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 抗日军民使用最为广泛的六大最著名枪械

"


毛瑟手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由于可以和枪匣接驳当做卡宾枪使用,所以又叫驳壳枪。


毛瑟军用手枪中最有名性能最后的是毛瑟C96和毛瑟M1932冲锋手枪,而在抗日战争年代,毛瑟手枪真正的正品并不是非常普遍,更多的是非常容易找到的国内兵工厂的仿制品如大沽造马匣子、晋造十七式、长苗匣子等。


在抗日战争中,不管是国军八路军或者是地方抗日武装,都装备了各式各样的盒子炮,在近战中突袭日军,曾经造成日军不小的伤亡。


汉阳八八式步枪,该枪原型为德国1888式委员会步枪,德国商人以1888式步枪的生产线冒充为毛瑟步枪,成功地将设计资料和生产机械卖给了清政府。所以从1896年开始,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俗称“汉阳造”或“老套筒”


1904年汉阳兵工厂对“汉阳造”步枪进行了改进,去掉了枪管套筒,将枪管外径由13.4mm加大到14.8mm;1910年,改回了枪管外径,增加了上护木,将直立式表尺改为固定式弧形表,刺刀座也由右侧改到了下方。


汉阳造88式步枪是旋转后拉式枪机步枪,枪管外有套筒,因此俗称“老套筒”;88式步枪使用无烟发射药七九口径圆头步枪弹,枪身有外露式弹仓。


德国标准型毛瑟步枪的中国版本,正式名称为中正式步骑枪,最早在1935年由巩县兵工组织生产,以取代国民革命军所装备的汉阳八八式步枪,因蒋中正而得名


“中正式”步枪,口径7.90毫米,全长1110毫米,全重4公斤,初速810米每秒,表尺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1000米以上,刺刀全长约575毫米。“中正式”步枪采用7.92毫米×57毫米尖头弹。


1928年至1949年间,国民政府的兵工厂共生产各式步枪181万余支,其中“中正式”就占了非常大的比例,直到朝鲜战争后期,中正式步枪才慢慢退出人们的视线。


1918年型机关手枪,即MP18/Ⅰ,是由路易斯·施迈瑟设计的。采用自由枪机,枪管上包裹套筒,套筒上布满散热孔 ,在连续射击时利于枪管的散热,采用32发的蜗牛状弹鼓。在中国MP18冲锋枪不但从外国进口,国内兵工厂也进行仿制生产,在当时冲锋枪并不是被称之为冲锋枪而是叫做手提机枪,并且拥有一个中国式的俗称:‘手提花机关枪’,源于它可以如机关枪那般连发射击,以及枪管外套筒上很多散热孔。


然而这些数量不少冲锋枪,在中国抗战时期并没有被大量装备在一般部队的士兵身上,大部分都是装备在比较精锐的突击队或近卫队中使用。


捷克式ZB-26轻机枪,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Z口径7·92MM,表尺射程1500米,外表最大特色是20发装弹匣在枪身上方,枪管过热可快速更换,其枪管上的设计可方便持枪。


捷克式轻机枪,全枪重:9.60千克。枪管长:672毫米。自动方式:导气式。初速:744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射速:500发/分。枪管冷却方式:气冷。供弹方式:20发/30发弹匣,使用枪弹: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


抗日战争中,除了进口,中国各地的兵工厂也进行大量的仿制,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大约生产了39744挺,仅重庆的21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1万多挺。


马克沁机枪是世界第一台真正的重机枪,为英籍美国人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1884年获得专利。 一战时期,在索姆河战役中马克沁重机枪一天之内就造成了6万名英军士兵伤亡,可以说是真正的人命收割机。


马克沁重机枪口径为 11.43毫米,枪重 27.2千克,采用枪管短后坐 (19毫米)式自动方式,水冷枪管;采用容弹量为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弹带可以接续,理论射速 600发/分,可以单、连发射击;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


马克沁重机枪优于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马克沁弹链供弹射击持续时间长,射速600发/分,比九二式重机枪的450发/分要快,全枪49公斤比九二式重机枪的55.8公斤轻,而且马克沁的子弹是和国民党军队的步枪、轻机枪通用,在抗日战争中马克沁重机枪对侵华日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