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灸法简单易操作,是民间广为流传的灸法

熨灸:活血化瘀,扶阳正气

熨灸是使用一些重要及其他传热的物体,加热后不用包裹,直接或间接地放在穴位或患处皮肤上,做来回往返或旋转移动行熨烫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熨灸通过使特定部位皮肤受热或借助热力逼药气进入体内,起到温经散寒、疏通经脉、调和气血、活血化瘀,祛邪止痛等作用。

根据取热方式可分为直接和间接熨两种。直接熨是将温热的物体直接放在穴位或患处的皮肤上熨烫,包括将药物等材料煨炒温热后直接熨在皮肤上,或煨热的石块、砖块,盛火的熨斗,贮入热水的铜器等在皮肤上直接温灸;间接熨是将温热物体先烫熨药物或盛有药物的布帛上,借助温热的作用使药力透入皮肤、经络之内。例如《千金要方》说:“治风头痛,虽重绵厚帛,不能御风寒者。艾叶揉如绵,用帛夹住,包头上,用熨斗熨艾,热气入内,良久即愈。”

根据所用的材料可分为药熨、盐熨、砖土熨、水熨、酒熨、烙铁熨、热沙熨等。

(1)药熨:将配好的药物加热后装入药袋,温熨患处,借温热烫熨使药物透入皮肤经络以发挥治疗作用。熨烫时间随病情而定,一般为20~60分钟。

(2)盐熨:取纯净大粒盐适量炒热,用布包趁热熨烫患处,加入适量药末同炒热熨烫即可,热力下降后,可炒热再熨,时间同药熨。

(3)葱熨:用葱白适量,捣烂制成饼状,置于需熨部位上,再以盛火的熨斗在葱饼反复熨烫。也可将葱白炒热,用纱布包起,放于需熨部位进行熨灸。本法适用于小便不通、痈肿、跌打仆伤、阳脱、结胸等证。例如,《景岳全书》治疝,“以葱白为一束,去须叶切为寸厚,葱饼烘热,置脐上,仍以熨斗熨之,尤便而妙”。

(4)姜熨:将生姜捣烂炒热,温熨胸腹部。临床上常配合葱白同用,适用于胸膈痞闷等症。也有用干姜配合其他药物的,如《幼幼新编》中说:“小儿吐泻……或以白芷干姜为末,蜜丸置脐中,以绢敷定,用热鞋底时时熨之。”

(5)砖土熨:取大小适中的青砖(或红砖)2块。放在炉火上烧至烫手,用厚布包好,或取适量灶心上煅热装入布袋,并在治疗部位铺3~5层棉布,趁热在上面熨烫,热力降低后再换一块,反复多次,20-60分钟。

(6)水熨:用烫壶、烫瓶或热水袋盛贮热水温熨患处,也可用毛巾浸热水拧干后熨烫患处。有活血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广泛用于血瘀肿痛。

(7)酒熨:将60~65度的白酒置酒壶烫热后,用纱布蘸热酒熨摩患处。用于气郁不舒、胸膈胀闷、局部红肿等症。

(8)熔铁熨:将烙铁烧热,待温后反复熨贴患处,一般适用于疖子疮疡。治疗腰背痛及疟疾可熨贴背部;治疗眼部疾患则熨眼脸近处。

(9)热沙熨:取干净沙粒炒热用布包裹,趁热反复熨贴腹部以治疗腹泻等。

(10)蛋熨:《良方集腋》说:“凡阴证将死,而胸前微有热者,法用鸡蛋十数个煮熟,将平者一头略去壳,开一圆孔,先将麝香少许安脐内,将鸡蛋对合脐上,稍冷又换一热蛋,须备数人将病者按住,恐蛋至六七枚时,病人要回阳发躁耳,换蛋至十余枚,其病乃愈。”

熨灸临床应用广泛,内、外、妇、儿科等均有其适应证。但凡寒侵入经络脏腑,或素体阳虚,气血不和而致的病症,如风寒湿痹、跌仆扭挫等,均可选用,但高热、急性炎症等热证、以及肿痛、局部皮肤溃烂、急性出血证等应忌用熨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