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曾与他的创作世界

“我对于生活的追求,是越平常越好。画画,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一种充满真情、自由纯净的境界。”

2015年,一部用中国传统技法阐述古老中医药科学的著作《全图神农本草经》,让画家刘景曾闯入大众视野。时隔三年,聚光灯再次对准年逾八十的他——历时一个多月创作而成的巨幅宏篇《瑞源升腾》被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永久收藏。在这份沉甸甸的收藏证书背后,我们试图一探,在刘景曾半辈子的书画生涯中,是何种力量支持他乐此不疲地用画笔诠释着大千世界。

▲这幅名为《瑞源升腾》的作品是历时一个多月创作而成的巨幅宏篇,作品原稿已经被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收藏

初心

深秋的上午,阳光透过玻璃窗撒满屋子。眼前的这一方宽敞明亮的“图书馆”,便是刘景曾的工作室。半身高的画台上,整齐地平铺着刘景曾未完成的画作,阳光浸润下的调子显得轻快又明亮,随着光影流转仿佛也灵动了起来。然而,这片宽敞的空间却又十分饱满:近百支粗细不同的毛笔、错落有致摆放的画作、码放了整个书柜的中医学及传统文化书籍,填充了整个空间。仿佛在这一隅天地,随时随地可以进入到忘我的创作世界里。

如果套用时下流行的标签,刘景曾十分符合“斜杠青年”的评价标准:他是老中医/植物学家/书画家/艺术家/资深冬泳爱好者……年已八旬的他神情淡然,精神矍铄,谈吐间流露出自成一派的独特气质。

在这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他自始至终坚持的“初心”就是绘画。“我从小喜欢京剧,最爱看《白猿教子》和《西游记》。后来开始画连环画,孙悟空的形象是选用最多的题材。”1954年,还在读中学的刘景曾在一次补习课中的随手“涂鸦”,被老师赫保真发现了他绘画的天赋,决定亲自教他画画,开启了他对国画的启蒙认知。从于非闇的白描和工笔,到郭味蕖的小写意,正是恩师赫保真的严厉要求,夯实了他对花鸟画的基础认知和基本技能。

“现在每天在工作室里画画,是让我最放松、也是精神上最满足的事情了。”刘景曾退休前是原青岛市皮肤病院的副主任医师,是一名资深的老中医。工作闲暇之余,刘景曾始终坚持画画,从未间断,创作猿猴足有上千幅,堪称“猴王”。“我最值得骄傲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把它做成了。”刘景曾告诉本刊记者。

作家汪曾祺曾言:“重看我的作品时,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个人为什么要成为一个作家呢?这多半是偶然的,不是自己选择的。”用这段话来比喻刘景曾的书画生涯,似乎更为贴切。

▲年已八旬的刘景曾神情淡然,精神矍铄,谈吐间流露出自成一派的独特气质

灵动

在刘景曾的工作室里,猴,随处可见。

一幅挂在墙上的猴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群体态各异的黑色猿猴正嬉戏于一片层林尽染的红叶林,它们或结伙搭伴地攀挽着枝干,或三两成群翘首观望着树上的同伴,亦动亦静,诙谐而不失庄重,姿态百变,祥瑞之气从天而降,仿佛呼之欲出。“你看,画中的黑色猿猴学名是黑长臂猿,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性情温和。古人常用它象征君子,寓意祥瑞。”刘景曾告诉记者,眼前这幅名为《瑞源升腾》的作品原稿被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收藏,是历时一个多月创作而成的巨幅宏篇。

刘景曾笔下的猴画求新亦求雅趣。在他看来,画猴不同于画一般的花鸟画作品,在画作中引入耐人寻味的情节或场景,不仅赋予了猴灵动的生命力,还能将艺术的随意性与细微的刻画融合起来。如猿猴作为吉祥瑞物的象征,在既往画作中多以一两只出现,而他却摒弃前人的既定范式,以大面积的红橙吉庆之色渲染背景,用群猿升腾来诠释“君子相聚源远流长”“鸿(红)运当头、如愿(猿)升腾”的美好寓意。

自从1980年初的一次“试水”,刘景曾便爱上了画猴。刚开始时,他通过临摹猴画来学画猴。渐渐地,“形似”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如何画出猴的“神似”和灵性成为一道新课题。有一段时间,刘景曾成为动物园的“常客”,一呆就是一整天。“猴的天性好动,活动范围大,形态各异。最难的莫过于动作太快难以捕捉细节,而写生时却只能勾勒大体轮廓。”为解决这个难题,刘景曾支起三脚架,时刻观察猴子活动时的动作和神态,抓拍照片后再一一观察细节。

渐入佳境的刘景曾不仅从技法与表现手法上广采博取,同时借助于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研究猴文化。他从诗、辞、歌、赋、词、曲、散文及民俗、考古等有关猴的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创造性地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猴画融为一体,并将自己的理解融入画作中,引国学入画,入人文意境。

然而,在青岛这座并不盛产猴的城市,仅靠文献记载和去动物园写生积累素材远远不够。为了收集猴文化资料,刘景曾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几十个野生动物园和动物研究所。几乎每年他都会去猴文化的宝库——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和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机构昆明动物研究所,与猿猴栖息现场的专家、兽医,营养师、饲养员进行座谈学习。对于刘景曾来说,这里更像是为他架起的一台以学者的眼光观察猿猴的“时光机”:在他笔下,详细记录了我国现存的18种猿猴的体征和特性,揭开了有关猿猴的生育、健康、社会、心理等秘密。这些沉甸甸的一手资料,在刘景曾的画作中均有所体现。

刘景曾寻找猴,观察猴,陪伴猴,创作猴。他不负自己的诺言,历时十余载,完成了18万字230图的《猴画文苑》的编著出版,弥补了中国猴画文化起源发展及应用的空白。他把人生的阅历和学问修养一股脑儿地倾泻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捕捉到的猴的各种真实动态细节进行刻画和呈现,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大气象与大格局,彰显出浓郁的文人画的特质。

雅静

在刘景曾看来,万物均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灵气。“你看,沸水注入水杯时,茶叶‘站立’起来了,慢慢伸展开的茶叶随着热水的流动翩翩起舞,十分有趣。”这款口感清甜的都匀毛尖,是刘景曾多年以前在贵州当地写生时偶然发现的一款茶。自此之后便成为陪伴他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做了半辈子中医的刘景曾,对中药材的感情尤为深厚。“作为中医,我有80%的时间与中药材接触在一起。我年轻时务过农,学了不少物种学知识。这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有意义,收获很大。”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刘景曾直观地认识到了中药材的医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在一个深秋的下午,一株瘦小的菊芋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日正值深秋,室外温度偏低,它的叶子上像蒙上一层灰白的雾霜一般,衬托着花朵的颜色格外明亮鲜艳,美丽极了。自小学画的刘景曾看到这一幕,眼眶湿润了,“没想到中药材也可以这么美!”

也许,创作一本耐读、生动的配图版《神农本草经》一书的最初想法,正是源于这场奇妙的经历。“古人曾尝试用简单的线条对《神农本草经》进行辅助说明,但是在视觉和美感上有所欠缺。”要将该书中的药材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出最美的状态,并确保所配注释准确无误,需要相当大的知识储备,这对于他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科学、艺术与文化相得益彰的《全图神农本草经》,以其独特而新颖的画面,向世界传递了国粹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不出所料,实际操作中面临的困难程度远远超过刘景曾的想象。“近400张配图,画完前100张仅用了一个月,进展得非常顺利。但从第101张画开始,却经常遇到‘难产’的情况,要么呆如标本,要么画韵全无。”每当此时,刘景曾就选择停下来写写字,画画猴,换换脑子;或者走出去,到全国的药用植物园去看看,拿起画具去现场写生。这些年来,他走进深山、田野、植物园,寻访中药,追逐花期,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他也与山民、药农,甚至道人,成了朋友。

二十余载的坚守,这本承载着丰厚中国生物医药科学知识、开创了花鸟画物种传承与创新的先河、浓缩了古诗词与书法艺术积淀的鸿篇巨作终于完成。《全图神农本草经》包含上中下三品分三卷,合计收录共365种物种,其中包含植物252种,动物67种,矿物等46种。该作品以个人画展的形式在2014年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进行展出,部分作品还被编入《神农本草经》英法文版在全球发行。这本以国画为载体,阐述古老中医药科学的巨作,为中国本草生物医药学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为中国花鸟画的创新发展和丰富繁荣拓宽了前景。科学、艺术与文化相得益彰的《全图神农本草经》,以其独特而新颖的画面,向世界传递了国粹中医的博大精深,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刘景曾在创作中不拘泥于样貌,一举突破明清以来药物标本画的束缚,选用了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植物物种。“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花鸟画家和老百姓直观地了解非观赏类植物的美妙,同时为传统花鸟画作家提供新的物种素材。”目前,刘景曾画过的植物种类逾千种,且其中大多是其他画家没有画过、甚至是没有见过的种类。为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他还选用了《本草纲目》内与节气相关的365种植物做成了日历。“比如在母亲节这天,我选用了萱草作为植物代表,因其被称之为中国的‘母亲花’。图片的旁边,为读者配以言简意赅的小诗简介,既普及了中药材的医学价值,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

纯粹

“我对于生活的追求,是越平常越好。”对于刘景曾来说,写字画画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也是一个坚持了几十年的生活习惯。“画画,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一种充满真情、自由纯净的境界。”

回想起初次接触中国画,刘景曾感慨,恩师赫保真对他的那句“要规规矩矩学画画。”的严厉要求,为他奠定了坚实绘画基础的同时,也成为伴随他半辈子书画长河中恪守的人生信条。

意由心生,用“心”作画。“一幅好的作品一定隐藏着作者的情感,技法与表现手法都是为‘心’所用。”刘景曾说。他将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赋予了万物本身的生命与活力,把自己的思想和对生活的热爱注入画面中,用手中的画笔孜孜不倦地向读者诠释着大千世界的绝对抽象。

编辑 | 张雅乔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