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真有礼拜攻势这回事吗?丧失主动权也许另有原因

1951年1月8日,美韩军队撤至平泽、忠州、堤川、宁越、三陟一线。而在这之前的1月6日,彭德怀也已经命令志愿军停止进攻。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虽然轻松获胜,但在战场态势上,却处在极为不利的局面。

这是因为志愿军现在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尴尬在哪?占了韩国人一块地。

麻烦就在这。到底是占还是不占呢?彭德怀的主意是要占着,因为下一步还有春季攻势,有利于春季攻势的发起嘛。当然,肯定还有金日成的因素。

可是占了这块地,对志愿军并不有利。

进,无能力继续攻,部队疲敝,缺乏补给。退,又舍不得。守,又难,美国人把平壤到三八线变成了无人区,现在又把三八线到汉江变成了无人区。

之前就说过,朝鲜战场和国内解放战争的战场完全不同,我军在解放战争打胜仗很重要的原因是根据地建设,在朝鲜战场没这个条件。本来汉江以北汉城周围这块平原,是韩国当时重要的产粮区,志愿军占领此地有个设想就是可以因粮于敌。可是美国人在撤退的时候,烧光房子烧光粮食,能破坏的全部破坏。这一设想完全落空。当时在汉江南岸发现了几个粮仓后,各个部队还起了纠纷,志愿军的缺粮可见一斑。

要知道,前三次战役,志愿军粮食消耗的75%是通过就地借粮解决的,现在美国人搞坚固清野、焦土政策,这给志愿军的基本生存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人民志愿军还要讲政治讲纪律,各级都强调“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鲜人民一针一线”,这是我军的最优良传统,可在敌国的战场上这也会成为一种压力。

没子弹怎么办,石头

看看美国人堆积如山的各种物资

这仅仅是美国人坦克炮弹壳回收场

何况,不光是一个粮草的问题,还有伤员问题,在国内作战,有无数的老百姓会主动承担起救助伤员的任务。这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国内战士们不怕受伤,因为他们知道受伤了会得到良好的医护;可在朝鲜战场不行,都很难看到老百姓,更不要说有效的发动老百姓,这就导致志愿军战死战伤的比例非常高,很多情况下都高达1:2。所以韩先楚说的,在战斗中损失的都是骨干,很大一部分就是一个原因。因此,志愿军战士有三怕,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三怕伤员抬不下来。

更多的是依靠志愿军自己,而不是民工来救护伤员

更不用说没有根据地,失去了眼睛和耳朵等等了。

既然不能因粮于敌(包括各方面),就得靠后方送。深入三八线后,后勤补给的压力越来越大:

志愿军的汽车兵只能利用黑夜行车,一晚上只能跑3、40公里

很多的情况下,只能靠人力

一来随着战线的迅速向南延伸,后勤补给运输线也越来越长,达到了500-700公里。而我们的运力严重不足,只能达到实际需求量的50%。

如雨点般落下的炸弹

二来美军航空兵的攻击主要针对的是志愿军和人民军的后方,只以部分力量支援地面战斗,一方面使用大编队的B26和B29每天不间断的对后方重要目标实施毁灭性轰炸,一方面又使用P51、F84等轻型飞机对车辆、人员目标进行低空搜索空袭,威胁极为严重。而且朝鲜的地形山多水多路又少,便于美军航空兵封锁破坏,一座桥梁、一条道路被炸掉,就是给志愿军后勤在出难题。

美军飞机的袭击,一直是让志愿军头疼的问题

三来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本来人就少,又没防空部队,工程部队也极为有限,甚至没有通信系统,后勤兵站也完全跟不上战斗部队的前进速度。这就出现物资运不上,就算运上去也找不到部队,这种跟进伴随保障几乎形同虚设。

而苏联方面,斯大林老奸巨猾,拒绝将空军前出过清川江,清川江以南几百公里的空域完全是美军飞机的天下。对此,彭德怀极为愤怒,可也无计可施。

从当时主要的战斗部队,第十三兵团来看。该兵团入朝后连续作战将近三个月,没有得到过好好的休整和补充。后期入朝的第九兵团一战就失去了战斗力,无法指望;第十九兵团至少要到三、四月份才能入朝,远水解不了近渴;一直在说的补充新老兵迟迟不能到位,直到1月4日中央军委致电各大军区强调征调老兵一事,各地才积极行动。其实除了长津湖战役和第三次战役中的朝鲜人民军(当然之前也有,但数量规模无法和第三次战役相比),一直是第十三兵团孤军奋战。减员非常严重,六个军共计减员5.5万人,而且部队非常疲劳。可以说几乎达到了极限,再打下去就要伤筋动骨。

这里顺带说下“礼拜攻势”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国内书籍都说李奇微发现了志愿军“礼拜攻势”的秘密。

咱们就说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基本携带了五日份的粮弹,攻势行动在三天后开始衰竭。李奇微是个战场经验远比我丰富的将军,连我都能注意到第三次战役实际到第四天起,志愿军已经攻击无力,难道李奇微还看不出?既然只有三天,何来礼拜攻势?在我印象中,美国人的朝鲜战争书籍里没有去提什么礼拜攻势,人家对志愿军每次的攻击时间和强度都是精确计算的,一般志愿军攻击无力,美军能得到机会,时间是三到五天,比如第三次战役志愿军攻击能力下降是三天后;第四次战役东线反击是五天;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攻击是五天。美国人发现如果志愿军在三到五天后攻击力迅速下降,说明后勤补给彻底跟不上,是绝对的反击机会。所以美国人的书里没礼拜攻势这个词。倒是日本人大加分析李奇微是怎么发现的,礼拜攻势的提出,似乎应该是日本陆上自卫队。

从另一个方面说,首批入朝派遣第十三兵团绝对是英明决策,如果不是首先派出解放军最精锐兵团,抗美援朝战争的走势孰难预料,可以说第十三兵团决定了整个战争。

以上呢,都是国内各个抗美援朝书籍说过的,下面来说点没说过的。

1月8日,在第三次战役胜利结束后,志愿军以五十军三个师,三十八军112师,人民军第一军团两个师在汉江以南警戒以及控制南岸桥头阵地;以四十二军125师在南汉江以东警戒当面之敌。志愿军主力在汉城、高阳、东豆川、加平、金化地区休整。彭德怀完全察觉到了部队的问题,主力部队基本后撤了30到50公里。

但是这点距离是不够的,这个阵势还是要控制汉江以南桥头堡为下一步创造基础,后方休整的部队随时可以前出支援汉江南岸。那么,意思就是说在下一步进攻前,必须先守住。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夺取了汉城,不过,这个汉城其实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汉城此地战略位置算不得重要,而且汉城附近汉江南北两岸地形,便于美军机动和发挥火力,并不利于志愿军防御。志愿军以强弩之末占领汉城,这样一来,志愿军自己反成骑虎难下之势。到底是守还是不守?守,难守。有利我军防守的地形是汉城以北的山地,两翼是大江,正面狭小、山川起伏,既利于守又能威胁汉城,汉城随时在我军攻击箭头之下。再往北,又可以依托临津江,都对我军更有利。而汉江两岸是朝鲜半岛为数不多较为平坦开阔的地形,各种地形上谁火力猛速度快,谁更有利,自然是美国人。

实际上,志愿军进至汉江一线,攻守之势就发生了逆转。

内无粮草、外无援军,自身疲敝兵力不足却还要面对一支火力占绝对优势、甚至兵力都反过来占优的敌军。这个情况就是我在刘裕那篇里讲的,王镇恶占了潼关后,表面取胜,实际把自己处于不利态势,已无力再攻,弃守苦战得来的潼关又舍不得,自己后勤补给线被拉长,粮饷不济,正是敌军反击夺回战场主动权的绝佳时机。所以,战场上一时的胜负并不是关键的,关键在于认清局势因势利导。

现在志愿军要在有利于美军的地形上跟美军正面硬抗,这不是我军的打法。我军作战向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大踏步的进大踏步的走,以调动敌军来寻求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军有生力量。现在不愿意弃守汉城,那就必须跟技术优势之强敌硬拼火力,这是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彭老总难道忘了广昌战斗后他痛斥李德的情景了吗?

事实上,志愿军这种不利局面是可以改变的。而对这点有着清醒认识的只有一个人,毛泽东。

主席在第三次战役开始前就提出了,打完后在三八线以北休整。从我来看,这也是个绝对正确的意见。前两次战役志愿军是怎么打赢的?其中有一点原因就是,美国人,无论是麦克阿瑟还是沃克搞不清志愿军在哪里。不知道敌人在哪里,这个仗没法打。如果第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也退回三八线后休整,从军事上说,将再次从美国人眼前消失,李奇微就得傻眼,这会对李奇微下一步的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待在三八线以南,李奇微虽然不知道志愿军具体的部署,但大致的位置是知道的,他就可以有很多办法去搞清楚志愿军具体部署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来,志愿军就会失去一个优势。这就是孙子说的“军形”。在北,“军形”不露,并成随时反击之势;在南,“军形”泄露,回旋余地小,想反击美军攻击,难度就大多了。这就是怎么在自己出拳后,继续掌握主动权的问题。最简单的一句话概括,脱离接触,蓄势待敌。

从政治上说,可是一样,打下汉城再退出或者直接不打汉城,在国际上造成的影响更有利于志愿军。我们是帮助朝鲜抵抗侵略,没有必要占领韩国的土地。因为政治和军事的原因,攻入韩国小小惩戒一下美军再退回,有利于志愿军展现仁义之师的形象。其实也就是在美国掌握国际舆论的情况下,在政治上也去争取主动权。

但是,因为彭德怀没有听毛泽东的意见,此点未能实现,这就意味着志愿军虽然三战三捷,实际上却失去了战场主动权。这就给接下来的战事埋下极大的隐患。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