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媒:中国“科学号”科考船再赴菲律宾海域

11月2日报道 菲媒称,中国“科学号”科考船再次在菲律宾领海被发现。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号”科考船曾在菲律宾东部海域进行科考。

据《菲律宾明星报》网站10月31日报道,美国研究机构中国海事研究所的助理教授瑞安·马丁森在推特上发文称,这艘中国科考船10月25日在距离棉兰老岛海岸不到20海里的地方作业。

他说:“可能是部署(或回收)放置在海底的仪器。”

报道称,今年1月,在获得菲律宾外交部的许可后,这艘中国科考船在吕宋岛东部附近海域进行了海洋研究。

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证实了在菲律宾进行的海洋科学研究活动,并表示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双边关系。

陆慷1月称,欢迎菲方科研机构参与联合科考,并愿与菲方一道,继续推进包括海洋科考在内的各领域海上务实合作,为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作为要求,菲律宾大学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加入了中国研究人员的海洋研究。

【延伸阅读】完成最大规模水下滑翔机组网观测 综合科考船“科学号”返航

央视网消息:经过十多天海上航行,我国新一代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昨天(21日)顺利返回厦门港口。在刚刚执行的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南海综合调查航次第一航段的任务中,我国科学家实现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水下滑翔机集群组网观测。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型水下机器人,利用净浮力和姿态角调整获得推进力。由于没有螺旋桨,水下滑翔机工作时基本保持静音状态,能源消耗极小,能够实现超远航程和续航时间。在海洋探测中,水下滑翔机可以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以及海流强度等,对气象预报、海洋监察等都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这次“科学”号布放的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能够持续一个月以上对水体参数进行连续观测。与以往单台水下滑翔机观测相比,水下滑翔机集群组网观测,实现了观测能力从线到面的跨越。

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 俞建成:这次我们总共布放了12台水下滑翔机,是在南海的北部设了3个点,进行了一个布放,目前工作状态都正常,我们也通过远程监控的方式,实现基于水下滑翔机的同步的一个观测。

专家介绍,此次多台水下滑翔机集群组网同步观测,主要科学任务是开展南海北部海洋动力环境精细研究。依据科学任务,科学家为12台水下滑翔机制定了同步观测的网格路径,东西走向直线长度约为135海里,南北走向长度约为75海里。国内最大规模的水下滑翔机集群组网观测,将为我国开展深海精细探测提供新的技术平台。

【延伸阅读】中国最先进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正式投入运行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陈雨):记者24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这意味着中国最先进综合科考船、首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由此投入正式运行。

当天,中科院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在山东省青岛市组织召开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项目国家验收会议。验收组一致认为,项目法人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成了中国首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深远海探测与研究能力的40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该项目总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前,“科学”号已于2012年9月建成交付,随后投入试运行。截至目前,其已顺利完成西太平洋热液调查、南海中南部地球物理调查等国家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航次任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两次报道和评述“科学”号及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能力的提升。

此次“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入列投入使用,成为中国未来10—20年海洋科学考察的旗舰船,将开启中国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新篇章,显著提升中国海洋综合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为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提供强有力的能力支撑。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曾表示,目前国际海洋竞争空前激烈,其中尤其以深海开发最为世人关注,中国科学院将构建中国空间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而科学号将起到重要作用。业内人士则认为,中国拥有了深远海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海上移动实验室”,海上科学考察的效率和精准度将显著提高。

【延伸阅读】新华社女记者“科考”手记:“科学号”上的苏格兰“圣诞老人”

新华网“科学”号科考船12月26日电(记者赵琬微)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12月3日下午起航赴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执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任务,涉及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海洋地质等相关研究。

新华社女记者赵琬微首次随船参与报道这次科考任务。以下内容摘编自她的随船日记。

【12月25日雨“科学号”上的苏格兰“圣诞老人”】

昨天是西方圣诞节的平安夜,“科学号”的餐厅里十分热闹。来自英国的ROV深海机器人工程师Iain应邀而至,船员摆上他喜欢喝的啤酒,大厨用红薯炸了一盘子薯片,船长不知从哪儿变出来一顶红帽子,于是船上就有了一个说英语的“圣诞老人”。大家希望用这种方式为这位“外国大叔”过节。

说Iain是“大叔”一点不为过,今年62岁的他胡子花白,戴一副眼镜,是这个航次中最为年长的成员。他是作为ROV设备商的代表来参与科考工作的。这一次,他将和一群中国人度过圣诞节、元旦等节日,船靠岸后就离开中国,回到位于苏格兰的家乡。

科考队员都会说英语,老外一句中文也不会。席间,大家教会了他一句中文:“干杯”。而老外对“干杯”表示不解,频频说“steady,steady(慢慢来)。”逢年过节,“科学号”加餐的时候会供应啤酒。二副石头哥说,Iain曾经找他问能否买点酒,可惜船上宿舍里不许喝酒,他未能如愿。

Iain有十五年船上工作的经验,从今年起第一次来到中国,已经随“科学号”出海两次了。在他眼里,中国科考船上的年轻人多,工作勤奋努力。通过几个月的接触,原来需要在他指导下使用设备的人,很快就能独当一面。“现在他们已经不需要我了,我只要旁边看着就行。”Iain说。

年逾六旬的他,每年还有一半的时间在海上度过,已经感觉不到晕船的滋味了。在他住过的众多船中,“科学号”不算大的,但是很舒适方便。虽然他已经能偶熟练地用筷子吃菜,但是觉得船上的中餐口味偏淡。每餐,他都要加上一勺“老干妈香辣酱”佐餐,有时候还加点自带的澳大利亚食盐。

在海上的圣诞节有什么安排?他说,已经算好了时差,要在平安夜打个卫星电话回家。告诉老婆,自己出发前已经把家人的圣诞礼物准备好,藏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了。

【延伸阅读】“科学号”抵达雅浦海山海域 将开展我国首次海山综合调查

新华网“科学”号12月11日电(记者赵琬微)11日凌晨,我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抵达本次科考目的地——西太平洋雅浦海山海域。本次科考是我国首次对海山进行多学科综合性调查,将进一步揭示深海海山的奥秘。

船长隋以勇介绍,“科学号”本月3日从青岛出发以来,途经黄海、东海,穿越了宫古海峡,气候条件一度恶劣,在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寒流,遭遇今年第22号台风。但大家坚守岗位,船舶顺利航行。

“凌晨抵达后,一些研究项目已经连夜开始作业。”此次科考任务首席科学家李超伦介绍,本次科考将对雅浦海山及临近海域的物理化学环境、近海底地质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进行原位观测和取样。

据了解,“科学”号此次搭载了水下缆控潜水器(ROV)、深海拖曳探测系统、重力活塞取样器、电视抓斗等先进深海探测和取样设备。其中,水下缆控潜水器“发现”号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海高清摄像系统和机械手,可以对热液流体、浅表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进行可视化现场取样。

“科学号”是我国目前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此次任务搭载了5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将持续73天。

【延伸阅读】中国“科学号”科考船在冲绳作业遭日舰阻挠

资料图:冲绳海槽位置

中国科考船赴冲绳海槽考察遭日本无理抗议

中国最先进的海洋科考船"科学号"日前抵达冲绳海槽,考察深海海洋环境与生态系统,而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声称中方船只连续两天进入了日方所谓的专属经济区,要求中方停止科考。

"科学号"12号清晨抵达作业区,对冲绳海槽热液区的热液喷口、周围海域物理化学环境,进行现场原位观测和取样分析。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12号和13号连续两天发现"科学号",在冲绳县久米岛附近、所谓的日本专属经济区内开展疑似海洋调查活动,那霸海上保安总部说,日方巡逻船要求"科学号"停止活动,称未经允许不得在日本专属经济区开展调查活动,但中方未作回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