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周强|三伏莫忘艾灸煦元阳 三阳共振顺势艾健康

7月流火,骄阳盛夏,明天12号又到了入伏的日子,一年之中最热的盛夏来临,我们的身体也随之来到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不仅昼长夜短,活动量大幅增加,消耗也随之大为增加,而且为了保持体温恒定,身体门户洞开,经络气血疏泄机制高度活跃,几乎一动就出汗,且常常大汗淋漓,口苦口干以及伤津耗液、烦躁上火之像等也随之屡屡出现。加之,因为炎热贪食寒凉,衣着单薄,极易损伤脾胃,阻恶元阳,因此,才会有“春夏养阳”的古医训和刚需。

盛夏炎热,大多数人喜食冰冷,喜欢薄衣露体,依照“取类比象”的逻辑思维,十分容易误认为夏天就应该“趋利避害”,反其道而行之,尽可能原理暑热,寒凉才舒适,也才正确。空凋正是由此而来,空调病也自此产生。可见这恰恰违反了大自然四季循环的生态规律,颇不利于养阳固本,反倒容易伤及脾胃,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最常见者莫过于“苦夏”的存在。

在所有的养阳方法中,艾灸无疑是最靠谱,也是最为简便易行和性价比最高的方法,一年之中,又以三伏天最能顺势借力,借助机体门户洞开之际,特别是借助大自然的盛阳之力,深入补充元阳,深层祛除寒湿淤堵,畅通经络气血。

古人推崇“天人合一”,借助艾灸能够实现最确定也是受益最大的天人合一。艾草通过光合作用(这也是生命最初的存在和进化形式),将过滤了紫蓝光谱之后,人体所需的红外生物谱序以化学键(绿色太阳能和信息)的形式储存在艾叶之中,经过自然陈化处理之后,通过特别的生物质热解(没有明火)的形式,将所储存的红外谱序释放出来,从而实现了天阳(太阳)、地阳(艾草)和人阳之间的三阳同频共振,也是三阳能量信息守恒。艾灸过程所产生的特殊红外光热辐射通过同频共振直接深入人体的DNA体系,发挥特别的整体性的强大自组织自平衡的整体健康促进作用,这是其他给药途径和医疗方法所难以替代的,也是无法比拟的。

台湾学者王唯工博士在著作《气的乐章》中精辟的指出:中医的“气”,事实上是一种“共振”,例如:《黄帝内经》的“气”就是振动,也就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动力。从而尝试用共振的物理原理,建立起一种新的血液循环理论。这就好比音乐理论中谐波产生的现象,(以音符的共振来类比经络共振)。这也即作者说的体内存在的“气的音章”。艾灸光热辐射也许正是通过同频共振,补充能量,调谐信息,修复疾患,使人体的元阳之气得以充沛补给,重振雄风,奏响健康乐章。

艾灸的燃烧过程也十分奇特,艾灸火头中心超过850度的高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出现经典燃烧的明火,而是一直保持阴燃的生物质热解状态,同时源源不断的持续释放出光热辐射、粒子组群和化学烟雾,综合加载在穴位感受器上,通过经络高速公路(也许是间质网络!)的辐射吸收和传导,引发组织系统广泛而深入的应激和网络蝶变,最终体现出健康促进的综合性客观效果,坚持长期艾灸的人大多脸色红润,声音洪亮,精力充沛,情绪乐观,多种长期存在的健康问题逐渐消逝,大约堪为例证。

三伏艾灸,其健康价值至少有三,是宝贵的健康促进和许多寒湿顽疾治疗的宝贵窗口期。其一,能够及时补偿夏日过度消耗的阳气,其二容易借助自然纯阳之力,特别是机体门户洞开之际,深入机体网络体系深层,祛除寒湿,畅通淤堵,防患于未然。其三,借助艾火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天地人三阳的守恒互通,具体通过元阳之气的“同频共振”实现天人合一,促进生物钟的复壮健康。因此,每年的三伏天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不仅能够“冬病夏治”,而且可以“治未病,增健康”的宝贵窗口期,不应错失此健康养生良机。

今年的三伏天超过40天,应该善加利用,无论是每天坚持艾灸,还是隔日艾灸,拟或因为工作学习,选择每周末两次艾灸,都是可选和可行的三伏顺势应时艾灸解决方案,具体的选穴方案,最好是就近经过中医师的整体辩证确定,坚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灸法最好是选择一对一的手工悬灸,因为悬灸过程中的体察引导,以及通过随时的调整手法,例如距离、灸感等,以确保“气至病所”是任何灸器所无法替代的。

比较传统和简便易行,可以居家自助应用的灸法依然推荐药王孙思邈的禅熙灸。借助灸器同时艾灸大椎、命门、神阙和会阴,过程中,隔次可以增加艾灸涌泉,以帮助引火归元。施灸时与坐禅和音乐治疗相融合,放下心事、调整呼吸,心神合一,大多在30分钟之后就会有汗出不断,由内而外,许多人甚至都会汗湿衣衫,也有人会在禅灸合一的过程中舒适的小憩片刻,灸后会自觉神清气爽,焕然一新。

2019年,让自己体验一个不一样的三伏天,伴随着雷雨台风,也让自己体内来一场天人合一的健康蝶变,祛除陈年寒湿淤堵,重振元阳频谱,让自己在这个夏天实现身姿和面貌的焕然一新。


原创版权,首发头条!

作者小传:吴周强,中医药研究员,高级健康管理师。荟聚48年生物医药全岗位工作经验,专注生命健康,聚焦创新创意。原创分享健康干货,敬请大家点赞、关注,评论必回复!

*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