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客家人一把糯米,他们能还你一桌小吃

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周末

阿梨妹决定今天就盘一盘

那些让人视觉味觉都得到满足的

客家小吃


在开始之前

阿梨妹想先问童靴们一个问题

你知道

客家小吃

跟一般地方小吃不太一样的

地方在哪里吗


客家小吃

其实是主食的延伸

从历史传承来看

它的用途首先是充饥

所以大多是米制品

其中

又以糯米制作的居多


今天

阿梨妹就由此入手

来看看围绕糯米这一朴实无华的食材

梅州人都能盘出什么花样


煎圆(煎堆)


“煎圆”

是客家人过年时

传统的自制年货

取意“团圆、圆满”



客家人由中原南迁,依山而居,山中气候相对湿冷,于是客家食品口味均较浓烈、油量多,利于御寒祛湿。油炸食品耐保存,于是成为了梅州客家人极为钟爱的小吃及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待客上品。平时,街边摊档也有煎圆摆卖。


甜粄


客家人过年

有不蒸甜粄不过年的一说



客家人过年的甜粄必须保留一部分到二月初二,在初二当天将甜粄切成小块用油煎来吃“谓之撑腰骨”(因农历二月份是春种春播的开始),意味着将进行紧张劳动了。

甜粄具有厚、甜、韧的特色。吃法很多,可以切成小块用油煎,外酥内韧,香甜可口;或切成小块蒸软吃,更可直接“冷吃”。


红桃粄

红桃粄

顾名思义是红的

红粄用糯米、粘米和红曲作成



粉嫩的红桃粄寓意吉祥。讲究一点的红桃粄,是以暗喻吉祥的动植物为模板,尤其以正面是龟甲,背面是桃子的模子最普遍,过年、嫁娶、搬迁等喜庆日子里总会见到它的身影。人们过年过节走亲访友总会带上成对的红桃粄赠送亲友。


砸粽(炸粽)

客家话的“砸”是压的意思

顾名思义

这粽子是压制而成的

但是

它可不是粽子

↓↓↓



虽然不是粽子,但砸粽跟所有做粽子的工艺一样,把白糯米洗净,浸一晚上,然后把浸好的糯米加适量碱水拌均匀,使之泛成水粉般的明亮黄色,用锅蒸熟。把糯米饭放在木格子里压实,形成砖块状。把砖块状的粽子切成一小方块,放在油锅里去炸,炸的过程中用长竹筷不停的翻动,当砸棕变得外焦里嫩的金黄时就可以吃了。


鸡颈粄

鸡颈粄

是客家先祖们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

利用家常食材创造出的美味

是客家人在春节等节日里

宴请亲友的佳品

因外形跟鸡脖子特别相似

所以取名为鸡颈粄



做鸡颈粄一定要把握“七分糯三分粘”,加入适量的水将其和成面团,待油锅热后放入面团,用手将其按压成饼状。在小火慢煎的同时,用锅勺不停压拍并来回翻面,直至表面煎成金黄色即可。煎好的薄片取出后,在表面撒上白糖、碎花生米、芝麻等,轻轻卷成条状,再用刀斜切成一圈圈并竖起,鸡颈粄的制作便大功告成。经过小火慢煎的鸡颈粄外酥里嫩,入口香脆清甜。


客家糍粑


客家人普遍有吃糍粑的习惯

无论平时或年节



客家的糍粑有多种吃法,有的在搓糍粑的过程,将白糖、花生米、芝麻等碾成粉末塞进圆团内下油锅煎炸,吃起来香甜满口,松软柔韧,别具滋味;有的先将花生米、芝麻碾成粉末和上白糖或黄糖入锅熬煎成糊状,然后把糍粑倒入糖糊中不断翻动,直到糍粑全身粘满糖糊即起锅吃用。这种糖糊糍粑嫩滑爽口,香甜适宜,不燥不热,最适合老年人食用。


清明粄

每年的清明节

在客家地区

大家都要到野外踏青

趁便采摘些鲜嫩的苎叶、艾叶

白头翁、鱼腥草、鸡屎藤

和使君子等青草

用于做青粄


(高讯 摄)

清明粄具有一股特有的青草芳香,它性温可驱风祛湿,如加有使君子叶的,还可驱除肠道寄生虫,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因而又称它为药粄,最适合清明前后湿度大的季节食用。所以,清明节人人吃清明粄的习俗在客家地区能代代相沿。


碱水粽

碱水粽是粽子的一种

因食材中有碱水而得名

将糯米用碱水浸泡一个晚上

泡后的糯米略黄

沥干水后包粽子


(钟小丰 摄)

这种碱水粽什么都不加,它只有糯米的清香,软软糯糯,又不会粘牙,吃起来很有口感,Q弹的同时带着一丝绵柔,喜欢吃甜的小伙伴还可以蘸点白糖。虽然看起来毫不起眼平平淡淡,但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呀。



梅州的糯米小吃

还远不止这些

但是阿梨妹已经馋得盘不下去了

……

还有想补充的

请到后台给小师傅留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