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率先发明火炮,为何被西方超越呢?工业革命是一大原因

"

火炮,一直都是战争之神的存在。宋朝的“魏胜”发明火石炮,由此诞生了最早的身管火炮,至今火炮的发展久盛不衰。元末明初时期又诞生了现代火炮的雏形——碗口铳,西方国家在获得这种武器后赞叹不已,也让火炮技术借助工业力量蓬勃发展,到拿破仑时代前装滑膛火炮已经相当成熟了,直接导致欧洲城堡工事的没落。

后来在滑膛炮的基础上又诞生了线膛炮,后装线膛炮等各式各样的火炮。而臼炮的由来是为了区别于长身管的长炮。长炮的身管较长,因此工艺较为复杂,甚至出现了分段制造炮身然后逐一链接的技术,当然在镗孔技术出现后长身管的火炮成为主流。而臼炮的制作流程较为简单那,短小的炮管可以直接铸造获得,也因此可以把口径做的足够大,射程和威力也就更大,这种大口径的臼炮一直到一战时期,都是各个军事强国的主要装备。但在当时的中国,由于没有工业革命的技术积累,虽然我们最先发明火炮,但却在火炮改良的道路上落后于人,无论是生产大口径的臼炮,还是长身管的长炮,我们的技术都远不如当时的欧美。

臼炮是一种身形短小的火炮,因为其炮倍径比较小而使得该型火炮可以获得大射角,高弧线弹道(这一点被其后辈迫击炮的得以很好的继承),但是因为火炮宽口径同时身管较短导致火药无法在膛内充分燃烧,所以该炮初速较低,不过好的一点在于可以在较近的距离内发射较大当量的弹药,说白了就是炮弹的破坏力更强。

臼炮作为火炮的开山鼻祖,在世界各地均留下了身影。如最早的火炮,诞生于中国明朝的碗口铳,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臼炮代表。而在火炮被传入西方后,在西方的军事家手中,臼炮作为攻城的必备利器而广泛装备,威力摧毁城墙,臼炮的口径越来越大,发射的弹丸质量也随之不断升高。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攻城战、1489年苏格兰的Dumberton攻城战等战役中,攻城一方都使用了大口径臼炮。进入19世纪后,军事家们开始更多的追求火炮的射击精度,但对于臼炮的热爱却丝毫未减少,这是因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坚固目标。

在二十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俄军军官大尉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戈比亚托,利用臼炮的大射角与高弧度弹道,而发明了现代迫击炮的雏形——一门使用47毫米超口径弹药(超口径弹是指弹头直径大于武器口径的弹药)的后击发火炮。该炮发明后大量的用于消灭隐藏在壕堑中的日军,因为该炮的仰角高,所以炮弹可以从空中竖直落入日军阵地,因而对日军造成了大量的杀伤。在日俄战争结束后,迫击炮手到了各国重视而得以广泛发展,在一战中得以惊艳亮相。

虽然说在一战中,现代臼炮(迫击炮的英文译名即为现代臼炮)的亮相惊艳了世界各国,其中德国所设计制造的各类臼炮达到将近十种,而且口径均在200毫米以上,其中口径最大的达到了600毫米,其中口径达到600毫米的超级臼炮,卡尔臼炮在1942年6月的第二次塞瓦斯托波尔攻防战中得以惊艳亮相,甚至还用虎式坦克的底盘,改装出执行臼炮。不仅仅是德国,在美国也有研发超口径的臼炮,而且口径达到了914毫米的小戴维臼炮,但是该炮并未投入实际使用二战就已经结束了。

但是在二战后,空军战斗机,轰炸机以及导弹等军事装备发展的相当迅猛,诸如臼炮这样体型巨大,而且几乎没有机动能力的火炮就是摆在地面上的靶子。于是臼炮就匆匆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臼炮的后代,迫击炮却继承了臼炮的优点得以很好的发展。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