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推荐的书孩子不爱读 孩子喜欢的书家长不让读怎么办

"

点燃孩子阅读兴趣 让阅读成为习惯

关注小鲸阅读

每天阅读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


又又又又又开学了,你的孩子,读完书单上的书了吗?


放假的时候,老师一定推荐了一份假期书单给孩子。


大大小小的教育机构推荐的书单更是数不胜数。




各个平台推荐的书目各有侧重,各有优劣。


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孩子不爱读。


在假期,家长们发现自己除了辅导作业以外又多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逼孩子阅读。




孩子们真的不喜欢读书吗?


当然不是,


我们去图书馆看看,


孩子们捧着书本看的津津有味。


据教育机构统计,现在小学生平均阅读时间为35分钟。

远远超过成年人的17分钟。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觉孩子们不爱读书呢?


我们通过统计儿童书籍借阅记录发现:


米小圈、马小跳、儿童漫画常年处于借空的状态。


曹文轩、任溶溶等著名儿童作家的书籍却少有人问津。


而这些名家的书籍,正是各大书单的保留书目。


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恰恰就是孩子们最讨厌阅读的书籍。


也就是说,


孩子们并不是不爱读书,而是不爱读你指定的书。




于是,搞笑漫画、米小圈、马小跳等书籍值不值得读,


成为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许多教育专家认为,这类型书籍的主角


喜欢调皮捣蛋,与家长作对,搞恶老师。


孩子有错误的引导。


但是这些书籍因为贴近孩子们校园生活,生动有趣,阅读障碍小、节奏明快而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阅读。

沈石溪系列,曹文轩系列构思巧妙,语境优美,审美情趣高雅。


却因年代久远,与孩子们生活几乎没有交集而备受冷落。


孩子不爱读,也许是因为家长对阅读的认知错误。



在许多家长看来,米小圈、马小跳等消费型书籍阅读像吃汉堡包,


沈石溪、曹文轩等儿童作家的书籍像吃牛排、鹅肝。


其实,这一直是我们反对的阅读观。


阅读任何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


我们都应该当成是大米饭、馒头这样的的主食来吃。


正是这些优秀的作品,奠定了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是形成一个人审美的基础,他们更应该像空气在我们生活中。


消费型书籍下料狠、食材猛让人阅读起来充满快感。


这就像街边的麻辣烫,也许有卫生隐患,但依旧拦不住馋嘴的食客。


严肃儿童文学相比之下显地平淡、乏味。


有时候大段大段的细致描写即使成年人读起来也是相当的困难。


孩子们在拿到书单的时候,一眼望去,菜单上不是馒头就是米饭。


他们能不抵触么。


好菜才能下饭,对于孩子们来说,


什么样的菜才能让孩子们愉快的吃主食呢?

那就是家长的引导。




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


阅读,一定是一件家长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事情。


许多家长最喜欢将故事梗概讲给孩子们听,


这个做法的可恶性堪比剧透。


想一想孩子们吃的是你嚼碎的饭,他们会有什么感觉?


读书,家长永远不能代替孩子。


正确的引导,应该这样做:


1带着孩子认识作者。




不同的厨师做出的菜味道不同,不同的理发师剪出的发型风格不同。


不同的作者写出的文字当然极具个人风格。


有关于作者一个小小的故事,


也许就是孩子们读完整本书的动力。


2让孩子与书本建立连接


孩子们不喜欢阅读儿童文学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书的内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我们以前的文章中详细讲过,


孩子们阅读的最大快感,


来自于字词与自己神经元的相连接。


孩子们在书中发现自己感知到的世界是非常兴奋的。


我们看看书单中推荐书籍的作者,


不是爷爷就是奶奶,找到一位黑头发的作者都很难。




逼着孩子们读他们的书,就像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一般。


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导读就更加至关重要,


家长就是连接着作者与孩子时空间隔的那一座桥梁。


3要强调感觉而不是感受


写读后感和观后感,在我上小学时一直认为是给一个蜜枣,然后闪一记耳光的事情。

明明很畅快的阅读体验,最后让读后感闹的挺糟心。


现在许多家长将这个传统节目保留了下来,


在孩子读完书后总喜欢问一句,


孩子,读完这本书有啥感受啊?


这个时候家长们往往会发现,


无论你如何提示,孩子们就是get不到你要的那个点上,


陪孩子读书就像是带孩子去游乐园,


在家长眼中,游乐园是旋转木马、过山车,需要找到最近的路去排队。


但孩子们眼中, 游乐园还有一路的花草,飞过的蝴蝶。


孩子们比成年人更用心的感受着书中的细节,有的时候会忽略故事的主线。


作为家长,既要引领孩子体验过山车,又要保护孩子们感受字词的魅力,


听起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个时候,开一场读书分享会就是非常好的办法。

孩子讲他在书中发现的小秘密,小细节。爸爸妈妈可以讲他们从书中得到的启示与感受,这样在交流中,孩子慢慢就会发现文字的下面原来藏着这么多有趣的东西。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