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森:从第一次献血到走志愿者之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沛珂 文 / 图 / 视频

十九年前的三月,西北师范大学的校园春意盎然。

张森这年 18 岁,在这所学校学习秘书学专业,每天他和同学们一样开了的学习、成长,偶尔参加学习的公益、社团活动。久而久之,志愿服务慢慢的成为这代青年人的价值追求。

这个季节,是同学们踏青的的日子。中午下课,张森和往日一样走在校园里,时不时的留意公益活动。那天,学校组织学生们为一名车祸伤者献血,张森走到车祸伤者的母亲面前,问:" 您需要我们献多少血?""4000 毫升。"

张森没有丝毫地犹豫,走进血站说:" 抽我的吧。" 按照初次献血规定,最多献血只能是 400 毫升。" 那是我第一次献血,至今还保留着自己的第一个《献血证》。" 张森说。

2002 年 10 月,张森首次接触到干细胞无偿捐助治疗白血病人康复的知识。他和几位志愿者筹划并建立了 " 中国西部首个大学生干细胞无偿捐献库 "。他在父亲资助下创建宣传 " 中国西部首个大学生干细胞无偿捐献库 "。之后,他走遍了兰州的 10 所高校及兰州、白银、定西、临夏等 4 个市州。2004 年 4 月,征集了甘肃 12 所高校 20000 多名师生和 7000 多名各界人士的签名。2004 年 6 月中华骨髓库甘肃分库成功建立,2007 年张森加入中华骨髓库甘肃分库。

从这以后,参加无偿献血就成为张森每年必须参加的活动。每当得知血液库存告急或者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他都会主动向省血液中心了解血液库存情况,19 年来坚持献血 16600 毫升,看到许多患者及时得到输血,他和许多献血者一样,内心特别欣慰。

张森在参加无偿献血,帮助孤寡老人、残障青少年,成立中国西部首个大学生干细胞库等等后,对 " 志愿者 " 三个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就是力所能及的帮助要帮助的人。

2013 年秋,父亲需要肾移植手术,找不到合适的肾源,父亲走了。这件事极大的触动了张森的内心,他做了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决定,要登记器官捐献,挽救像爸爸一样身患重病的人。随后,他动员妻子,父母登记成为 " 无偿捐献遗体 ( 器官 ) 志愿者 "。

张森的姥爷是 1949 年就入党的老共产党员,在仔细了解了捐献遗体的事情后,也和奶奶一起成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后来张森的岳父母也来到甘肃省红十字会登记捐献遗体。2015 年年底张森和志愿者们创建了 " 甘肃省无偿捐献器官 ( 遗体 ) 志愿服务队 ",义务为市民讲解无偿捐献器官 ( 遗体 ) 的法律法规,经过近 5 年的努力,甘肃省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登记志愿者从 2015 年的 28 人,增加到 2018 年的 1847 人,增长率为 6596%,增长率位居全国前列 ……

在志愿者的道路上,张森越走越远。2013 年 7 月,张森与其他志愿者共同创立了兰州市城关区阳光公益志愿服务中心,活动涉及到了救助、慰问、支教、心里辅导等方方面面。张森说,他希望所有的志愿者都不要随意做承诺,因为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这样才能让被求助者不失望。截止 2019 年 3 月阳光公益志愿服务中心共募集捐助煤炭、化肥、农药等各类物资总价值 657 万余元,帮扶甘肃省 13 个县区、32 个乡镇困难群体 32650 余人次。

有一件事情,让张森既有记忆又有思考。前不久,有一个活动要招募 30 名志愿者,报名了十五六人,但活动当天只有七八人到场。张森说,其实这也是志愿活动最困难的一点,实实在在的 " 铁粉 " 太少。志愿者队伍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但这个群体持久力不够,他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能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毕竟,钱有时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有些老人需要的不是钱,而是陪伴。

让世界充满爱,张森不忘初心,一步步践行他的诺言。当看到需要帮助者得到帮助,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被移植的器官挽救了更多生命的消息。张森都会感动这份付出是值得的。

阳光总在风雨后,即便是志愿者之路艰难,张森却要坚持走下去。如同他为了一次救助,会连续几天实地了解、踩点,就是为了让救助更加精准。只要内心火热,道路不再遥远。

时下的兰州,全市上下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志愿者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张森依然坚持公益,帮助残障青少年家庭和贫困群体开展 " 精准扶贫 " 公益活动,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传递温暖与关爱。

张森说,志愿者活动是一个漫长的道路,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当队伍壮大了,可以干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务。我们生活的城市提出打造 " 精致兰州,都会城市 " 更需要志愿者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贡献那一份微薄力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