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面——每一个重庆人舌尖上的记忆

一勺猪油,些许油辣子,姜水蒜水,撒一点花生葱花……长筷将热腾腾的碱水面捞出,一碗重庆小面出锅。

■ ■■■■

素麻辣面是重庆小面的“基础款”,更有人爱牛肉面、豌豆面、杂酱面、肥肠面等各种各样加了料的升级小面。

吃面的间隙夹块牛肉,或者努力将碗边的肉沫覆到面条上,享受面肉合一带来的愉悦感……

当然,更多时候不会对牛肉的大小满意,也许少有人能拥有把杂酱吃得一干二净的技巧,于是碗见底后留下的辅料也成了重庆人的心头所好。

亲民小面

不同人喜好的吃法也不尽相同,有人喜欢吃干馏,有人喜欢吃汤面;有人喜欢清汤,有人偏爱红汤。在小面店,经常能够听到客人对小面提出自己的要求:多放点辣椒、不要葱葱、多菜少面、不要煮得太软……老板也会热情地回应着,满足客人喜好。

相比火锅,重庆小面的价格更加亲民。5元二两是以前持续了好久的价格。价表泛黄,虽然现在的小面几乎都涨价了1元,但也有许多小面店贴心地为客人配上了免费豆浆。雾蒙蒙的清晨,麻辣小面加上香甜豆浆,不知道这是多少重庆人对新的一天开始的记忆。

很多重庆小面店与普通食饮餐馆的结构布局也大不一样。人家都把厨房设在餐店最里处,而一些重庆小面店却大张旗鼓地把锅碗瓢盆摆在店门口,一排排打好佐料的搪瓷碗颇为壮观。大锅里的热气冲天冒,隔老远就知道这家是卖面的。

故土情怀

对于一些常年都在外地工作、学习的重庆人来说,家乡的重庆小面是对故土牵肠挂肚的寄托。儿时记忆里小面店就开在自家楼下,煮面的婆婆和蔼地吆喝着,自己总会将这碗小面吃得精光,把碗底的豌豆花生也一并食下,吃完还会舔舔筷底,心满意足地起身离开。

每家小面店的味道都有些许差异,总有一两家的独家辣椒油或秘制调料让人念念不忘。外地生活的重庆人怀念那红油的香辣,怀念那一张张贴墙而设的旧桌,怀念那熟悉的味道,或许还怀念老板娘的大嗓门。

山城一碗面,乡情永不变。身在异乡的重庆人啊,也许忽然间的愿望,只是这简简单单的6元小面。

6元小面的大前景

2017年,央视拍了一部纪录片《嘿!小面》,讲述了关于重庆小面的文化以及情怀。二娃、板凳、郭老大、老董、三姐、老太婆……这些犹如街坊邻居名字的面店,半夜还在经营的“三姐猫儿面”,被出租车司机带火的“板凳面庄”、聚园面庄独特个性的“抄手面”……这部纪录片也让重庆小面的名字在全国更加响亮。

时光流淌,当初只有几平方米的小面店也越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内主营小面的店面达到了8.3万多家,每天的小面消费量达500万碗以上。对于火遍大江南北的重庆火锅,小面的店面数量多出了约5万家左右。

不仅如此,小面加盟广告也层出不穷。它以操作简、轻投资、群体广、门槛低等优势吸引了众多希望自己开店创业的人前来加盟,专业的团队、严谨的选址评估、特色主题装修……重庆小面的队伍日益壮大。小面培训机构也不知何时悄然冒出,2016年通过了重庆小面首个地方标准,重庆小面朝企业化、规范化发展而去。后来渐渐可以在外地看到重庆小面这四个字被印在了菜单上,巴掌大碗的小面,如今却成为了许许多多在城市里打拼的人的铁饭碗。

要说好与不好,我相信这还是重庆小面发展的一个新契机。曾作为辅食的重庆小面,现正在开辟出它自己的一番新天地。大街小巷里的小面情怀,也随着时间越淌越远。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有些人,给你以到来的欢愉;

有的人,给你以离开的忧伤。

而我一直在这里,只为你放送

那些关于美好的时光。

文艺集社

投稿、提供线索邮箱:

1873215045@qq.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