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入户率不低于80% 登门家访传统不能丢

报载,暑假期间,有一些地方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活动。有的学校采取家访“三包”责任制,即包学生、包时限、包成效,将学校领导班子、班主任、课任教师全部纳入家访名单,统一分配学生,规定各学校家访入户率不低于80%。(见9月3日的《中国青年报》)

家访入户率不低于80%,如果是硬性给老师下达家访任务,肯定欠妥。如果只是敦促老师要重视家访,要经常登门家访,传承和弘扬家访这种传统美德,这个可以有。不管是不是下任务,至少说明登门家访很重要,登门家访的传统不能丢。

目前,老师登门家访几乎消失了,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电子家访”便利、快捷、高效,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可以随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被老师们看好。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民打工热潮不退,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加上乡镇、村组合并和撤点并校的推进,老师登门家访难以找到家长,既耽误时间,消耗精力,也没什么效果,不如“电子家访”省事省力。

问题是,“电子家访”是“隔空交流”,“闻其声不见其人”,或者“见字不见人”,淡化了情感交流,缺乏应有的温情,不利于老师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真实情况。而登门家访,老师深入学生家中,与学生、家长坐在一起,面对面,促膝谈心,沟通感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成长情况、家庭状况、家长对学习重视程度等,不仅能拉近师生距离,还容易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而因材施教。因而,登门家访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办法,理应传承和弘扬,决不能丢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去。”换言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所有问题的根源出于家庭,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如果老师对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一无所知,就难以因材施教。比如,老师发现某学生离校远,今后看到该学生上学迟到就不会随便罚站;老师发现某学生与家长(监护人)的亲子关系不够融洽,就会给该学生更多关爱。这样就容易达到老师“视生如子”的教育目的,让学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其实,有些时候,为什么老师与学生会产生矛盾?为什么学生不配合老师的教学?甚至有些学生不爱学习呢?多半源于老师对学生及其家庭情况并不了解,对学生在家的表现一无所知,无法对学生对症下药,导致老师与学生的感情并不融洽、协调,自然难以开展教学工作。在此背景下,确实需要让老师上门家访回归本位。何况,老师经常上门家访,能够促使学生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老师教学工作,共同教育好学生,这些效果是其它教育形式不法替代的。毕竟,家访既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老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更是维系老师、家长和学生三者联系的纽带,不能丢,当传承与倡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