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人生,巴渝工匠

杨艺在剪纸

一张正方形的红色彩纸,对折、再对折、继续对折成为三角形后,杨艺拿起一把小剪刀在纸上开孔;剪破纸后,剪刀在纸间轻盈地游走,剪的是三角的两条边,剪完一个又再剪一个,这种最普通的刀法,叫“锯齿纹”。

纸就像放在一个魔术师的手里,剪刀就是成就这个魔术的灵魂。三五分钟后再一打开,一个以“丰收”为内容的剪纸就做好了。剪纸作品的中央,是一个大大的“丰”字,四周以“锯齿纹”和“月牙纹”组成的图形,更是像极了五谷丰登时那谷穗满仓的意境。

杨艺的工具就是一把普通剪刀

很快就完成的剪纸作品

她,51岁的杨艺,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在的设计风格多变,时而传统,时而抽象,在她手中诞生的每一张剪纸都美轮美奂。钟情于剪纸的她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今年入围了2018年“巴渝工匠”,作为一位专业的剪纸艺人来说,她更喜欢自己最开始那种想怎么剪就怎么剪的时代,“那时的作品,有童心,也正是那时的童心成为了一种终身的兴趣,支持我走到现在。”

一个人的巧

总是生活中最好的写照

杨艺近年来受邀到各地讲课展示,箱子里是她的代表作

杨艺的丈夫精于刀刻

一头齐腰的长发、一身颇有中国风的对襟棉袄,51岁的杨艺看上去,充满了艺术气息。

“成天和小朋友、成年人打交道,成天剪纸,我觉得我越活越年轻了。”嘻嘻哈哈的杨艺,就这样笑着对待自己的人生。

说杨艺的手巧,真不是恭维。她会画国画、剪纸、剪贴画、工艺品设计……几乎所有能够组成画面的材质,都被她用手组合了起来,“我的巧,还是因为生活中,我的奶奶和爸爸给了我许多的启发。”

还在五岁的时候,家住当时江北县石船镇的杨艺,就开始跟着裹了小脚的奶奶学剪纸玩。奶奶是小脚妇女,不能干重活,却用双手把一家人的生活点缀得十分精彩。

杨艺说,40多年前,大多数人家里生活都很贫困的时候,奶奶就用白色的布料给自己做枕头,枕头上绣的花和鸳鸯,看上去十分逼真。孩子小,吃饭容易弄脏衣服,奶奶就从包装布里裁剪了比较粗糙的面料来给自己做围裙,围裙的中央绣上几朵漂亮的花儿,“我的围裙和别人家孩子的不一样,那个时候感觉得意极了。”

后来,杨艺开始跟着奶奶一起剪。

家住农村,奶奶剪的东西无非就是生活。除了衣服上的点缀,杨艺的奶奶还会在亲戚街坊家里遇到红白喜事的时候去帮忙。结婚了,给别人剪一对鸳鸯戏水托起的囍字,遇到有人家里老人离世,奶奶又会帮人用纸剪灵房。

这些生活中看起来很难与艺术搭得上边的东西,却成了杨艺最好的艺术启蒙,第一次用剪刀到现在已经过去了40多年。杨艺说,要不是那时有奶奶这样的好老师在身边剪来剪去,自己的兴趣真不知道从哪里来。

会画画的爸爸

让她的艺术之路走得截然不同

今年81岁的杨艺爸爸,年轻的时候曾经担任过代课老师。杨艺说,爸爸最神奇的地方,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竟然会画一手好画。

很多人跟着杨艺学剪纸

杨艺说,剪纸不仅手要到,更要心到

“他画的画都是生活中的元素,有对比,有写照,所以看得出来水平高低。”看到女儿喜欢剪纸,爸爸索性开始教女儿画画。

第一次拿起画笔,自己才6岁。

上学后,杨艺把画画的兴趣几乎是发挥到极致:一本语文书上几乎没有留白的地方,能画画的位置,都被她画得满满的,“语文老师那个气啊,把我的书都撕了,然后丢到炉子里烧掉了。”

另一方面,绘画的天赋却被美术老师发现,美术老师发现这个喜欢画画的小姑娘,不但画画有想法,而且笔法也比同龄人老练,“美术老师就不断鼓励我,朝着自己兴趣的方向去发展,必然会成功。”

到了高中,物质生活变得丰富起来的杨艺开始剪纸,这与当初奶奶教给自己的红纸剪纸又不同了:“我剪的是一些烟盒纸、袜子的包装纸,这些纸壳上面印刷了很多精美的色彩。我看到一块深褐色,觉得像帽子,于是我就剪下来。”一点一点的拼凑,一点一点的完成,杨艺在烟盒子上剪贴了“椰子树下的女人”、“阳光下的劳动妇女”、“舞扇女”、“少数民族女孩”等不同的场景。

“如果没有爸爸教我画画,可能我的生活就会少了那么一些色彩。”杨艺说,自己最喜欢画的是国画,最爱画的对象是猫。

敢做喜欢的事

为艺术她勇敢跳槽了

1988年,21岁的杨艺参加工作了,第一份工作在当时省党校,当过保育员和图书管理员的她,在1987至1990年,她专程去了四川美术学院进修国画,在一次看到工艺厂招工的消息后,突然心动了:这才是适合我的工作。

杨艺的剪纸作品

应聘时,需要有一份作品,杨艺画了巴掌那么大个猫,猫猫的毛看起来活灵活现的,眼睛炯炯有神,顿时吸引了工艺厂的招工领导,“于是,我就从条件好得不得了的单位,到了一家连厂房都是土墙的工艺厂上班。”

工艺厂里,有许多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那会刚刚谈恋爱的杨艺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创作。某天,她用一张彩色的纸凭印象剪了一个人头像下来,刚一剪下来小姐妹们就炸开了:“哈哈,你剪的是你男朋友的头像。”

一面腼腆笑着的杨艺发现,没想到剪纸这样简单的艺术创作,竟然能把人的神韵勾勒得如此真实。

结婚后不久,杨艺怀了宝宝,闲得无聊散步时,在大石坝发现了一家做麦草画的工艺厂,这是一家用麦草做工艺品的小厂,“我给你设计个‘一帆风顺’吧,你看看怎么样?”杨艺说完拿起笔开始画,等到整个图案画好时,老板眼睛盯着作品一动也不动:“妹儿,这个作品我买了,以后,你就来我这里上班吧。”

勇于尝试设计的杨艺,开始在麦草设计上动起了脑筋,“从跳槽到第一家工艺厂后,我接下来又跳槽了两家工艺厂,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少的收获,跳槽这个词,在我们那个年代,还是很少见的。”杨艺说。

传统和创新融合

她的剪贴画独一无二

“确切地说,剪纸真的只是兴趣爱好。”接触剪纸很早的杨艺,到了2005年,才把剪纸作为一生的事业。

剪贴画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艺开始尝试用刻的手法来制作剪纸。那时候,杨艺正在自己家开的杂货店里画国画,有一个专门搞剪纸工作的师傅来请她设计一幅作品,透露说自己可以用刻的手法来制作剪纸。杨艺疑惑:用刻的手法可以弄得出来剪纸吗?后来,这位师傅把杨艺画的刻出来了,还很好看,这让杨艺产生了兴趣,准备自己来设计一幅,也用刻的手法来试一试。

“第一次尝试就成功了。”杨艺说。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杨艺找到了通过设计剪纸来表达美的途径,她开始将剪纸创作和剪贴画的创作结合起来。在剪纸手法上,杨艺开始借用剪贴画的手法,多了一些尝试。

在杨艺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感觉,一幅名为《惊梦》的剪贴画,画上皓月当空、海鸥起舞,林林总总的人群走来走去,不知道是谁惊了谁的梦。

而在杨艺的手工剪纸作品中,又以挂在墙上的《紫气凝居》让人叹为观止,画上的孔雀骄傲地开屏,每一根羽毛的细节都通过剪纸体现得生动淋漓,仿佛只要有一口仙气儿,就能把画上的孔雀吹“活”似的。

“但是我还是不太想完全把剪纸和国画结合,剪纸有很多它独特的东西,我喜欢剪纸中原汁原味的东西。”杨艺说,剪纸所特有的一些技术手法和纹路,是剪纸最吸引人的地方。

2011年,杨艺受邀参加了西安园博会展出。在展览现场,杨艺的剪纸作品引起了张景林的注意。张景林是中国中青年书画家百杰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被称为“中国五谷画第一人”。展览现场,张景林还邀请杨艺一同合影留念。

有一次,杨艺作为代表参加上海世博会展演。展演现场,她的作品被哄抢一空。还有人来表示想要买一副杨艺在现场随手剪的作品,等多久花多少钱都没有关系。“最后他硬要塞给我几百块钱,拿着作品就跑了。”回忆起上海世博会的场景时,杨艺开心地说道,脸上满是笑容。

也是从2005年起,杨艺开始将剪纸作为一生的事业,今年是杨艺专心做剪纸的第十三年。这些年,杨艺还带着她的剪纸四处表演,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她的足迹踏遍了美国、墨西哥、马来西亚、德国、法国、西班牙……

笑谈自己太“肤浅”

认为剪纸艺术要实现南北结合

北方的剪纸多粗狂,但却很有生活气息,比如点鞭炮的娃娃、福娃等等;而南方的剪纸就显得温婉,少了“接地气”的感觉,尽管在剪纸艺术上已经走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但杨艺依然觉得自己还比较“肤浅”,还是很想去跟北方的艺术家学一学。

杨艺的部分绘画作品

“剪纸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不能什么都是我教给他们。”杨艺说,“这是学国画的时候老师教的,艺术都是相通的。”今天下午,刚好是杨艺在九龙坡区文化馆教授剪纸课。该区文化委表示,剪纸课程是文化馆开办的面向社会免费招生的众多课程之一,每周有一节课。除了文化馆,杨艺还在九龙坡很多社区教授剪纸。

每次上课时,杨艺都会告诉学生们要剪什么东西,让学生自己设计。有一次在文化馆上课时,杨艺让学生设计一只猴子。最后全班人交上来的作品都不一样,画得也不好,但杨艺还是很开心。“我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他们应该形成自己的风格。”杨艺解释说。

课堂上,杨艺会要求学生先学会用剪刀,等剪刀用熟练了,才可以用刻刀。“刻太简单了,一旦学会了,就不想剪啦。”在杨艺看来,用好剪刀是学剪纸最基本的基本功。

一把剪刀和若干张颜色各异的小纸片,就是杨艺给学生上课时用的工具。为了方便学生观察和学习,上课的时候,杨艺会把一张树叶剪得很大,让学生们看清楚。“教学生的时候会考虑很多东西,第一步要到什么程度,第二步该到什么程度,我都会演示。”

人物对话>>

把艺术传承下去

这份坚守需要人品做支撑

杨艺有才华,却不爱财。

早些年有人想买杨艺的国画,她一张都不肯卖,母亲偷偷拿了一张出去送人,把她气得记了好多年,“艺术是无价宝,我不想卖就说明我珍惜它。”

在杨艺的诸多剪贴画中,有一张名为《独钓寒江雪》的作品,作品中的老人披着蓑衣在大冷天里钓鱼,整个场景与柳宗元的《江雪》完全一致。这幅作品曾被一位老人看中,为了买走这幅作品,老人甚至给杨艺买了一本精装书法字典,试图打动她,结果也被自己拒绝了。毕竟,每一幅剪贴画都是孤品,都是一个艺术创作者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杨艺说,能够把剪纸技艺传承下去才是目的,但是在剪纸传承中,剪纸技艺和人品同等重要。从2014年起,杨艺就开始在文化馆教授剪纸,这期间,她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更是爆满,有60个人报了她的剪纸班。

在这一期剪纸班中,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奶奶,老奶奶回家后把自己在课堂上学的教给了孙女,还让孙女剪了一幅作品。上周上课时,这位老奶奶把孙女的作品带给了杨艺。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她们来我这儿学,再去教其他人,就不愁这门技艺传不下去啦!”杨艺有些激动地说。老奶奶的孙女今年刚好五岁,和杨艺第一次接触剪纸时同岁。

一把剪刀,一张彩纸,人间百态,包罗万象。流金岁月埋藏在勾连线条中,继承传播融汇在翻转折叠里。有一种人,花了大半辈子热爱一件事,扬匠人不懈之精神,力促传统文化之博彩。即便面容沧桑,他们的笑容也一如那年灿烂。杨艺便是如此。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毕克勤 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