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的惨败迫使希特勒不得不批准撤离勒热夫

原著 :〔德〕保罗•卡雷尔

译者 :小小冰人

德军一个完整的装甲团正向战场开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的许多城镇和村庄位于或接近于决定性战役的中心,例如在杰米扬斯克所发生的战事。这其中,大约有五六个地名已成为军事史某一章节的标题。成千上万名士兵记住了东线战事中的这些地名,而且永远不会将之忘却。斯大林格勒、塞瓦斯托波尔、罗斯托夫,当然还有列宁格勒和莫斯科。最后还有勒热夫这座位于伏尔加河上游的镇子。战争爆发时,这里有54000 名居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镇。

从1941年10月至1943年3月,这个镇子成为东线的支柱和关键性地点。由于其位于伏尔加河上游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几个世纪来,木材从这里顺流而下被运走,勒热夫一直是一个令人垂涎的目标,也是立陶宛、特维尔、加里宁和莫斯科这些“王子”和“大公们”发生争执的原因。她一直承受着太多的求爱和太多的争吵。自古以来她便是波罗的海与伏尔加河上游之间的经济和军事目标。她的战略地位也决定了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1941年10月,来自东普鲁士第206步兵师的步兵营和来自莱茵兰—威斯特法伦第26步兵师的侦察营,在冲向莫斯科的途中拿下了勒热夫,结果,他们成为第一支到达伏尔加河的德军部队。他们赶至这条欧洲最大的河流,俄罗斯的“国河”。

摄于1942年初,勒热夫的伏尔加河大桥。

苏军徒劳地试图将德国人驱离此地。在第一次大规模冬季攻势中,他们将重点集中于此。他们成功收复了同样位于伏尔加河上的加里宁镇,德军统帅部被迫放弃冲向莫斯科的这一最东端阵地。但勒热夫守住了,并成为“中央”集团军群奔向莫斯科的战略路径上的决定性堡垒。

1942年1月和2月,斯大林命令叶廖缅科上将率领他的突击集团军驱散德国第9集团军辖内的各师。叶廖缅科先是对勒热夫发起一次并不成功的正面攻击,然后试图将其包围。在激烈而又代价高昂的战斗中,第9集团军的各个团守住了他们的阵地。叶廖缅科和他的近卫军士兵们从奥斯塔什科夫方向挥师南下,跨过一系列冰冻的湖泊。苏军从北面而来的这一推进构成了严重威胁,“中央”集团军群有可能发生崩溃。

但勒热夫与杰米扬斯克一样,这道巨大的防波堤在叶廖缅科涌来的大潮中岿然不动,这股洪流被阻挡在韦利日和大卢基。正是在勒热夫地区,莫德尔大将率领第9集团军迎来了中央战线上苏军第一次冬季攻势的转折点。

在四次夏季和冬季战役中,勒热夫像块岩石般伫立着。第9集团军的将士们超越了一切军事成就的标准。通过这些战役,莫德尔大将证明了自己是这场战争中最出色的战略防御家之一。

苏联方面的战争史专业出版物证实了勒热夫依然被牢牢掌握在德国人手中的这个事实给苏军统帅部造成的焦虑。莫德尔的集团军像只拳头那样对准莫斯科——他们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112英里。只要这股力量存在于距离莫斯科112英里处,苏联首都受到的威胁就不会消除。只要希特勒能获得恢复对苏联心脏发起进攻的机会,守住勒热夫就有其重要军事意义。

摄于1942年初夏的勒热夫,德军第1装甲师的一处机枪阵地。

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惨败最终结束了对莫斯科发起一场大规模新攻势的所有希望。第6集团军25万人马全军覆没后,德军统帅部再也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发起这样一场庞大的进攻。

但就像他在杰米扬斯克所做的那样,希特勒迟迟不肯做出决定,以放弃这个暴露且消耗兵力,长达330英里的突出部。面对、“中央”集团军群和战地指挥官的建议,他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

今天,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去看,很容易对希特勒的犹豫不决做出批评。但在当时,这确实是个艰难的决定。在苏联的第一个冬季遭遇到失败后,勒热夫突出部是德国人冲向克里姆林宫的途中仅存的一个前伸堡垒,也是伏尔加河上唯一被德军控制的土地。勒热夫地区的维亚济马,这个名字已被载入史册,1941年, 就是在这里,在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的两场决定性战役中,苏军在莫斯科门前最后的抵抗被彻底打垮,63万名苏军士兵被俘。

摄于1942年2月,莫德尔在元首大本营领受橡叶骑士勋章。

随后,冬季的来临在这片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场上破坏了德军的胜利成果。“要是能再试一次……要是能抓住另一个机会……”哪位军事领导者能对这样的构想视若无睹?又有哪位将领愿意放弃这样一个阵地?

撤出勒热夫,不仅仅意味着放弃一条防线或一处阵地,还是对所有胜利希望的放弃。希特勒知道,一旦他的部队撤离勒热夫,就再也不可能回去了。

但斯大林格勒的灾难随之而来,从列宁格勒至哈尔科夫再至高加索山区,各战线出现的危机,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对他的总参谋长一再坚持的意见做出让步。1943年2月6日,他批准第9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一部撤离勒热夫,并占据一道斜向防线,这条新防线缩短了200英里,并将过去弧形的突出部拉直。

这场大规模后撤的代号是“水牛”行动。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给了第9集团军四周时间,以准备这场庞大的疏散。四周!这将迫使部队抢在春季泥泞期到来前在新阵地中做好防御准备。

本文摘自

《焦土 : 1943—1944年的苏德战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