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宫廷的御膳和仿膳(下)—访溥杰和溥任


文/杨澄

豪华的御膳

沉默了会儿,溥杰先生点了支烟,说起了皇帝的膳食:“皇帝是天下至尊,当然要享受人间最名贵、最精美的膳食。真是四时菜果,水陆杂陈。即便是一般的鸡鸭鱼肉,也要做出讲究的样式,鲜美的口味。有个资料,记载了慈禧太后的一次膳单,计有:

〔火锅二品〕:八宝奶猪火锅、酱炖羊肉火锅。

〔碗菜四品〕:燕窝万字全银鸭子、燕窝寿字五柳鸡丝、燕窝无字白鸭丝、燕窝疆字口蘑鸭汤。

〔碟菜六品〕:燕窝炒炉鸡丝、蜜制酱肉、大炒肉焖玉兰片、肉丝炒鸡蛋、溜鸡蛋、口蘑炒鸡片。

〔片菜二片〕:挂炉鸭、挂炒鸭。

〔悻饽四品〕:白糖油糕寿意、立桃寿意、苜蓿糕寿意、百寿糕。

〔小吃一桌〕:猪肉、羊肉各四盘,蒸食、炉食各四盘。

另外,还有不少皇族、后妃献的精美食品,真可谓是五色缤纷、琳琅满目了。”

溥杰先生继续说:“我记得,他每顿吃的也不过是小桌上太妃们送来的几种家常菜,御膳房做的不过是摆摆样子。那些菜,有的是早晨做的,有的是头一天做的,一直在大笼屉里焖着,味道都串了,样子好看却不好吃。溥仪对这些菜还有个评语,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我看很恰当。

“吃完饭,太监把撤下来的饭菜按等级分掉——这也是一种‘恩典’领班太监还要分头向四位皇太妃汇报,奴才禀老主子,万岁爷进了一碗白米膳,一个烧饼和一碗粥。进得香每天如此,顿顿如此,这是老规矩,表示太妃们对溥仪尽了‘哺育之恩’。”

从御膳到“仿膳”

溥任先生精于膳食之道,对烹饪颇有研究,他说:“御膳房用料名贵,很讲究样式,就是每种菜肴、饭点的色彩、构图、容器也都要精心安排,令人赏心悦目。有人为了迎合帝后的心理和宫宴的排场,常常起了富丽堂皇的菜名以壮声色,比如‘龙凤呈祥’‘宫门献鱼’等等,其实完全是牵强附会。

“我以为,清入关以来,在大量吸收汉族文化的同时,宫廷膳食也有个逐渐改进、丰富的过程。像乾隆几次下江南,吃到南方的饭菜,就有可能把当地厨师带到宫里。庚子之变慈禧逃到西安,也会品尝到西北地区的和一些地方风味食品。而各地命官也必然把本地的风味食品进贡,这都会丰富“御膳”。宫中的御膳集中了全国各地的佳肴美酿,客观上保存了这种文化。”

“四弟的话是对的。”溥杰先生接着说:“满族起源于游牧,有些饮食习惯一直保留着。小时候府里祭神,把一个整治干净的猪劈成两半,放在大锅里白煮。祭礼完毕,所有府里的人按长幼尊卑去分享‘福肉’,就是拿刀割下一块肉,蘸盐花吃,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据说这就是早年的习惯。还有,满族很爱吃奶制品,在宫里和府里的果桌上一直有奶制的点心、小吃,如奶卷、奶悻饽、奶乌塔、豌豆黄、芸豆卷、栗子糕等等。现在‘仿膳’还保留着几种。”

最后,我请他们谈谈“仿膳”的沿革。

溥杰先生想了想,说:“有些具体情况是后来听人家讲的,大致是这样,一九二四年冬天,冯玉祥的部队把溥仪逐出皇宫,自然御膳房的厨工也就散落民间。 第二年,原御膳房菜库的工作人员赵仁斋带着他的儿子赵炳南,约了孙绍武几位厨师在北海公园北岸开了个小饭馆,仿照宫里的膳食,制作几种菜点,起名仿膳。这虽然是为生计所迫,‘仿膳’总算把御膳房的一些传统食品保留下来了。”

溥任先生接着说:“小时候,我跟父亲(清醇亲王载沣)还到‘仿膳’去过几次,吃的主要是肉末烧饼、芸豆卷、甑儿糕、奶卷一类的小吃,有个温师傅白案做得很好。后来他们又丰富了炒菜,也很有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很重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一九五六年八月恢复了‘仿膳’,—九五九年又从北岸迁到建筑宏丽、风光秀美的漪澜堂和道宁斋内,这就使更多的中外游客有机会尝到宫廷膳食的风味。”最后溥杰先生说:“去年,我参加了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有幸遍尝我国南北菜肴的精品,许多都是我没有吃到过的。我由衷地庆幸祖国烹饪技术的日益发展,中国菜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它,发展它,让它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

注: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烹饪》杂志1985年10月刊

肥鸡煨豆腐一品--图片选自中国商业出版社《经典清宫菜》

八宝鸭子一品--图片选自中国商业出版社《经典清宫菜》

中国商业出版社《经典清宫菜》

“知味寻源”公众号由中国商业出版社烹饪编辑部负责运营和管理,欢迎关注、投稿、合作,可发送邮件到3352646@qq.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