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1颗心脏中挑选出9 颗,带你走近黑科技艺术

在2018年艺术圈的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与艺术”、“人工智能”、“公共艺术”等已成为热搜。我们将为大家带来一些本年度具有特别价值的展览。近日,系列展览“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由 Hyundai Motor Company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CAFA Visual Art Innovation Institute)、奥地利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首次在 Hyundai Motorstudio 联合推出。该展览聚焦技术进步的社会和文化维度,同时呈现了来自9个国家的17件艺术作品。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一旦你尝试过飞翔,你将再也无法将目光从天空转移。因为你曾到我的那里,那里有你向往的梦想。”

——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

一颗颗人造心脏、一株株植物、天空中浮现的如鬼魅般的人脸、咏唱出安魂曲的心肺呼吸机、寻找最像罪犯的脸以及等等其他的陈列物,俨然一座处于黑暗中的未来博物馆,如《黑镜》中收藏的黑科技展品。在这里,它们呼吸着,它们低语着,如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小说中,引诱你接受大脑切除术,以便带你前往深空的黑暗宇宙中遨游。在这里,展现着关于未来的恐惧与焦虑。

“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开幕式导览现场

探讨未来的人机关系、文化与技术的相互影响、传统和精神以及机械化和合理化之间的碰撞。而最终,我们人类才是所有议题的核心。我们总是秉持着有利于人类的前提,试图突破假定的界限从而改变世界,以及我们自身;我们总是竭尽全力使用技术——尤其是那些能推进更大的进步并塑造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的技术——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现在,我们正处于新时代的边缘。迄今为止,我们星球上的所有技术都被人类作为一种工具而发明、构造以及使用。但是如果技术从一个纯粹的工具进化为具有或多或少独立性的同伴、搭档以及同事会怎样呢?它会做什么?又会决定和控制什么?技术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又将扮演什么角色?新一代的机器会产生什么样的文化影响?我们自身又该如何避免让梦想沦为梦魇?

“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开幕式导览现场

在这些问题的拷问下,近日,系列展览“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在 Hyundai Motorstudio 联合推出。该展览聚焦技术进步的社会和文化维度,同时呈现了来自9个国家的17件艺术作品,试图解答这些关于未来的问题。

“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由三位策展人联合策划:马丁·霍齐克(Martin Honzik,奥地利电子艺术节/电子艺术大奖/电子艺术输出资深总监)、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2017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李大衡( Hyundai Motor Company 全球艺术总监、2017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策展人)。因此,此次展览能呈现不同的文化影响力则不足为奇。它还点明了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全世界都在面向未来、拥抱未来,而所有的进步都源于人类缤彩纷呈的愿望、梦想和愿景。

(左)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中)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总监马丁·霍齐克(Martin Honzik)(右)Hyundai Motor Company 全球艺术总监李大衡

关于未来的技术伦理问题,如今已经越来越变得紧迫。技术没有好坏,它取决于人们用它做什么。这些当下或未来的项目警告我们:对于所有强大的技术,我们都需要去思考它的后果:你想要的,以及不想要的。在这来自7个国家的19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正在用何种方式思考关于我们的技术与生命的存在议题。

这些议题跨越了众多的不同的领域,形成一张张切片,被艺术家用显微镜的方式向我们呈现出来,甚至是在制造刑具,拷问我们心中的那个科学怪人。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预言博物馆,是众多的迷盒之一。如今,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些迷盒中的其中几个,去揭开关于未来黑洞的神秘面纱。

Isaac Monte《欺骗的艺术》“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现场

转换你的心脏,异种器官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将动物器官移植到你的身体内,不仅如此,你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任意设计和重塑你专有的移植权力。

这看上去像是阿拉伯沙漠里的天方夜谭,或是诞生于电闪雷鸣下狄奥岱提(Villa Diodati)的哥特恐怖故事《弗兰肯斯坦》,但在这里,来自荷兰的艺术家 Isaac Monte ,将那些想象中的关于科学和审美怪诞的趣味,展现于你的眼前,这就是《欺骗的艺术》。

怪诞的异体器官陈列室,就在 Hyundai Motorstudio 的“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年度大展中上演。“人类是所有议题的核心”并不是一句空头的政治口号,尤其在当下的时代,关乎于人现在与未来的一切,最终的裁定权都在人类自身的手上:毁灭还是生存?关于一切的伦理学的核按钮,都终将由人类自己去按下去。

艺术家 Isaac Monte 在展览现场

正如技术,如何突破和拷问我们假定的界限?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之后,所将面临的那个潘多拉的俄罗斯套娃:一层总是接着一层的谜题,以及可能被释放的灾难。永远都有无穷尽的更深的套娃,等待着你去开启。

正如艺术家 Isaac Monte 所展现的那样,人类利用欺骗来追求社会、艺术和科学的完美。通过艺术创作对此作出回应,将丢弃的猪心通进行去细胞化并用各种技术进行重构,从而转化为美学层面被改善的心脏,转化为优雅的容器。通过收集这 21 个转化的心脏,我们探讨的是生物干预和美学操纵如何被用作最终欺骗的工具:内在美的转化,从怪诞到完美。

在本次展览上,艺术家从 21 颗心脏中精心挑选出 9 颗,这些每一颗心脏,因艺术家与不同的研究人员和机构的合作,每一颗都有自己的故事,正如陈列着非凡梦魇的福尔马林的异体标本博物馆:

Isaac Monte《欺骗的艺术》

萎缩之心:一颗缩小到它原始尺寸1/20的心脏;钢铁之心:一颗覆盖着铁屑的铠甲心脏;时尚受害者:一颗激光雕刻的心脏;柔软之心:一颗植绒的心脏;迷失之心:一颗少组织的心脏;深入我心:一颗用树脂铸模了内部结构的心脏;真心:一颗塑化的心脏;石头之心:一颗镶有金色和银色宝石的混凝土心脏;心网:一颗再生的用钩针编织的心脏。

美学将如何与器官改造融为一体呢?在上面的例证中,我们是可以有所线索和启示的,美学开启的,将是一个万花筒,它的特征是非线性的。我们无法想象在人类的好奇心和美学偏好函数包中,将会释放出怎样无穷无尽的美学函数。在这里,Isaac Monte 的《欺骗的艺术》,展现了美学性和功能性之间的巨大鸿沟和量级下的产物。在这里,陈列物的排序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当改造成为一种极端化,或者是说,美学的欲望驱使,正如带有理想主义特征的无政府主义所走向的恐怖主义化。我们对自身的理想化改造,将会发生哪些难以置信的变化?或者这正是艺术家想要给观众提出的问题:我们的社会能从中受益吗?

艺术家周姜杉与龙星如(中国)合作完成的作品《Surveillance II》“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现场

在艺术家周姜杉与龙星如(中国)合作完成的作品《Surveillance II》中,拟南芥植物和数字屏幕组成共同建构起一个如实验室般的虚拟密闭空间。

拟南芥是一种小型开花植物,在植物生物学中被广泛用作有机体模型。它是芥菜(Brassicaceae)家族的成员,包括诸如卷心菜和萝卜的栽培物种。拟南芥不具有重要的农艺学意义,但它为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当然,或许有的观者仍会有这样的疑问:在一项有趣的“科学实验”背后,这件作品对于日常的当代生活有何关系?或者说,它对于个体“我”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如果观者更进一步,同样会发现其指涉的问题或许并不只是表面上的某种二元对立关系。事实上,连我们的“环境”和“敌人”都已然变得愈加复杂。在2017年,有“现代英语权威”之称的《柯林斯英语词典》在调查了 45 亿个词汇后发现,Fake News(假新闻)一词的使用频率比前年增长了 365%,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年度词汇。

艺术家周姜杉(左)与龙星如(右)

一般而言,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被概括为“5W+1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过程如何(How)。它被要求用最为简单准确的词汇描述事实与现象——或是“真相”。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等新闻种类而言,这些要素在最终呈现的逻辑上具有强线性关系,共同构成了一个个“真相”本身。

2017年,同样重要的还有美国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在十年后重新为自己做起了广告——一个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价值200万至230万美元的30秒广告位,主题:

“The Truth Is Hard”(真相难寻)。

换句话说,无论是植物有机体还是我们人类自己,面临的现实环境也愈加复杂,也愈加难以去寻求某条明晰的线索。而回到作品本身,植物体的生理变化,同样隐喻着人个体—图像—意识形态—异化的景观—社会景观的变化脉络。

艺术家周姜杉与龙星如(中国)合作完成的作品《Surveillance II》

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忘记的是,整件作品是被现代技术所虚拟生成的——正如人类愈加只能通过眼前小小的手机屏幕而了解世界及被世界塑造与改变。但就如《楚门的世界》一般,这个世界同样是封闭的、被塑造的,我们完全生活在一个人造的环境中。我们不仅无法离开这个环境,甚至我们的思想与观感也是在这样一个人造的环境中被塑造。

同时,这个环境同样由我们自己所制造,但我们却成为了这个空间的产品。如果说,我们可以将拟南芥放置于虚拟空间中,再通过独属于人类的视觉文化信息决定其生长方向;那么,谁来决定我们的所见所感与“方向”?

而在其过程中,当自然还没有彻底人造化的时候,空间的权力意味着我们的征服、掠夺与探险;而在一个彻底的人造环境中,空间的权力恰恰代表了一种相反的力量——空间以其冰冷的方式包围着我们,左右着我们,宰割着我们。这个时候,艺术家的工作是在人造的环境中开辟一条通往自然的路。这究竟有没有可能?——而至为关键的是,工业化的、人造的环境已经成为我们成长的背景。

Mary Flanagan《help me know the truth》“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现场

艺术家Mary Flanagan的《help me know the truth》是一件参与式作品,观者在参观过程中将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参观者要先在画廊入口处的自助快照亭照相。进入展厅后,参观者将在两张稍做更改的照片中挑选一张,用来匹配数码设备上文字。每张图片都会用噪声图来轻微地改变面部。参观者被要求从这些修改后的图像中“挑选罪犯”、“选择受害者”或是“选择领导者”,这些图像通过参观者的输入被不断地修改。通过持续不断地选择这些改变微小的图片,最后产生了不一样的面容。在整个展览期间,艺术家根据每位参观者的自拍照随机确定选择的标准。图像在循环六次后将以新的新式保存下来并贴上标签。同时,参观者要决定哪张脸是最天使般的、最友好的和最像罪犯的。

在展览的体验中,或许我们会问,为什么那个人要作出那种表情(或反应,或情绪)?这个表情代表了什么?如果说美剧是在探寻心理和情绪反映背后的个体原因,那么,这件作品便是要寻找人类普遍存在的事实。当然,“真实”往往也并非是无害的——想象一下,如果你随时都知道身边任何一个人的面貌本质,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既是一种天赐的祝福,也是一种可怕的诅咒。

Mary Flanagan《help me know the truth》

在艺术家的介绍中,该项目使用计算神经科学里的一种被叫做“反向相关”的程序,来捕捉我们通过他者的照片产生的关于他者的无意识的想法。那么,无意识从哪里来?

那就是每个人所处的文化语境所塑造的——这种塑造既是从上至下的,即全球背景下的文化特征主导了个体的选择与判断;但在网络时代,它也是从下至上的:弗朗西斯·福山在新作《身份政治》中指出,在互联网世界里,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身份:种族、宗教、阶层、职业、年龄、兴趣等。这些“身份”决定了每个人的立场,也决定了每个人可能会依附于某个小的意识形态,成为网络上横冲直撞的力量——甚至通过个体的意识,构建起某种群体的“偏见”,再通过技术放大呈现。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力量甚至会有着滑向深渊的危险。而如何激起对于这种趋于失控力量的警惕,则是本次“未来演化”展览中的首要命题。即便是最聪明的人也无法超越时代,但是,借助 Hyundai Motorstudio 的平台,我们至少可以去讨论、模拟甚至在有限的范围内去演化这一过程——与技术相伴相生,但同样在艺术、设计与科技的交叉口上,尝试与探索时代大潮中的点点浪花。

申承帛 金容勋(Shinseungback Kimyonghun)(韩国)《CLOUD FACE》“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现场

人脸检测算法的机遇和风险是什么?来自韩国的艺术家申承帛和金容勋带来的《CLOUD FACE》正在为我们展示这样的问题。显然的是,这是一批被脸部探测算法识别为人脸的云图像。它是电脑“视线”错误的结果,但是即便是对于人的眼睛而言,它们也往往看起来类似人脸。正如艺术家本人所表示的那样,作品试图审视电脑视线和人类视线之间的关系。

在这里的当代问题是:我们是否要把我们的判定权力都交托给计算机?比如监控设备中所运用的脸部探测算法识别系统。我们是否决定要把我们的判定权力都交给大数据的人工智能演算?毫无疑问,人类当今世界正面临着这样一个极其重大的技术抉择和难题。在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政府对社会控制的强烈需求面前,是否要将这种技术应用在更为广泛的人类真实世界?或许人们正在铤而走险。

申承帛 金容勋(Shinseungback Kimyonghun)(韩国)《CLOUD FACE》

在这些铤而走险的人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被判定性的范畴是可以被固化的(可确定的、可控制的、可防火墙化的)。被确定的范畴,通过确定的算法,可以推导出确定性的结果。虽然从逻辑上来说,对于一个封闭系统而言,这是可以达成的,比如对 54 张扑克牌的演算。在这一点上,由于扑克牌的系统是确定的,所以可以通过算法,判定任何两付牌局的输赢结局,而这正是超级计算机可以在任何一个封闭式棋牌游戏中能够赢得人类的关键(只要计算能力够强)。

但如果是一个开放性系统,那么计算就会失效,如无法制造出任何一个基于任何真实世界进行类似的判定,比如对证券市场走势的完全预测,因为每一个股票价格背后所存在的是每一个真实的人。在人脸识别系统中,每一个监控摄像头,所面对的是一个人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真实世界。于是,在这里,判定性失误——“云脸”的诞生,就不可能得以完全规避。

申承帛 金容勋(Shinseungback Kimyonghun)(韩国)《CLOUD FACE》

这是一道难题,或许正确的解法应当是,严格局限这些算法,运用在它本身能够取得实际效果的封闭系统内,如数学就应该呆在数学系统之中,限制其数学向非数学系统的蔓延。但这又促发了另一批人的反对,他们举出的反驳论证是,物理学中的数学应用。这样的争论仍在持续,又如正方进一步提出,经济学中的数学不完备应用等等。换句话说,科学前沿正在对科学的范畴提出新的争议,而人工智能正是将这一争论进一步白热化了。

申承帛 金容勋(Shinseungback Kimyonghun)的作品《CLOUD FACE》,正展示了这样的焦虑。这是一条赛跑的过程,看谁的脚力更快,是正方还是反方?正如效用主义(功利主义)所提出的那样,人类的幸福指数是可以被计算的,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使人类整体幸福最大化的解法,如果社会制度就是一种关于幸福的方程解法的话,那么寻找这样的制度,就是寻找这样的算法。它与另一种伦理哲学流派持相反的观点,即人类的幸福是不可计算的。那么,依照这两条完全不同的基本教义,谁才有资格决定人类应当如何生活呢?

Michele Spanghero(意大利)《Ad Lib.》“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现场

在欧洲,教堂音乐,尤其是安魂曲是葬礼仪式的一部分。安魂曲其实也是弥撒曲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指罗马天主教用于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这些音乐的唱诵和歌词被用于安抚丧失亲人的人们。来自意大利的艺术家 Michele Spanghero 的作品《Ad Lib.》则为我们展示了如何用现代医疗器械的自动肺呼吸机,演奏这一古老的悼亡的安魂弥撒:

“一台医用自动肺呼吸机,以及风琴管,演奏出和弦乐。伴随着自动呼吸的持续节奏。人造器官的行为,衍生出诸多的意义,它与那些随意启动这一机械安魂曲的人的意愿和责任相关联。隐喻着人类给科技设定的界限。”

毫无疑问,作为哀悼死亡的安魂曲,它的音色与旋律的指向是“精神”,在管风琴吹起的那第一个音符开始,它所直通的目的地,就是我们关于那生命之核的死亡依托所在,在这里,它建立起一座由声音所环绕的场域,将所有的人包裹其中,无论生者还是死者。在这里,浮现出那精神的安息之柜,它连通大地与天空,将我们那渺小的躯壳安置其中。

艺术家 Michele Spanghero(意大利)与其作品《Ad Lib.》

心肺机的整个系统的运作,来自于完全或部分取代心脏泵血功能的动脉泵,以此来延缓病者器官呼吸器官的衰竭所带来的死亡。当心肺机开始工作后,病人肺部的功能将部分或完全地从身体的循环系统中分离出去,氧合器(一种人工肺)将发挥气体交换的功能。以防万一,每台心肺机都配有手动鼓气装置,用来取代失效的电子气体混合器。病人的生命从此由机器所主宰,或者是被操纵机器的人所主宰。

而管风琴呢?它由许多的音管组成,它们位于中空的风箱之上,风箱中充满来自鼓风器的压缩空气。管风琴控制台上的每个休止符代表一组特定音色的音管,拨动休止符后,风箱上特定音管下的滑块被激发,这样它们就成为了声源。人们通过控制这些连接音管阀门的机械联动装置(键盘),来演奏乐器。

我们或许会提出这样的一个疑问:哪架机器更重要,是艺术机器(管风琴安魂曲)还是拯救生命的机器(心肺机)?

Michele Spanghero(意大利)《Ad Lib.》

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我们生命自身的方式。正如艺术家通过作品所展现出的那样,呼吸机的机械节奏象征的是人类的生命,而人类并不是唯一拥有无止境节奏,以及与生俱来的脉动和停歇、能收缩和舒张的生物,但是同时,从存在主义维度而言,这也使得生命的两大阶段:生与死有所区别。

正如它所指示的那样,在未来,科技的技术可能已经主宰了我们人类的绝大多数活着的时间,但死亡,我们是否还要交付到它手里面。这揭露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死亡似乎是一种逃脱技术范畴的领域,它指向了一种完全的精神纯粹,它是一种关于形而上的存在议题,在这里,任何技术都显得如此苍白。

“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展览开幕式现场

Hyundai Motorstudio 艺术总监徐静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璜生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总监马丁·霍齐克(Martin Honzik)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

Hyundai创新空间常务理事 Cornelia Schneider

系列展览“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使得有关这些议题的艺术主张汇聚一堂,工程师和设计师得以分别在位于北京、首尔和莫斯科的 Hyundai Motorstudio 呈现他们的愿景。这三个空间都将提供交流平台,探讨未来有关移动、能源以及可持续性的想法。艺术家们将在此基于这些未来的想法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出问题,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探讨场所了。所以,“未来演化 —— 我们的共享星球”除了在 Hyundai Motorstudio beijing 展出以外,也将在 Motorstudio Seoul 和 Motorstudio Moscow 分别呈现。

埃米·卡丽《Regenerative Repiquary》,2016

王郁洋《光环》,2015

几个世纪以来,人与机器的关系在不断发展。人们发明了可以冻结艺术的机器。艺术可以抚慰我们的心灵。人们还发明了可以缓和痛苦、延长生命的机器。

当今及未来的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正如在展览现场所展出的《Ad Lib.》心肺机,作为能收缩能舒张、脉冲和基础功能强而有力的生命延缓机器,它的工作或是静止,意味着活着或是死亡。呼吸机因此替代了人为因素,它成为了完美的有节奏的机械元件,使得渴望活着的病人维系生命。我们能听见机器是如何提供慰藉的吗? 如果没有这些机器会是什么样?人、机器、艺术、生命之间的关系在此是如何被阐述的?而我们,此刻正在讨论这些问题。

(文章来源于凤凰艺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