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前景

谷垣真理子 “各位嘉宾,非常荣幸,我是研究中国香港的日本人。” 近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创新与大湾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东京大学的教授谷垣真理子以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开场白引起全场关注。这是她第四次来到中山大学,也是她研究香港的第三十二个年头。

在会上,谷垣真理子笑着谈道,与其说自己是香港研究专家,不如说是个“中国迷”,因为她的研究范围早已从香港扩展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中国。谷垣真理子虽然身在日本,但她一辈子工作的主题都是中国。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嘉妮 杜安娜

谷垣真理子1986年选择留学香港,当时朋友们都很好奇,“那时学中文的人并不多,做香港研究的更少”。但现在情况变了,在她任职的东京大学里,学习中文和学习英语已是同样重要,甚至掌握中文已经成为毕业生求职的利器。 “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当代中国的任何一个点都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始于李小龙的香港研究

谷垣真理子出生在日本九州的一个普通家庭,她的父母没有读过大学,却都对知识充满了崇拜,女儿也不负众望地成为了学霸。

“在日本,所有的大学生都要学习除英语之外的第二外语。我的父母希望我第二外语学习法语,但我一心想学习中文。”谷垣真理子说,对中文和香港的热爱来源于早年对李小龙的崇拜。“我初一的时候看过李小龙的电影,觉得很棒,便对香港产生了兴趣”。

作为忠实“粉丝”,谷垣真理子一直很想写封信给李小龙,“虽然当时他已经离世,不过我还是很想写封信给他。”谷垣真理子说,自己当时不会中文,只能用英语写。为了写好信,谷垣真理子努力学习英语。“要感谢李小龙,如果没有他,我也考不上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在1979年,进入大学的谷垣真理子对李小龙、对香港始终念念不忘,为了完成最初的心愿,谷垣真理子决定学习中文。

学中文改变人生

在大学时,除了学习中文,谷垣真理子的主修课程是地域文化研究。采访时她谈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女性的求职困境:虽然在大学时,她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但毕业后找工作的情况却还不如那些成绩弱于她的男生理想。“投出去的简历往往无人问津,”谷垣真理子说,比起同是自己大学同学的丈夫,她求职的难度要大得多。

这时候,良好的中文水平给她的事业带来了转机。升到研究院后,谷垣真理子获得了在大学里教授中文的机会,并以香港和华南地区作为她的研究方向。东京大学一直有研究中国文化的传统,所以不乏学习中文的人,谷垣真理子说,“学中文的人数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增加,到了上世纪90年代增加的势头更为迅猛”。

学中文不仅改变了谷垣真理子的一生,也正在改变着很多日本学生的人生轨迹。“现在,东京大学在每个学年都会开设14个中文班。在每年入学的3100多名新生中,约有900人会选择中文为第二外语进行学习。”谷垣真理子感慨道:“以前是很爱中国文学的人才会学习中文,现在不一样了,中文和英语一样,已经成为大学生中炙手可热的外语。”

这些年来,关于以香港为主的华南研究,谷垣真理子的著作不计其数。接下来,她打算写一部关于香港的通史,汇总她从业三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目前已经基本写完了初稿。她说,未来她的工作重心也会围绕着中国来展开,“研究中国是我毕生的事业”。

“研究中国就是研究世界”

这是谷垣真理子第四次来到中山大学,对此她很感激,“我一直都希望可以有更多机会和内地的高校开展深入的合作”。

谷垣真理子认为当下的研究普遍提倡跨学科交流,地域文化研究也不例外,她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我们通过看电影《战狼》,就能以小见大,看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她解释道,地域文化研究就是通过研究某一个具体的点,分析其地区特色。而在全球化浪潮之下,研究中国就是研究全世界。

作为香港研究专家,谷垣真理子很看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前景。“通过GDP、人均GDP、人口、面积、货柜吞吐量等因素将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三大湾区进行对比,我觉得相比起居民集中的东京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更具备多元性,居民群是相对分散的聚集点,每个城市本身的底蕴已经很强,这些各具特色的城市组合在一起,会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性的文化。”

在她看来,湾区的发展应该是让文化能够多元存在,而非一家独大。“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里各城市的文化生存力都很强,不会被某个地方的文化轻易取代。”

而基于各城市的文化多元性,谷垣真理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将会带来新的身份认同感。通过大湾区把大家结合在一起,不仅会有一种“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甚至还会出现具有 “湾区人”特色的新的身份认同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