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摄影大腕王文澜、李舸讲述时间的力量

温饱之后“青睐”带您追求更高的人文品质

年底,正是繁忙之时,对于大咖来说尤是如此,可是冬至之日,北京青年报“青睐讲座”却有幸迎来王文澜和李舸两位摄影界的顶尖级人物。王文澜是中国日报社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在摄影圈是绝对的“爷”,李舸现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人民日报社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

本期“青睐讲座”是讲述《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创作的幕后故事,两位大咖为这本书写了序言,这就成为两人做客“青睐讲座”的原因,两人都表示,再忙也要来,因为这是一个“读书会”,大家能在周末汇聚一堂分享一本书,是他们必须要支持的事情。

下午两点的讲座,王文澜老师提前半小时就到了,因为家在郊区怕迟到,“迟到了脸上无光”。王老师一口老北京腔,听他说话,就像是听侯宝林相声,看人艺话剧,全身的每个毛孔都透着舒坦,他言语风趣,胸襟坦荡,经常说着说着还吐露一些“猛料”,而这几十年来拍照片的故事,更是说上几天几夜也没问题。

李舸老师同样一口京腔,且不打官腔,配合着与王老师插科打诨,事事都是“王老师先说”。王老师说自己只是顾问,应该把李舸排在他前面,所以这本书把他写的序言放在前面,是不合适的。李舸则自称是王文澜的晚辈、学生,自然应该王老师在前,王文澜又立刻回敬李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位大咖像捧哏逗哏一样,引发现场笑声不断。调侃之余,却又真诚地教授大家摄影的秘诀,讲述时间的力量,人生的真谛。

嘉宾讲得起劲,读者听得过瘾,活动延迟结束,大家仍不舍得离开,围着两位大咖问这问那,当然,更不能忘的是,“求合影”。

照片比我们会说话

40年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牛肉炖土豆”;40年后,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之中的人,想的却是如何让精神世界不寂寞。这40年,社会和经济呈现几何式发展,摄影师以记录时代为己任,用影像作为日记本,用相机为这个时代描绘了全景式的速写,这是时间带来的诗意和力量。

中信出版集团和中国国家地理图书最新出版的《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精心选取了近300幅中外摄影师的作品,多维度、客观地展现了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在衣食住行、消费理财、社交互联等诸多方面的变化。书中没有罗列巨大成就和伟大工程,没有虚无的说教和抽象的口号,展示的是一个个具体生活场景的改变:穿衣时尚、搬家、饮料、饭桌、快递、名人;关注的是个体在大时代变迁中生活的变化和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周遭。

讲座一上来,李舸老师说“没什么好说的”,引得全场一片笑声,王老师却很认真地说李老师说的是真话,因为摄影师就是拿起相机用照片说话,“一图胜十言,胜百言,照片比我们更会说话,《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就是家国与百姓跨世纪的‘清明上河图’。”

在王老师看来,技术是照片的语法,艺术是照片的境界,生活是照片的灵魂,“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照片里长大的:出生、满月、百日、周岁、上学、工作、恋爱、结婚……无数的生命轮回,组成社会细胞血脉的运行。可见,我们真是生活在照片里。”

而老照片则是讲年头的,带着时代的“包浆”,两位老师表示,我们现在拍摄的照片,经过岁月的大浪淘沙,就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照片。拍摄大人物需要勇气,拍摄小人物更需要大气。从小到大,积少成多,我们的镜头从扎堆中挣脱出来,逐渐变得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照片中没有了我,但是我从照片中时刻看到自己。

《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编辑杨磊也透露,制作这本书时,他们在选片方面煞费苦心,仅封面就设计了34个版本,说及此,王老师打断说:“对,还把我的照片删掉了没选做封面,其实我们不是什么大腕,编辑更厉害。”玩笑过后,他也称赞这张照片选得好:“我看到好看的封面就想买,封面成功了,这本书就成功了一半。”

贺延光半夜还在创作

唐山大地震时王文澜得了疟疾差点没命

李舸老师多次承担美国总统、俄罗斯总统、英国首相、欧盟主席、德国总理等百余位国家元首、政要访华的摄影采访工作。曾进驻非典重症病房、深入地震、洪水、泥石流等重灾区进行现场报道;也曾数十次登上天安门城楼、进入人民大会堂见证共和国的辉煌时刻。亲历了二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众多大喜、大悲、大事件。王文澜老师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老山前线、抗洪救灾等突发性新闻采访和党代会、全国人大、政协、各国首脑访华等重大国事及亚运会、奥运会等新闻报道。在王文澜看来,摄影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摄影就是他们的呼吸,摄影就是全天候的生活。

王老师讲述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全国生活美大奖赛上看到一张获奖的黑白照片,是贺延光拍的儿子,“孩子一岁多,他拍的是孩子后半夜起来撒尿,照片的名字叫《半夜鸡叫》,瞧,延光后半夜还在创作,我后半夜呢?顶多就是在梦里,梦里老追不上镜头,相机还摔坏了,我醒了,我后半夜在做梦,他在创作,获得大奖,奖品是单反照相机,后半夜创作还能获奖,还能给爱人赚收入,以后能不成才吗?”

王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一张他拍的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北京大学学生自发打出的口号标语“小平你好”的照片,他表示这张照片之前从未拿出过,因为与大家熟悉的王东和贺延光拍的照片相比,他这张拍的最差,“可是为什么我今天要把它拿出来,是因为这里有故事。”王老师介绍,当时有100多个摄影师在现场,可是就他所了解,只有他们三位拍到了“小平你好”:“延光是在东观礼台拿广角头拍的,王东是在金水桥前面拍下来的,我是在东观礼台上面拿1000的摄像头拍的,当时学生走过去了,我看到这个标语后,立刻从很窄的地方拍的,是三张里最不好的。为什么100多摄影师只有三位拍到了?因为当时摄影师都有秩序册,里面写着会出现的标语,但是没有‘小平你好’这条,我们都是拍完一条勾一条,这叫拍资料,完成任务。如果我和李舸拍照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也可以活得很好。上班下班,加班事别找我,不是这样的,我们是没日没夜,摄影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摁快门就是我们的呼吸。”

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当夜,王文澜就随部队去了唐山,“那时不让拍悲伤的场面,我都是把照相机挂前面偷拍,我当时就觉得反映灾情的都应该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悲伤的,唐山大地震之后二十年、三十年,包括唐山地震博物馆,后来跟我要的就是这类照片,因为这些更真实,更有人情味。”

卢桂兰在震后第13天才被救出,是唐山大地震的一个奇迹,她那张被救出来的经典照片就是王文澜老师拍的,王老师回忆说,卢桂兰刚救出来时还喊“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军医不让她喊,因为她被埋了13天,肺部受了伤。其实拍这张照片前,我得了疟疾,也快不行了,喝了被稀释的碘酒才活了过来,刚从医院出来就碰见这事,我们都是涅槃而生啊。”

除了拍风光景色,一定要拍人

两位大咖显然都非常喜欢“时间的力量”这个词,在王文澜看来,摄影和音乐都是时间的艺术,“相同的乐章,10个不同的指挥时间控制就不一样,处理慢的可能40分钟,处理快的可能30分钟,他们对节拍的控制都不一样。”摄影也是这个道理,一张照片只是一张纸,看上去微不足道,但是好的照片上会有“包浆”,都有时间的力量。

王老师说,在“文革”那些年里,他围着名胜古迹到处拍照,照片里都是自己,充满了“到此一游”的自恋。“你说没意义吗?也有意义,但是没有很大意义,到了1976年,我从拍自己到拍别人,把镜头对准了社会进程,显然,这更有意义。”

李舸老师也表示,见证时代,无疑是《时间的力量:改革开放40年影像记》中的作品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更多的,还是通过每张照片中的人、事、物,通过被摄主人公的服饰、情感、动作,通过环境、色彩来表现改革开放40年间,我们是如何看待生活环境中的巨大变革的,以及这种改变是如何反过来影响我们每个个体的。时间自会带给影像的魔力。当时间无可逃避地附加在一幅摄影作品之上,就有了那种无法控制的力量——摄影师可以调整构图,却无力改变照片主人公周遭的事物从拍摄时的陪衬变为细节中的历史印记;摄影师可以掌控色彩,却无力影响底片经历数十载之后的变色、褪色而给影像带来的情绪——所有这些都为时间对于影像的参与做了最好的注解:历史正在从我们身边缓缓流淌。

也因此,王老师建议,除了拍风光景色,一定要拍人,这些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家人,他建议一定要把眼光放到犄角旮旯,小风光,小景。“摄影要拿出一个系列,不是只拍一张。像解海龙,他不光拍‘大眼睛’,他拍的是希望工程一个系列。还有民工系列等等。通过这些照片看到时代的变化。”

现在手机已经解决了摄影的技术问题,入门容易了,可怎么能让一张照片有力量?王老师说:“当然就是你拍什么的问题。你可以拿手机拍你生活中见到的东西。比如,这本书封面这个喝可乐的小孩,在长城上,穿着‘伪’军装,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年代,外国记者觉得这是中国的符号,有力量,真实,通过历史的积淀体现出来的,所以他才拍。那时是一图胜千言,现在是一图胜千年,这个就是时间的力量。”

拍好照片,难就难在太容易了

王文澜老师认为,拍照片很容易,但拍到好照片就难了,而且现在难就难在太容易了,每个人都有手机都可以拍,如果想拍照,有一部手机就足够了,王老师笑说自己就有两个手机,想拍的时候经常假装看手机,别人也不会在意,就拍了:“我要是举着相机在人家眼前,人家肯定会问你要干什么。”

至于什么是好照片,李舸老师认为适用就是好照片,“你要明白自己拍照片干吗?为了发朋友圈点赞?那点赞了就是好照片,为了发稿、参赛、出书?如果发稿了,参赛了,出书了,那就是好照片。”

李老师说不久前有人拿自己拍的照片给他看,“我看了就问他,你是新闻记者吗?是宣传干事吗?是靠卖照片为生的签约摄影师吗?他回答说都不是,我说那你拍的这些照片和你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很多人拍照片被条条框框限制住了,标签化,概念化,一上来先起个题目,什么沧桑岁月、苦乐人生,我说这些题目都太大,现在大家模仿跟风,同质化现象很严重。大家为什么那么津津有味地看王老师的照片?因为他拍的独特,跟别人不一样,有自己的情感、思想、态度、观点。”

思想、态度、观点,在李舸老师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就像现在的媒体,很难说再获得独家新闻,但是媒体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观点、态度,最终靠思想、态度支撑你的作品和你活在世上的价值:“我前一阵子去一个摄影比赛当评委会主任,看完参赛照片的感受就是,应该教导我们年轻的摄影师,怎么能更舒服地活着,我们讲了太多技术、艺术、操作、结构等方面的技巧知识,但是怎么活着,怎么才能有自己的表达,大家却不会了。成为艺术家不是说一定要反叛,一定要不正常,但是你要有深邃的思想,深刻的观点,深厚的情感,这样才能拍出你自己的照片。”

也因此,李舸老师认为,体验平静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你要是天天过着跌宕起伏的日子也不行,平和的生活、平和的心态才能让你体验到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时间的力量就是精神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王文澜老师也认为,好照片就是那些具有预见性,可以判断即将产生的和即将消失的:“我们的手机要对准那些即将产生,又即将消失的东西,你要能意识到什么东西会有包浆。都去拍十七孔桥金光穿洞那种东西,只能说明我们是摄影器材大国,而不是摄影大国,那叫大众拍照,不叫摄影。”

王文澜老师还建议要给自己树立对手,有团队意识,“在一个团队,你一个人行,那是不行的,必须一群人行,很多人是武大郎开店,比我强的不能进来,进来了不能超过我半步,那就完了。进来能人,我有压力有难度,我也得忍着,都是鹰我才飞得高,一群鸡,大家都飞不起来,那时候去拍照,回来第二天看大家的报道是什么,相互比较,同样采访两会,他拍成什么样,我是什么样,这样就能激励自己拍得更好,一个人非常有限,我愿意周围人比我强,我愿意结交比我强的朋友,我要多设对立面,这样可以促进我进步。”

李舸认为,报道摄影及纪实摄影受到更多摄影人的关注和践行,这可以说是摄影师最为直接的责任认知和身份认定:通过报道和创作来影响、改变现实,来实现自我价值和找寻自我归属。“为时代留存记忆”这一最为简单的动力和初衷其实深藏在多数摄影者的心中,在个体表达尚未成熟的时代,记录现实无疑是摄影作为整体进行突破的最好题材之一。

文/德善

本版供图/小惠(除署名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