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给李鸿章演示马克沁机枪,拦腰打断大树,中堂作何感想?

作者:慎独

声明:“兵说”原创稿件,抄袭必究

据说有一次李鸿章出国访问,洋人当面展示马克沁重机枪的威力,

只见一棵一抱粗的大树几下就被打断

。面对西方武器如此凶狠的火力,李中堂的内心我们不得而知。但震撼肯定是有的。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屡屡来犯,清军屡战屡败。中国有识之士其实早早就意识到,大刀长矛是无法与先进火炮的西方军队抗衡的。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早早地就试图进行改变。太平天国运动正是这样的机会。

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正是这样一位有识之士。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他得到机会,创立了一支军队——淮军。

李鸿章

李鸿章对军队建设颇为重视,他能够清晰认识到先进武器装备对近代化军队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购买新式枪炮。早期淮军中,使用新式步枪的比例超过了20%,远高于其他部队。

随后这个比例不断增加,到1

9

世纪7

0

年代,一个淮军营的至少装备新式洋枪三四百支,火力是同级别湘军的两倍以上(当时一营大约

680

余人)。

装备机枪的淮军

此外李鸿章还建设了独立的炮兵部队

,至1

864

年,李鸿章已经有六个营的炮兵,而且装备的都是重炮,最大的炮是1

08

磅炮。

至于像机枪这种新式武器,李鸿章更是爱不释手,购买时相当大方。

李鸿章还很有远见的看出,如果仅凭购买,武器弹药难以为继,且耗费巨大。他主持在苏州,南京,上海建设兵工厂,制造所需的弹药以及其他军需。

其中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军舰都可以造。

当时德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急需外来资金,李鸿章很快就成了德国人的忠实客户,堪称中国最早的德粉。1871年起,李鸿章购买克虏伯大炮114尊,并引进生产两百余尊。

至1

884

年,淮军总共装备了3

70

余门先进的大炮。

李鸿章如此费尽周折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其效果如何呢?应该说,在镇压农民起义时是非常有效的。虽然淮军仅几万人,但面对十几乃起义军仍然能连战连捷,靠的就是先进装备。

毕竟当时起义军最好的装备也就是老式火绳枪,抬枪,与淮军的西式枪炮完全无法相比。

但真正的试金石是在甲午战争中,然而装备并不落后,人数占优的清军却一败涂地。平壤战役中,叶志超弃城而逃,直接逃到中国境内。

之后清军一败涂地,面对人数更少的日军毫无抵抗能力。其原因何在呢?

李鸿章只知道买枪炮,却不知道怎样让这些武器发挥威力。许多新式武器由于怕损坏搁置不用,等到打仗时候拿出来发现根本不会用。更致命的是,弹药严重不足。平壤战役时,清军领到的弹药只有标配的一半不到。而步枪火炮也因为长途颠簸有不少损坏。

清军将领叶志超,依克唐阿等屡次催促,但补充的武器弹药就是迟迟不到。

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由于清军未建立统一的后勤体系,军需部门缺少协调,各自为政。且缺少铁路运力,运输效率低下。

叶志超

相比之下,日军人数不算多,但十分精炼。仿效德国的参谋本部制度使得军事指挥不容易受其他因素干扰。另外日军重视后勤,所有部队弹药充足。其学习德国之后建立的师团制,使得大兵团作战能力大大提高。日本还设立军校,源源不断的培养军事人才。

而清军在军队体制上改革很不彻底。仍以旧式的编制为主。虽然李鸿章建立了以营为单位的制度,但营之上就没有建制。

每个营日常训练尚可,但作战时远远不够。如果参战的营过多,负责指挥的军官就会手忙脚乱,严重降低指挥效率。

至于军事人才,要么是武举出身的旧军人,要么是李鸿章等大员的亲戚朋友。几乎无人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的军队。

被俘的清军

同时由于缺乏先进的兵役制度,清军兵源没有保障,素质参差不齐,有了损失也无法补充,即使补充了也没有作战能力。

而日军则学习西方建立兵役制度,有足够的预备役部队。前线有了损失能迅速补充训练好的兵源,保证战斗力不下滑。

平壤之战结束后,日军仅子弹便缴获60万发,虽然对于上万清军来说,这些弹药不到一上午就会打完,但在弹尽粮绝之前就已抱头鼠窜,清军战斗力可见一斑。

回到开头那张照片,李鸿章能理解机枪的威力,但是永远没搞明白为什么人家就能造出这么好的武器。更没有明白,如何让武器发挥威力,以及最终能决定战争的不是武器而是人。

购买武器能买来一时的安宁,却永远买不来国家的长治久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