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亲爱而古老的中华尽职”——走进协和校歌词曲作者韦乐林

作者丨蒋育红

玛丽·布朗·布洛克(Mary Brown Bullock)是国际知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北京协和医学院(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PUMC,下文简称“协和”)历史学家。在其经典著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模式》①的第五章里,她以“为我们亲爱而古老的中华尽职 ”(To serve our dear old China)作为章节标题,描述并讨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1951年之前老协和毕业生们这一重要群体的学习、工作、生活、成就以及毕业后的去向和社会贡献。

“为我们亲爱而古老的中华尽职”来源于至今依然传唱的协和校歌中的一句,校歌的词曲作者为美国人韦乐林(Lorin Webster,1857—1923)。他在协和任教匆匆一载,却留下了传唱百年的校歌。

韦乐林(Lorin Webster,1857—1923)

1927年《协医校刊》上刊登的校歌曲谱

 

1857年7月29日,韦乐林出生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克莱尔蒙特(Claremont, New Hampshire)。

1880—1883年,他在该州的圣保罗学校(St. Paul’s School)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后至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神学院(Divinity School)及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学习,于1908年获博士学位。

1883年起,他先后在新罕布什尔圣公会教堂(担任牧师)、候德蘭学校(Holderness School)工作(1892年任校长),直到1922年辞职前往协和工作。

韦乐林积极从事社会工作,担任过多个教育协会会长,他一生热爱文学与音乐,且擅长拉丁文和希腊文,曾发表过诗歌集《忙碌车间的喧闹》(Chips from a Busy Workshop)。


①《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模式》

韦乐林与协和结缘源于其儿子韦伯(Jerome P. Webster,1888—1974)。

韦伯

1884年,韦乐林与詹妮·亚当斯(Jennie Josephine Adams)结婚,婚后共育有2个儿子和1个女儿。

1888年,韦伯在父亲负责的教区出生,1900—1906年,韦伯在其父亲担任校长的候德蘭学校完成中学教育,继而追随父亲的教育足迹,他去了三一学院完成了四年的大学教育。之后,韦伯则与父亲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学术道路。

1910—1914年,韦伯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毕业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

1916—1917年,他在美国驻柏林使馆做特别助理,后在美国军队工作了1年半,1919年4月到约翰斯·霍普金斯医院工作。

1920—1921年期间韦伯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做讲师。

1921年7月18日,协和校董事会决定聘任他为住院医师(级别为 Associate),年薪3000银元,是协和外科第一个住院医师。

1925年1月1日,协和外科再次续聘韦伯三年,并由于其出色的工作能力被提升为助理教授(年薪7200银元,等同于3600美元,第一年有学术休假)。

在协和期间,韦伯主要研究肠外科,他设计了无菌肠道吻合器,荣升为副教授。任期满后,他回到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整形外科任职,被誉为“美国整形外科教育之父”。抗战期间,成为美国医药助华会的主要成员之一,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捐资出力。

念子心切、舐犊情深,1922年韦乐林夫妻二人离开新罕布什尔,漂洋过海来到万里之外的协和,韦乐林被聘为协和的医学预科学校现代欧洲语言系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负责英语教学。

协和的医学预科学校(协和内部称为“医预科”)于1917年9月开学,1925年停办。校址设立在罗氏驻华医社(CMB)从协和医学堂买下的米市大街的校园,即现在的北京协和医院护士楼附近。在进入协和学习医学课程前,所有学生都要在医预科完成三年的科学基础课程及中文、外语课程,之后可免试直接进入协和学习(协和内部称“正科或本科”)。

1922年12月6日,时任罗氏驻华医社主任顾临(Roger Greene)与协和校长胡恒德(Henry Houghton)在通信中谈及韦乐林:“如果他(韦乐林)的儿子(韦伯)继续在协和待下去,他会接受协和延聘并待在中国。这虽然不是考虑的条件,但会简化英语系明年的问题。在邰乐尔接下来不在协和的两年间,韦伯对于帮助外科系维持运转具有极大价值。”③

1923年1月26日协和行政委员会的执行会议上决定,从1923年7月1日起续聘韦乐林两年,依然担任现代欧洲语言助理教授,薪水不变,但明确学校可负担夫妻二人回美国的路费。“韦乐林及夫人也表达了愿意再待两年的愿望 ”④。


②协和1924年出版物《协医校刊》中凌淑浩所写博士歌

③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中心韦伯档案

④《协和医学院董事会会议记录》

韦乐林在来协和任职前已有31年的教学经历,经验非常丰富。韦乐林在美国教会学校的同事评价他“富有活力、对教学满腔热忱 ”④。尽管在协和档案中心找不到他的个人档案,但从散落各处的档案中可以看出,韦乐林在协和的表现非常出色。校长胡恒德写到 “鉴于预科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协和能有这样一个经验丰富的、了解如何对付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来说是有利的。韦乐林的胜任力及影响力,在预科学校领导层过渡期中是非常有帮助的。”④

韦乐林在医预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英语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针对第一学期刚入学的学生,他每周教授2 h的英文必修课,主要讲其所擅长的科学术语中的拉丁和希腊词根。此外,韦乐林还与医预科的另外一个语言教师雷斯力·赛佛灵浩斯(L. Severinghaus,学生称之为“赛先生”)一起,开了6门英语课程

◆作文和修辞课(每周5 h),1门英语小说和写作(每周4 h),让学生们熟悉西方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同时注重写作;

◆各种类型的文章阅读课(每周3 h),特别强调对理科学生有价值的材料,注重课堂讨论;

◆自传阅读课,学生要在课堂上做报告,并阅读西方作者写的关于中国的书籍,培养学生能够用“他者”的视角看待中国(每周1个主题、3 h);

◆西方文学课,讲述西方理想和思想的起源,内容涵盖希腊、希伯来、中世纪传统,荷马史诗、希腊戏剧、圣经、但丁等(每周3h,1个讲座和2 h的课堂讨论);

◆文艺复兴和现代文学课,讲授莎士比亚、歌德等作品(每周3h);

◆医学正科(本科)授课,主要讲述英语写作,快速阅读经典小说以提高学生西方文学知识(每周2h)。

医学本科中的最高阶的2门英语课——英语13和14并不是传统语言教学,而是与英语老师一起开会,讨论学生们在医学教授指导下所写的文章。

协和的公告中谈到,课堂之外,韦乐林非常关心学生的个人问题,学生有任何问题和个别要求,都可以向他请教。“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每有不明,即谆谆讲解,必使之了然于心而后已,于教授文字之外,博士常诲诸生以正义之道,孜孜以扶助中华勉励之,以其慈和博学且乐助人故,学生皆敬之戴之……”⑤

他热爱音乐艺术,曾在礼堂举办的公众活动中唱歌表演。他还积极帮助学生社团的发展,这占据了他很多时间。韦乐林也是学生社团——戏剧团的指导老师,其他指导老师还有协和护校第一任校长沃安娜(Anna Wolf)、医预科外语教师艾米丽·提丽(Miss Emily Tilly)、雷斯力·赛佛灵浩斯、海伦·道尼斯(Miss Helen Downes)。

在学院之外,他也是很多活动的领导者,对学校和音乐有着广泛兴趣。”⑥这里的学校指的是北京美国学校,当时在京的美国孩子都在这所学校上学。这个学校与协和、CMB有着各种密切的联系,经常在协和礼堂举办各种活动。

1922年,协和很多医学教授推掉了在该校的董事会任职,韦乐林被推荐为该校董事会主席。“该校非常仰仗韦乐林的指导,很希望校董事会能在他的有力的领导之下发展。作为生活在北京的一员,他的服务非常突出,所到达的高度是周围人很难达到的”④

根据韦乐林的学生记载,虽然韦乐林非常喜欢北京的生活,但他的夫人由于语言等问题,只能长期待在洋楼宿舍群中,并不愿外出,且很难适应北京的生活。

1923年7月,夫妇二人于学年结束后订好去上海的火车票,准备在那里游玩几天之后乘船回美国⑦。在离开前的晚上,韦乐林邀请协和的学生们在家聚会,次日(即7月5日)在夫妇二人准备乘车离开协和去火车站时,韦乐林突发心脏病,送到协和医院时已病逝。他的骨灰被家人带回到候德蘭。在那里的三一教堂的墓地有其碑文和一个纪念碑。

韦乐林的突然辞世,令师生们倍感惋惜与伤感。7月7日在协和礼堂举行了葬礼。

翌日殡葬,诸生皆忧创之容,即一时中外人士亦咨嗟叹惜不已。博士生平独得基督博爱众生之旨,故得友最多,以其慈和谦厚,贫富不分也。虽博士在华日浅,中语不明,而潜冥中感人独甚,讣音传来,我国人之识博士者亦为下泪,皆叹中华之丧良友而青年之失贤师也。”⑤

1923年9月新学年开学后的第1周,协和发表了每周公告,报道了韦乐林离世的消息:“新学年全校面对的是我们感到失去韦乐林博士的痛苦……他是医预科英语教学的负责人,作为教师,他把长期的教学经验带到了协和。他把在中国的工作经历看作其教学生涯中的王冠。 ”⑥


⑤1924年《协医校刊》中凌淑浩写的悼文

⑥1923年9月 协和公告

⑦《家国梦影》【美】魏淑凌著,张林杰、李娟校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本文根据档案资料已修正书中错误之处)

在众多得到韦乐林帮助的学生中,特别要提到中国学生凌淑浩(1902—2006,英文名字Amy Ling)。

1928届的学生合影 (中间黑衣女生为凌

凌淑浩家境殷实,居住在灯市东口附近的干面胡同21号,后门在史家胡同,内有个大花园。其胞姐凌叔华(二人为同父同母的姊妹)为五四时期知名的女作家和文化名士,才华横溢,发表过很多作品,与林徽因一起是新月社仅有的两名女性成员。

(人物从左到右)凌叔华、父亲凌福彭、

凌淑浩与协和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少女时她曾接触过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后回国行医的女医生,也曾在北戴河遇到山东齐鲁医学院的美国女医生,这些经历都强化了她学医的志向。

1917年,协和开始大兴土木建设新校园,居住在附近且正在求学中的凌淑浩对此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当她看到在洛克菲勒基金会打造的雄伟的校园建筑时,便立志要学好英语,报考协和。

1918年,凌淑浩从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高中毕业后,在位于灯市西口的燕京大学女校文理科完成两年的大学学习。

1920年8月,凌淑浩参加了医预科考试,经过2天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的笔试及英语口试,顺利通过,被协和成功录取。同年9月入学,并入住到哲公楼宿舍。凌淑浩在医预科的学习成绩很好,1922年6月,她获得了协和设立的董事会奖学金(Trustee’s Scholarship),是医预科学校第1个获得此项奖学金的女生。

1923年,她进入协和正科学习。然而,凌淑浩英语口语不是很好,因此她请韦乐林在课后辅导练习英语,师生二人也因此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根据《家国梦影》记载,凌淑浩在韦乐林夫妇离开协和时一直陪伴左右,亲眼目睹了韦乐林发病的全过程。

凌淑浩在1924年协和学生刊物《协医校刊》中写下了一篇悼文及一首诗,悼念恩师。

皆叹中华之丧良友而青年之失贤师也!伤哉!博士去矣,燕山楚水之间,尚有许多青年进仰高风凄然与感也!

春风去归何年!

哀桃李立翩联,

忆景行,

思如澜。

1922年9月至1923年7月,韦乐林在协和短暂的一年时间中,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其中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他写下了 “为我们亲爱而古老的中华尽职(To our old dear China)”的诗歌并为之谱曲。

1924年,第一期协和学生出版物——《协医校刊》出版了。(1924年黎元洪的题字为《协医年刊》)。英文刊名为“Unison”,这是个合成词,里面既有协和的英文 union(协和),也有son(儿子),表达了学生们是团结的(united)与和谐(harmonious) 的协和的孩子的意思。

在该刊的最后一页,附上了韦乐林在1923年作词作曲并以 “协和之歌”(PUMC Song)为标题的曲谱,但标注的是“刊物进行曲”(Unison Martial)。1927年出版的《协医校刊》把这首歌标注为校歌——“The College Song”。

布洛克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模式》①写道:“人们已经多次注意到,新教的传教士教育家们将美国宗教学院的学校的小型化、校园的社区化(指学生与教师的各种社团组织)、及代替父母的责任的氛围移植到了他们在中国的教育机构。

不管怎样,协和的校歌歌词令人惊奇。合唱令人依稀想起耶鲁大学的战歌,与传统儒家精英的内敛的特性大相径庭。”耶鲁大学校歌《美好的大学时光》(Bright College Years - Yale University's Alma Mater,作词:H.S. Durand,作曲:Carl Wilhelm)是根据德国的歌曲《守望莱茵》(Die Wacht am Rhein)改编的,所以布洛克会称之为“战歌”。

韦乐林在所有照片中,总是穿着牧师衣领的西装,他曾在基督教学校完成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学位后又在教会学校工作。基督教信仰对其影响也自然地反映在他所创作的歌曲中。

布洛克在描述歌词时写到:

“其动情之处可以让人联想起任何一首校歌;但它的歌词表达,特别是‘为我们亲爱而古老的中华尽职’(to serve our dear old China)这句是很难翻译的。”在《家国梦影》中,这句歌词被翻译成“为我中华把职尽”⑧ ,而协和校歌中文版(目前发行的版本)翻译为“效忠祖国”。但无论怎样,这句歌词反应了韦乐林对中国的看法以及他对学生们的厚望与期待。正如其学生凌淑浩在悼文中写到:“于教授文字之外,博士常诲诸生以正义之道,孜孜以扶助中华勉励之……” ⑤


⑧本文的翻译版用的是协和出版物中董澍老师的版本。

参考书目
◆[美]玛丽·布朗·布洛克.《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协和模式》[M].张力军、魏柯玲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美]魏淑凌.《家国梦影》[M].张林杰译,李娟校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
◆[美]福梅龄.《美国中华医学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M].闫海英、蒋育红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
◆协和医学堂.《协和医学堂》[M].蒋育红译.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8.
◆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中心韦伯、凌淑浩档案;协和公告;《协医校刊》;《协和医学院校董事会会议记录》

【协和校歌英文版

【凌淑浩写的韦乐林悼文摘录

在1924年协医校刊中,刊登了学生凌淑浩写的中文悼文及诗歌。

在其文章中,提到韦乐林“温良恭简、尤为师友所赞仰…博士德智超群…后为长老会牧师,并候德蘭学校校长,学生皆敬爱之如慈父…”在写到来协和之后,“来京后,师生感情融洽,学生每有不明,即谆谆讲解,必使之了然于心而后已,于教授文字之外,博士常诲诸生以正义之道,孜孜以扶助中华勉励之,以其慈和博学且乐助人故,学生皆敬之戴之,共庆桃李立春风,进德修业方无穷也。”“翌日殡葬,诸生皆具忧创之容,即一时中外人士亦咨嗟叹惜不已。博士生平独得基督博爱众生之旨,故得友最多,以其慈和谦厚,贫富不分也。虽博士在华日浅,中语不明,而潜冥中感人独甚,讣音传来,我国人之识博士者亦为下泪,皆叹中华之丧良友而青年之失贤师也!伤哉!博士去矣,燕山楚水之间,尚有许多青年进仰高风凄然与感也!”

——1924年《协医校刊》

【凌淑浩所做的追悼英文教授韦乐林博士歌

(一) 来本校——方一年,

循循执教鞭。

兴雅乐——传德范,

大哉笔如椽!

笔如椽——感大千。

悲今日,叹逝川。

抚手泽每凄然。

歌薤露,

黯苍天。

(二) 黯苍天——倍惨然。

绛帐隔云烟。

戚吾师——怜东亚。

万里来幽燕。

来幽燕——慕高贤。

春风去归何年!

哀桃李立翩联,

忆景行,

思如澜。

——1924年《协医校刊》

编辑 丨刘洋 赵娜

审校 丨李娜 李玉乐 董哲

监制 丨吴文铭

【版权声明】

《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及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至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图文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不以盈利为目的;科普内容仅用于大众健康知识普及,读者切勿作为个体诊疗根据,自行处置,以免延误治疗。治病就医相关需求请于北京协和医院APP线上或线下就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