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郑州寒风中漂泊等待的50后:他们过的怎么样?

冬日的郑州,没有东北那般冰天雪地。

但零度左右的气温,一阵寒风吹来,还是让你感觉到一阵刺骨的痛。

此刻,也许你正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敲打键盘,也许你挤地铁里去往见客户的路上……

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活着,为自己,为生活,为家庭。

而这些人,他们也在城市的街头,奔波着。

1

老张,今年52了。

他快30岁的时候,还是西郊郑煤机的一名车间工人,当年也是接了父亲的班,进了这家效益好的大型国企。刚开始,小日子也过的有声有色。

没过几年,经济转型、国企改革,他下岗了。

为了生活,他四处奔波:在科技市场跑过销售业务,后来电脑配件器材行业不景气,不得不转行;在汝河小区摆过地摊儿卖烧烤,后来政府取缔夜市,也没法干了。

四年前,老张收起了烧烤摊子,在琢磨着新的生计。

一次偶然,他听到儿子手机中放的本地神曲“摩的,摩的”。老张一想,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咱也买辆电动车,跑“摩的”吧。

老张跑到城南路,提了一辆“绿佳”。“因为广告语写的,买绿佳,跑得远啊”,他打趣道。为了跑得更远,他一下装了7节电池,充满一次电可以跑120多公里。

没错,老张变成了你眼中的摩的大叔。

刚开始,生意还不错。因为郑州上下班高峰期交通较为拥堵,开车堵、公交慢,摩的就成了部分人短距离出行的首选。

“2公里就能拉五块钱,有时候还能带俩人;一天最多也拉过200多了!”回忆起以前的好日子,他说得有些兴奋。

如今,老张在一个小区门口,从早上8点多等到10点半,也没拉到一门生意。

“一方面,大冬天的,大家都嫌坐摩的冷啊!更重要的是,今年下半年开始,郑州出了“最严”交通整治方案,电动车不让带人了!交警逮着,不仅会登记拍照,还可能要罚款。”

说起来,老张有些无奈,“现在拉活都得走背街小巷,更悲剧的,冬天没啥活儿啊……”

为什么不去跑快递和外卖呢?“年纪大了,看手机眼花,抢不过年轻人啊。”

说罢,他蹬起电驴,晃悠着消失在视线中。

好在,跑业务时,老张攒下了些积蓄,把统筹给交了。这样作为特殊工种,50岁的时候,就能拿到社保发的最低养老金了,也算是有个生活保障。

那为啥不在家里烤着暖气养老呢?

老张提到,家里的孩子刚结婚买了房,还款压力大,自己挣一点算一点,至少能帮下孩子。

2

军大衣,曾经是冬天的御寒神器。不过,很久没见它重出江湖了。

巧了,这天一下碰见了俩。

路边一台阶上,三位老大爷,两个军大衣,一件皮夹克。

这哥仨在有说有笑的喷着啥,互相开着玩笑。

哥仨跟前放了两辆电动车,车头都挂了个简易招牌“高价回收: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冰箱、电脑……”

回收旧电器的啊,这是很老的一个行当了,只不过,之前都是蹬三轮的居多。

据这三位介绍,如今生意也不好干啊,现在一是有专业的回收公司来做,他们这种二道贩子,不好在中间赚差价了;再者,多数人的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也变了,旧东西就直接扔了或者卖废品了。

哥仨站了一上午,没有一个路人上前盘问,他们一直在饶有兴致的聊着,不时跺跺脚,或把手揣进袖子,抱着膀子。

聊的话题,没有车子、房子、票子……只有妻子和孩子,因为他们都好久没回家了。

3

一边是光鲜靓丽的五星级酒店,一边是衣衫蓝缕的进城务工者。

一边是地铁基坑处吊塔吊车的轰鸣,一边是立交桥上轿车的呼啸而过。

城市在发展,生活在变化。

但无论何时,也都避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造物主也给了这个世界以多元、多样。

这位粉刷匠,今年五十好几了,从驻马店遂平来到郑州,也有20多年了。

他一直在做建筑装饰相关的行业,工地搬过砖、家装刷过墙。一开始,跟着老家的包工头在干,前年包工头要不回账,自己也跑了。他就换了家做装修的小公司,打零工。

有一件穿了七八年的衣服,他一直舍不得扔。每次上工前,他都会换上,“就当工作服了嘛,反正穿啥也得弄脏”。

下班后,他就把这身工作服,塞到电动车的车座下面,洗干净脸和手,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里,“不能让家人看见自己脏兮兮的啊!”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有尊严的。尤其是在家人、在朋友面前。

4

城市中的红三轮,早已被许多人视为影响市容市貌污染物。

但也许,每个三轮车主,都有一段讲不出的辛酸史。

上午9点半,老王从他的被窝里钻了出来。其实,他早就被零下三度的气温冻醒了,但也却只能蜷缩在被窝里。

因为他的家,就在这辆红三轮里。说起来是家,但车里也无非是些破旧的棉被、衣物和干粮。远处的玉米楼,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起床后,老王第一件事,也是像常人一样刷牙、洗脸。但他只能在车上进行,因为他腿脚不灵便,有行走障碍。

还好有好心人,从附近的楼里,给他用塑料水壶送来了自来水,保证他日常生活所用。

老王说,自己家是周口的。1984年,就从老家来到了郑州。

一开始,自己有门手艺——修鞋。在西郊的家属院门口,在大专院校门口,都有他的身影。

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鞋一破、一开胶就扔了,渐渐地,就没人修鞋了。他也不得不转行了。

老王买了这辆二手的三轮电车,开始拉活儿。从火车站、银基到周边商场,从汽车站到各个小区。虽说挣的不多,但也勉强度日。

去年,郑州火车站周边地区开始市容整治,清理红三轮,今年郑州交通大整治也对红三轮查的越来越严了。

老王不敢去市里跑了,怕被没收车。收入来源没了,索性就住在了三轮上,有时趁着风声不紧的时候,到附近某工厂拉几趟,勉强糊口。

老王说,家人还都在周口,自己在老家也有些残疾人补助。但总想着,郑州是大城市,在郑州也生活的久了,还是想在这找些机会。

但他也会时常想家,思念家中的妻儿。尽管老王生活在贫困线上,但他每月还是都一成不变的向家里寄钱。

5

摩的大叔、军大衣、粉刷匠、三轮大叔,都已年过半百,然而却都还在异乡漂泊。

为了家庭,为了责任,他们不得不在郑州冬天的寒风里,奔波着,等待着。

也许,他们如你父辈年龄一般,让你感到慈爱与温暖。

但你有没想过,如果你能再努力一些,他们就不用舍家而去了呢?

马上要过年了,希望他们早日回到家的怀抱。

6

有人会问,郑州的城市精神是什么?

我想,没有比“包容”这个词更适合郑州。

几位大叔,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尽管他们备受下岗、失业的困扰,但他们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生命的尊严,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抗命与不屈服,在这个城市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这也正是说明,郑州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无论你来自各方、从事什么,都能在这种城市找到落脚点。

他们坚守郑州,对这座城市充满感情和期待。尽管辛苦奔波,却总是乐观面对。希望这座城,也能有更多的温情,来温暖每一颗不服输的心。

在暖气屋里、空调下的你,显然比寒风中的守望者,要幸运的多。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呢?

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一些行业没落了,但机会总会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正如那些守望者们,经历过不同的行业与工作,奋进的心却从未改变,总能找到生存的方向。

也许你正感受行业的严冬,也许你身处工作或生活的困境,但只要有信念,就会感觉到冬天里温暖的阳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不是吗?

撰文 | 郑子蒙

郑州论坛出品

转载请24h后获取授权

新媒体编辑

编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