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边关40年:那些变与不变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

潮涌边关40年:那些变与不变

■郑蜀炎

评价辉煌历史,需要经典之语。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与进程,让我们如此深刻地理解了导师的话——

40年时空叠影间的那些光荣与梦想、凝重与瑰丽,见证着掌握了“伟大的认识工具”的中国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史诗般奇迹的。

新疆军区卡拉苏边防连官兵在边防线上联合巡逻。

1、一切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

中国文字以其独特的形象感,往往让人产生丰盈的意会联想。比如,说到“改革”“开放”这些词时,那云之下、水之上、山之峰的国门与边陲,仿佛已隐然在即;而每当我们念及边关、疆域这些字句时,更是有一种凛冽的语境扑涌心头,历史沧桑,山河岁月悉在其中。

边关一域,势关天下。现实场景要从开端讲起,所有故事皆有其推进的逻辑。

边地疆域作为一种国土构成的自然形态,当然含有“土地的描述”这一地理概念。而千年之前所出现的“边防”之词,是我们祖先基于这样的判断:“防者,堤坝之意也。”

然而,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彻骨的痛楚,大都肇于失去了“堤坝”边海防。边防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争”即战争,“地”即疆土,火与剑最终改变国家版图,往往是“在痛苦中将痛苦客观化”的血色记忆;而那些瓜分豆剖间“三分天下二分亡,犹把山川寸寸量”的历史,至今依然是不堪回首的郁结块垒。

一切故事莫不是时间的故事,一切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语境。

对于军语“兵要地志”,其实也不妨这样理解——兵据守要地,才能完整地记载标志疆土地域。

为了这种特殊的价值承载,有这样一些军人剑指边关、壮行天涯、枕戈待旦。他们用青春与生命与祖国山河约定:祖国的边海防史将永远不再写入屈辱,久远历史的呼唤一定会得到深度回应。

南沙永暑礁守礁官兵精神饱满守卫碧波南海。

2、“高尚的精神”演绎出一个个常讲常新的故事

“勇士资在于气。”

与边防军人这个称呼衔接的,有侠骨热血的豪迈气魄,有隘道雄关的英武传奇,亦有胸怀大局的高蹈情怀。如恩格斯所说:“在崇高的土地上,必然成长起来许多高尚的精神。”

诞生、壮大于斯的人民军队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发展史。在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浩荡东风中,“高尚的精神”演绎出一个个常讲常新的故事,使遥远而广袤的边防线,既成为展示祖国改革开放春风扑面的窗口,又成为在创新发展中日新月异的现场。

“岁月诗编里,江湖旅色中。”几十年军事记者生涯,观“窗口”走“现场”,一篇篇飞笺斗韵、烽火鼙鼓的边防之作倒也留下许多笔墨风景。

但是,真正让我引以为豪的,是这样一篇新闻《六百勇士斗死神,雷场放飞和平鸽》——写的是云南边防部队提前完成大面积扫雷任务,将彻底清除了雷障的262平方公里和平土地,移交给边疆人民。由此带来生产用地的增加、边境口岸的开放、边贸交易额的增长……

这篇稿件获得当年度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且是以全票通过。评委赞曰:葳蕤春色入毫楮,新闻传来的是祖国改革发展的澎湃涛声。

当然,这篇采写于1994年的新闻早已不再是新闻,几十年改革开放之风吹拂边疆,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包括更大规模扫雷的高歌猛进中,令人怦然心动的新闻“犹春于绿,俯拾即是”,远不是任何一篇作品能够描述。

西藏吉隆民兵巡逻队行进在吉隆边防线上。

3、“艰苦”一词当属最具标志性的“边防元素”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昨天鲜活的新闻今天已是历史的履迹,如果要问几十年续变衔接的历史中,什么是最具标志性的“边防元素”?

或许,笔走边关几乎从未离开过的一个词可以为证——艰苦。

蒙古族有这样的民歌:“鹰飞在天上,影子落在地上。”历史的进程往往投影于琐碎之中。

春兰罢馥、秋菊遽凋,多少年来已经忘却了许多稿件,但刚跨入军事记者行列时,写的一段采访日记却始终执念于心:“凡有中国军人的地方,就应该有解放军报记者的足迹。”

当然是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但也是军事记者的职业使然。因为在许多边防路,留下足迹绝非易事——最难忘是墨脱路,这条由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恣意挟持的路,尽管只有约150公里,但每年仅雪山垭口化雪的3个月时间能进出。

途中无人接济,必须自背干粮、睡山洞,在4000多米的海拔高差下攀6座冰川、涉8条河流、过5公里的绝壁、穿数十平方公里的蚂蟥区……

这一串数字,让我真正懂得了一个词:跋涉。

最长见识的是为增加安全系数,将越野车轮胎换成拖拉机轮胎的96公里路,走了7个小时的独龙江山路;最抓狂的是在结冻成冰的河流上,驱车晃悠几十公里,抵达中国版图“鸡冠”最顶端伊木河边防的“冰道”……

一道之难带来的是三餐之苦,“黑白餐”——白的米面与黑的脱水菜,形成高原边防餐桌的主色调,加点绿菜叶就是最受欢迎的病号饭。

云南怒江边防有一段徒步界碑巡逻线约600余公里,完成一次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给养均需人背马驮,基本食物是大米、土豆、腊肉和野菜一锅煮。听起来不错,可让你连着吃上百顿试试。

在有“上世纪80年代上甘岭”之称的某边防阵地,为了保证电台工作,发烧的油机员干吞药片,把全连仅剩的半杯净水倒进水箱……

还有通讯、治病、探亲……无不让每个官兵经历一幕幕“悲喜剧”。

每每浏览泛黄的采访本,这句话总会湿润了眼眶:“何谓胜利,坚持意味着一切。”

南部战区边防十八连官兵在国门执勤。

4、“牺牲与奉献”永远契合边防军人心灵的脉动

一部边防变迁史、万卷戍边传奇事。

这些已为陈迹的故事,听起来很遥远,可是请记住,它们的渐行渐远,皆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间。

叙述往事是为了给今天充满现代化魅力的边防寻找一个参照系。都说“适者生存”,何谓适者?每一个戍边人当然得适应自己的岗位与阵地,或如青松、或如小草,扎根在任何严酷贫瘠的环境中。

只有懂得“水涨船高”的辩证法,保持与时代的高度耦合的“适者”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中读懂历史密码,获取强军力量。

改革带来的历史性巨变,重新定义着今日边海防;祖国建设发展的累累硕果,灿然相陈于遥远的边疆。

但是,山陡水险、严寒酷热、高原缺氧……这些自然环境不可改变,边防军人枕戈待旦、寸土寸血的责任与使命不可改变。

因此,一代代戍边人的“牺牲与奉献”的主题词,永远契合着我们前行的轨迹和心灵的脉动,激励着我们薪火相传地完成着新的接力。

在广西边防有一块立于清代的“一号界碑”。一次采访途中,忽闻杏花春雨般的笑声洒落。一看,原来是一对恋人在长辈的伴随下来这拍婚纱照。

一打听才知,随着边境的改革发展,在古老的界碑前留下人生最美丽时光,已成为边境群众的一种时尚。

红翠依偎的甜蜜,耄耋妪翁的笑容,爱意缠绵的定格,展示着人民的美好生活,而那苍驳的界碑,依然凝固历史的烽烟……

说话间,耳畔传来诞生于新疆阿拉马力边防连的那首著名的军歌,万里海边防处处有这激越的旋律,而今闻之更仿佛感悟到一种特别的言说心声——《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