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有三种独特的豆腐,最后一种仅此地独有,有钱也不见得吃得到

"

有朋友问我:你们安徽的金寨什么有名的小吃呢?

其实真正的金寨小吃并不多,也不太出名。

地道的金寨小吃隐藏在青树掩映的农家小院里,不是在城里用钱能买得到的,只有挽起裤脚,深入殷实厚道的山居人家才能尝到真正的金寨小吃。

血豆腐

农家腊月几乎家家都要做血豆腐。血豆腐顾名思义就是将新鲜的白豆腐混合刚杀的新鲜猪腔血、猪肉及花椒、姜末、辣椒等佐料做成的。

营养丰富,有清热解毒、润肺补血之功效。

把豆腐混以佐料拌成泥状,搓成半圆形后,再装竹筛或竹蓝子里,悬挂在火塘上方的屋梁上,经过一个冬天的烟熏火燎,烤成暗红色,硬如磐石。

要吃的时候主人先用清水把血豆腐洗净,架上木柴先用猛火攻,再用炭火余烬慢熬,直到熟过心后主人把血豆腐切成小方块,用少许自家产的麻油,爆蒜末、葱姜末。翻上猪血并烹上黄酒,放入佐菜,调味即可。

在山区特有的根子火慢熬后,清香扑鼻。因为这种菜做起来特别费事,所以一般人不能吃到。

只有极尊贵的客人到家时,好客的主人才舍得取出一两块来让你尝尝。

由于动物性食品中的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血豆腐是补充铁元素既经济安全,又营养丰富的食品。

医生说每天吃二两血豆腐加上其它膳食中含有的铁,就能满足全天铁的摄入量。

臭豆渣

臭豆渣在金寨县的双河、斑竹园镇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代《商城县志》记载:“商南(即今双河镇一带)山民喜食豆腐脚料,谓之‘臭豆饼’,经年则不败,实乃弃之不用之物,成此美食,奇闻也。”

清末宰相周祖培(祖籍金寨),为了反映家乡山民苦不堪言的生存状况,曾将乡亲们用以维系生命的臭豆渣献给慈禧太后,

本想得到若干皇恩沐浴,不料却得到慈禧的喜爱,她尊口轻开,反让周祖培从家乡请来善做臭豆渣的厨师,专门为自己制作臭豆渣。

臭豆渣的制作工艺较为简单,自家磨豆腐后剩下的新鲜洁净的豆渣,用开水煮沸后,摊开晾晒。

至豆渣可捏成饼时加入适量面粉,再用匣子压成块状或小饼,用含有芳香味的植物青蒿叶等覆盖在上面,若干天后,渣饼长出白霉,再掠掉上面的青蒿叶,放在日光下晒干,也可用火烘干。

食用时,要是把它切成薄片、油煎至两面金黄,再醮上腌得红红的辣椒酱,香、辣、稣,吃起来特别开胃。它低热、低脂,是“三高”人群的理想食品。

观音豆腐

有一道小吃绝对可以算得上山珍佳肴,这就是“观音豆腐”。

这种豆腐其实并非用豆类做成的,它的原料是山上一种叫“观音树”的叶子。

人们在观音树上摘下叶子后拿回家中洗净、浸泡,然后反复搓、揉、挤、压,把叶子里的汁挤在盆中,一盆清水就变成了绿莹莹的浓稠的混合物。

再用一块纱布过滤。把干净的草木灰用清水调成灰浆并反复过滤,滤出的浆水倒入绿叶汁中拌匀。一会儿,加入草木灰的绿叶汁就凝固成一大块“翡翠”。

晶莹剔透,柔软滑腻,富有弹性,有些像今日流行的果冻,观音豆腐就做成了。整个制作过程加入草木灰是关键,没有它不能凝固。加多了,太硬不好吃,加少了则不成“豆腐”。

关于“观音豆腐”有个伤感的传说。很久以前,大别山区发生了饥荒,哀鸿遍野。观音从天庭回到观音崖后,不忍人间灾难,用杨柳枝洒甘露于人间。

甘露所到之处,长出了簇簇绿树。她又教饥民摘下树叶取其汁加灰做成了“豆腐”。由于它是观世音菩萨点化而来,人们便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 “观音豆腐”。

绿莹莹、滑嫩嫩观音豆腐它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观音豆腐的吃法很多:可凉拌、可热炒、可煮汤。

但无论何种吃法,都不会改变其沁人心脾的清香。现在,乡间吃“观音豆腐”的人已不多见,偶尔食之,多半也是为了换换口味、尝尝鲜罢了。

城里的菜场也少见,饭店更是未曾耳闻,偶有老妇手携竹篮,不一会便被顾客一抢而空。即便是富足的今天,在满桌的大鱼大肉间,若有一碗透着墨绿的观音豆腐,那肯定是一道最具特色的菜肴。

金寨小吃多取材于自然的山野环境中,有它丰富的营养价值,重于实际效能;小吃种类起源于闭塞的山区生活方式,因而花样少而外形拙,浑然天成。

质朴的民风和贫乏的物质生活,使金寨小吃有大而厚重的个性,却缺乏小吃的精巧与极致。

金寨小吃的古拙风格也正是反映了善良的山民的淳厚,这也是金寨小吃的独特的生存环境吧。

更多金寨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视觉金寨)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