娥,如唐代孙蜀有中秋诗曰:“不那此身偏爱月,等闲看月即更深。仙翁每被嫦娥使,一度逢圆一度吟。”月光一圆,就想起了嫦娥。又有宋代陈远的中秋诗曰:“世间八月十五夜,何处楼台得月多。不及吴江桥上望,水晶宫里揖嫦娥。”中秋佳节揖拜嫦娥,也是赏月的一个理由。甚或还有诗人将心比心,开始为嫦娥抱屈,如唐李商隐《嫦娥》诗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又如宋人晏殊《中秋月》诗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月圆之时,想到嫦娥那样孤寂,又多了一个浇酒的由头。


唐菱花月宫镜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唐黑漆古菱花月宫纹铜镜 故宫博物院藏

唐菱花形月宫纹铜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镜八出菱花形,树桩钮,窄素缘。镜中一株大树拔地而起,树干虬曲,三裂或五裂叶片。大树左侧,一白兔直立,双耳竖起,前肢握杵捣药。其下有一蟾蜍跳跃。大树右侧,仙女振袖起舞,一手持一花束。八出菱花瓣中各饰流云一朵。

唐代菱花月宫镜


唐代菱花月宫镜

唐水银古菱花月宫纹铜镜  上海博物馆藏


八瓣菱花形月宫镜,径19.7厘米。内切圆形,龟钮。钮左上方为凌空升腾的嫦娥,嫦娥身段修长,舞态蹁跹,著紧身衣衫,背后帔带飘举,左手擎有“大吉”二字铭文的方牌,右手托一果盘。盘内盛桂子三粒,桂叶二片。钮右上方为一株枝叶繁茂的桂树,桂树下蟾蜍跳跃。嫦娥脚下白兔杵臼捣药。钮下正中为一不规则形水池,池中水波粼粼。上方有一“水”字。镜背还有两朵流云.菱边四朵流云及四组蜂蝶采花,其中二组蜂蝶头部对着花枝顶端的花苞,另二组蜂蝶正飞向花枝。由于唐玄宗晚年热衷道教,道教因而兴盛,其思想亦融入到中秋玩月之风中,玄宗游月宫故事的流传及月宫镜的盛行,正是道教思想对唐人节俗观念影响的结果。


唐水银古菱花月宫纹铜镜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菱花形镜,水银古。龟钮,左上嫦娥飞天,手持“大吉”方牌,右上为桂树,蟾蜍和捣药仙兔在下半部。菱花内周环饰动植物及云纹。


唐代 嫦娥玉兔菱花镜 故宫博物院藏

嫦娥(局部)


直径19.1厘米。镜为八瓣菱花形,伏兽钮。铜镜背面是一幅月宫图。钮右上方饰一株桂树,枝繁叶茂;嫦娥身姿飘逸,一手托盘,一手托幅,上有“大吉”二字。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左侧玉兔正持杵捣药,池水右边为一跳跃的蟾蜍。镜边缘饰蝴蝶、花朵及云纹。整个纹饰突出了月宫的主题,且构图十分新颖。


嫦娥玉兔菱花镜拓片


唐水银古月宫纹圆形铜镜

唐水银古月宫纹圆形铜镜


唐圆形月宫纹铜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圆形,蟾蜍钮。窄边。镜背中有株桂树,杆上伏蟾蜍,桂树右上为嫦娥振袖飞舞状,左为玉兔捣药,嫦娥及玉兔下均有彩云一朵,构思巧妙,图案简明。


唐四神月宫图铜镜


外圈一周环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间隔云气纹。蟾蜍钮,左右分别为嫦娥和捣药玉兔,下部为山峦,上部为桂树。


唐圆形月宫纹铜镜  西安博物院藏


与前面几件圆形月宫镜相比,嫦娥与玉兔对调了位置,嫦娥也褪去了孩童的气息。


唐双鹊衔绶云龙月宫镜  浙江省博物馆藏


八出葵花形,圆钮。钮左右各一鹊相对飞翔,双鹊展翅长尾,口衔长绶带,向着钮上方的月宫,圆形月宫中一株桂树,桂叶硕大。桂树两侧分别为跳跃的蟾蜍和玉兔杵臼捣药。钮下一盘龙腾飞于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盘龙曲颈盘身,前肢伸张,一后肢微曲,一后肢与尾部相交结。龙两侧各有一朵云纹。


月宫里的桂树、捣药玉兔、蟾蜍


唐代双鸾月宫蟠龙纹镜  商洛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四、中秋节令物


明玉兔捣药耳环 定陵出土  定陵博物馆藏


明定陵出土一副万历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上部是金质圆环,下系耳坠是一只浑圆的羊脂白玉兔,两前肢抱玉杵(下有臼)捣药,生动传神。玉兔双眼以红宝石镶嵌,顶部一颗大红宝石与金环相系,玉兔下部有3个云头形金托,嵌宝石3颗,中间是猫眼石,两侧是红宝石。同时出土的还有万历时期镶宝石兔金钗一对,金钗顶部镶嵌红色宝石刻成回望双兔。

在上古传说中,西王母是执掌长生的女神,玉兔为她捣的正是嫦娥偷服的“不死药”。后世的人们,将玉兔为西王母捣不死药、嫦娥偷服之,奔月化为蟾蜍的神话合二为一,最终演变为月宫中有玉兔和嫦娥的神话,而玉兔捣不死药的题材,也被明人运用到中秋节俗中。这两副白玉镶宝石玉兔捣药金耳环和镶红宝石兔金钗,出土于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应是孝靖皇后生前在中秋节佩戴的应时首饰。明代中秋节,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妃嫔们穿月兔纹衣,佩戴节令首饰。


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地宫明代定陵孝靖皇后的棺内,有一对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该金环镶宝石玉兔耳坠中,兔子直立,双耳上竖,玉色青白细润,以红宝石嵌饰双眼,两前爪抱杵作捣药状,下有臼,兔身上以细密阴线刻出毛发。


明刺绣中秋节令补子


明刺绣广寒宫纹中秋节令补子

明刺绣广寒宫纹中秋节令补片


明刺绣中秋节令玉兔纹补子

明缂丝中秋节令玉兔纹补子


明缂丝中秋节令玉兔纹补子

明清玉兔捣药纹织锦


明代玉兔捣药纹盘绣

明代月宫图打籽绣


明清玉兔捣药纹刺绣

明清玉兔捣药纹刺绣


明代玉兔捣药纹刺绣

明代玉兔捣药纹刺绣


明清玉兔捣药纹缂丝

明代月宫图刺绣


清代刺绣月宫纹道袍(局部)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


整件法衣后背以盘金和缉线绣满,金碧辉煌,五彩具备。以双股缉线绣法刺绣了云纹,兔子,月宫等形象,有着特殊的磨砂似的质感,和捻金线闪亮的效果互相衬托。


清 中秋月令方补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除书画艺术外,古代织绣也常见时令节庆题材。古人常以时令图案装饰吉服胸背,以求佳节平安喜乐。中秋月令方补为白绸地彩绣的中秋佳节方补,图中以彩线绣山水之间灵芝仙草遍植,七彩幻化的山崖之下,一枝金桂桀骜飘香,玉兔回首眺望,远天之上彩云追月,星辰为伴,画面宁静祥和,安然美好。图中溪水以网绣为之,清透明亮,水纹稠密;山石与灵芝、金桂等异彩纷呈,五色斑斓,全以绣工密针表现,物像分明而不杂乱,更加映衬玉兔的轻捷。玉兔回首仰望明月,牵丝映带间隐匿一丝乡愁,呈现了含蓄的清净典雅之美,这正是中国闺阁绣细腻风格的代表。


清代 玉兔八月花神衣


清代皇帝佩戴的纳纱绣玉兔荷包

晚清 米色缎绣广寒宫图铜镜套  旅顺博物馆藏


明 玉兔捣药纹镂空玉带板

明镂雕玉兔捣药纹饰件 宁波博物院藏


明浮雕月宫图石瓶

明青花玉免朝元图碗  旅顺博物馆藏


清康熙 青花兔纹浅碗


碗外壁光素。碗内青花装饰,绘花、蝶、兔等图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围绕碗心的花朵内所绘四只白兔,两个之间以桂花间隔,兔回首张望,形态写意。中心所绘动物为代表月宫的蟾蜍。外底署青花楷体“白云堂依古制”六字双行款。


明末清初以来,民窑中常见此类以玉兔为题材的日用器,多以盘、碗、杯等为主,寓意“玉兔思乡”。在江山鼎革之时,人们常借以表达对故国的怀思。至康熙时期,这种题材逐渐流行,“相思”的涵义和内容也就更加宽泛了。


清乾隆仿宋玉兔朝元歙砚  旅顺博物馆藏


清中期剔红戗金月宫图椭圆盘(仙兔捣药)故宫博物院藏

明仿汉“隆庆五年 中秋日造”通镜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 李世倬《桂花月兔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物戊申中秋日写

清雍正铜胎画珐瑯黑地五彩流云玉兔秋香鼻烟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汪斗山款麝香月墨  故宫博物院藏


直径4.3厘米,厚0.5厘米。墨圆形,一面为月宫桂花树下玉兔捣药图,一面为“麝香月”填金隶书三字,旁边有阳文楷书“南唐韩熙载制,休宁汪斗山仿纯漆贡烟”。由于本品内加药材麝香,因而也属于休宁派传统制墨产品中高级礼品墨、药品墨的混合。

清 金农《月华图》 故宫博物院藏


明清 捣药铁杵臼



五、蟾宫折桂


蟾宫即月宫。在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所以后来也称之蟾宫。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唐代有京师的“春试”和地方上的“秋试”,北宋科举考试则在秋天。秋天桂花盛开,古人便以科举考试攀折月宫桂花来比喻金榜题名,名曰“蟾宫折桂”。


明代桂花树纹剔红圆盒盖面


桂花的花语象征着崇高、吉祥、美好与忠贞。八月十五桂花香,每到中秋前后,桂花甜甜的香气总是能传得很远很远。

明崇祯青花蟾宫折桂纹笔筒 观复博物馆藏


此笔筒平底无釉,内外施白釉,外壁釉下以青花料绘制蟾宫折桂图。此图以横幅布景,构图分两个场景,一场景内绘嫦娥手持桂枝立于月宫之中,身旁绘两侍女,一侍女怀中抱物,另一侍女手执障扇,其身后空地处一只玉兔正持杵捣药。此场景构图丰满,人物形象含蓄恬静,绘工细腻,尤其是捣药的玉兔,十分活泼可爱。另一场景绘一书生站在烟雾缭绕的山峰之中翘首望月,似在祈福,祥云、山峰、树分布其中。此笔筒青花呈色青翠,整体画面色泽浓淡相宜。

清道光粉彩折桂图鼻烟壶,图案取材于蟾宫折桂的故事。


清乾隆紫檀木嵌金月桂图挂屏 故宫博物院藏


六、兔儿爷


京畿地区中秋拜月时供奉的“兔儿爷”,其以泥为料, 精塑彩绘,兔首人身。它产生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老北京人也称其为“长耳定光仙”。明末纪坤《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偶题一诗,时崇祯庚午岁也。”到了清代,中秋节前夕,京畿一带的城坊街巷多设兔儿爷货摊。乾隆年间《帝京岁时纪胜•彩兔》载:“京师以黄沙土作白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此时的兔儿爷,已成为中秋节的标志。到清代以后,兔儿爷的功能渐由中秋祭月转变为中秋玩赏之物,更添了些生活的情致。兔儿爷的形象开始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逐渐人格化,其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后来有民间艺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身披盔甲战袍的武士,背插纸旗或纸伞。还有的骑着麒麟、大象等各种猛兽,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骑虎的兔儿爷也是最古老的经典设计。正如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兔爷儿摊子》中所说,“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 有甲骨而带寿旗者, 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 小者尺有余, 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 盖亦谑而虐矣。”


清 泥塑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泥塑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泥塑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清 兔儿爷  北京民俗博物馆藏


七、月饼


“月饼”作为一个专用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梦粱录》中记:“市食点心,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应于市食,就门供卖。”“市食点心,四时皆有”,就是说罗列的这些食品包括月饼,都是街市上平时所卖的食品,各个季节都有,不管什么时候都能买到。其卷四“中秋”条下也没提到月饼。可见,这时候的月饼并非中秋时节特有的食品。月饼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始于明代。在明代的各类书籍中,开始出现了大量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描述。沈榜所写的《宛署杂记》“八月馈月饼”条目下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清月饼模


由此可知,这时的月饼是在八月里为中秋节特制的,成为各家送人的礼品。而且这时的月饼已经有各种花色,甚至有了比较华贵的月饼。再如田汝成著《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清人顾禄《清嘉录》八月记苏州“月饼”:“人家馈贻月饼,为中秋节物。十五夜,则偕瓜果,以供祭月筵前。”

八、赏月


瑶台一词出自战国屈原“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之句, 瑶台为玉石构筑之台,传说夏桀曾筑瑶台。诗词中瑶台常用作楼台的美称,如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宋代词人柳永《望远行》:“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台琼榭。放一轮明月,交光清夜”;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水龙吟·别吴兴至松江作》:“行遍瑶台,弄英携手,月婵娟际”。瑶台赏月,意为在玉石构筑之台上赏月,宋代人曾绘有《瑶台步月图》。

元镂空广寒宫影青釉瓷枕  大同市博物馆藏


元代 唐明皇游月宫故事银盘

明青花瑶台赏月高足杯 2001年湖北钟祥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杯身上绘有“瑶台赏月图”,三组人物故事现于瓷杯外壁:第一组有一老妇人侧身坐在石墩上,身后站一侍女,双手持扇,老妇对面站一年轻女子,其右侧立一童子。第二组和第三组各有一青年女子和丫环,画面还有远山、祥云和花草。“瑶台赏月图”纹饰在瓷器中较为罕见,图中人物共赏天上一轮圆月,与宋人所绘《瑶台步月图》一脉相承,意境优美,风格清新动人。

明万历青花嫦娥仙人图梅瓶 桂林博物馆藏 


该瓶造型秀雅、胎体密实,釉色细腻,微透灰白,青花淡雅明晰。梅瓶腹部主题图案绘嫦娥仙人图。


明代白地黑花月宫图罐  故宫博物院藏


高27.5厘米,为民间生产的磁州窑系产品。一面绘云气围绕、楼阁巍峨的月宫仙境,嫦娥回首赏花,侍女捧盒侍立;另一面以墨彩写意勾勒神情淡定的双兔。由此可见,入明以后玉兔、嫦娥作为中秋节崇拜的偶像,已经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


清《梅月嫦娥图》扇页故宫博物院藏

费以耕、张熊绘,金笺,设色,纵17.9厘米,横52.8厘米。款署“晋山仁兄大人雅教,甲子秋八月,馀伯费以耕画嫦娥,子祥张熊補梅花。据张熊生卒年推断,“甲子”应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钤“熊”朱文印。此图为民间脍炙人口的嫦娥奔月主题。画中所绘嫦娥鹅蛋脸,形象古典秀美,体态婀娜,气质娇柔,描绘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美人。所绘墨梅横向出枝,其秀美的花形,成功地烘托出嫦娥清雅脱俗的仙姿佚貌,由此可见费以耕与张熊间默契的笔墨配合,以及共通的审美意趣。


赵佶《闰中秋月帖》纸本,纵35,横4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闰中秋月帖》中所记为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詠篇。”其内容叙述了当年中秋夜满街华彩、月光皎洁、万象浩荡的美景。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纸本,纵25.2厘米,横3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为宋代书法家、鉴藏家、收藏家米芾作品:“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海岱楼”位于江苏涟水,是唐宋时期著名的望海楼,米芾曾在此地担任涟水军使。自古以来,海岱楼便是文人登览赋诗的景点,唐代诗人杜甫曾以“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来形容它视野辽阔、宏伟壮丽的景观。海岱楼在米芾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例如《焚香帖》中“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虽未登海岱楼,却见迷蒙的景致。而另一阕词《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


清《弘历观画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纸本设色,纵136.4厘米,横62厘米。此幅表现乾隆皇帝弘历在清风中赏月的情景。此图无作者名款,从创作手法上分析应该是中西画家的合璧之作。


月光菩萨


月神是普通民众祭拜的对象,佛教徒礼拜的则是“月光遍照菩萨”,也称月光菩萨、月净菩萨。月光菩萨身呈白色,乘于鹅座,手持月轮。在药师佛的无量菩萨眷属里,他与日光菩萨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的菩萨,秉持着药师如来的正法宝藏。


九、结语


中秋是团圆的日子,让我们在古代中秋文物的巡礼中,感受中秋的文化。城市森林里,我们还是要心存温情,抬头看,月亮如盘,嫦娥玉兔,吴刚桂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参考资料:1、《那些和中秋有关的文物和故事》,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丨看展览 2014年9月6日 ;2、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年;3、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桂阳刘家岭宋代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2012年2期43-56页;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邵县宋代壁画墓清理简介》,《湖湘文化考古之旅》2009年117-118页;5、《对月寄秋思——中秋文物与食物》,《 文博中国》 2018年9月22日;


石超,江苏泗阳人。浙江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参加工作十七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品的研究和展览工作。主编《错彩镂金一浙江出土金银器》,《霓裳银装一浙江畲族服饰》等书,发表《吴越国金银器初步研究》、《浙江出土金银器概述》、《浙江省博物馆藏雕漆器》、《中国古代的螺钿漆器》、《从琴学问答看杨宗稷的琴学思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唐琴斫制工艺》、《彩凤鸣岐琴铭文解读》等金银器、漆器、古琴等研究论文十余篇。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