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后来的悲剧命运,其实是这两位武夫当初闯下的祸

建炎三年三月初五,是神宗皇帝忌日,在杭州的宋高宗赵构带领百官主持完行香大典,之后又临朝宣布了新的人事任命,检校少傅、奉国军节度使、制置使刘光世被任命为检校太保、殿前都指挥,下朝后,赵构终于抽空前去看望自己最宠爱的潘贤妃,还有自己唯一的儿子赵旉。

当初康王赵构临危独身出使,家小全留在了开封,金人攻破开封后,与其它赵氏成员一样,赵构的正妻邢王妃与另外两位侧室田春罗、姜醉媚以及康王的五个女儿都被金人掳走,而府上的另一位侧室潘氏却幸运的逃了出来,南渡投奔赵构。

赵构在危难之际登基,没有心思纳秀揽妃,他将宠爱放了和他一样幸运出逃的潘妃身上,建炎元年六月,潘妃为赵构生下一子,赵旉,将赵氏的香火延续下来。

赵构一度想立潘氏为皇后,却遇到吕好问等大臣的反对,只有立为贤妃。

虽然赵构一行仓皇而逃,但南迁杭州,却是之前就于计划之中,建炎二年十月,赵构听从了时为侍御史的张浚的建议,命常德军承宣使孟忠厚奉隆祐太后搬到杭州,六宫嫔妃及小皇子赵旉跟随太后同往。

到杭州后,赵构以百官家属未至,独寝于堂外。睡的是白木床,上施蒲荐、黄罗褥。以示与军民同苦之意。

稍安顿后,他还是想到自己的妻儿,心身都有了需求,于是前往临幸潘贤妃。

春宵苦短,帝国的未来赵构也不知在何方,但这并不妨碍他暂时沉醉一下温柔乡,在柔美的潘氏怀中寻求一下慰藉。

窗外却突然火光四起,刀戈利刃之声相击,坏了赵构的好事。

近卫顾不得避嫌破门进室,说“苗傅,刘正彦兵变叛乱,皇上请速更衣前往主持大局”。

赵构从床上一跃而起,脸色苍白,边更衣边抖嗦,说这天下,还不够乱的吗?苗傅,刘正彦,你们想干嘛?

刘正彦和苗傅都是掌握杭州兵权的御营司都统制王渊部将。

王渊熙州(今甘肃临洮(táo))人,年轻时好财重义,善骑射,颇有侠名,徽宗时期应募伐西夏,屡立战功,后随经童贯征讨方腊、征辽等役,是西北军久负盛名的老将。

靖康元年王渊升真定府总管、都统制,金军二围开封,王渊随北宣抚使范讷勤王,兵屯驻雍丘,得知康王在相州开府,王渊率部投奔,随后张邦昌开封称帝,赵构命王渊率兵三千到开封保护宗庙,王渊到开封后成功的将张邦昌和众文臣带归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

高宗皇帝对王渊极为器重,即位后置御营司,以王渊为都统制,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同知枢密院(枢密院副长官),成为了南宋政府级别最高的武将。

作为名震西北多年的老将,王渊上任后的表现并不差,其时江南一带群盗烽起,王渊提兵征剿,平赵万于镇江,诛陈通于杭州,降张遇于杨子桥,所向披靡,大获全胜。

宗泽之后,王渊是帝国最负盛名的武将了,如果说后来的中兴四大将岳飞算是宗泽的嫡传弟子的话,那张俊和韩世忠则是王渊的门生故将了,张俊更是侍王渊如父,而王渊对韩世忠不仅有提携之恩,还有成人之美典故,提携之恩是早年的韩世忠还是一个没落的低级武官,直到遇到了王渊,王渊对他礼遇堪厚,随即韩世忠跟随王渊南下征方腊,于是有了力擒方腊的英雄壮举。除此之外,王韩之间还有艳史一则,早年王渊在东京还是一个小官时,结识了一个周姓青楼知音,后来离散,南渡后,周美人为秀州太守皇族子弟赵叔近所有,这成了王渊的一块心病。

后来赵叔近有和谋反的士官陈通勾结之举,朝廷派张俊出兵征讨,张俊杀了赵叔近,把周美人带回交给王渊,王渊却不愿将周美人留在身边了,他最初将周美人赐给张俊,张俊说您就像我父亲一样,您曾经的女人我怎么能要呢?坚决不受。王渊于是就把周美人赏给韩世忠,韩世忠素来不看重女人名节之类东西,没客气,纳得美人归。

刘正彦苗傅都是西北军名将之后,刘正彦父刘法是北宋帝国童贯时代威镇西北边陲的一代名将,官至熙河经略安抚使知熙州,后战死盖朱城,刘正彦最初任阁门祗候的小官职,后来做到正五品的朝奉大夫 ,最后又因被免。

王渊做御营司都统制后,想到了自己老战友刘法的儿子刘正彦,于是向朝廷推荐启用刘正彦在其帐下效力,并极为重用,刘正彦很快从武德大夫做到了御营右军副都统制。

但刘正彦是一个自私是气量短小的武人,他并没有记做王渊的提携之恩,反到很快记恨起王渊了,起因是王渊派他征讨丁进,并让原辽降将刘晏随其出战。此战中,只有八百骑的刘宴面对丁进大部,出奇计,让自己的骑兵持五色骑,循山而出,一色尽则以一色易之。丁进见官军累日不绝,颜色各异,以为官兵众多,遂不战而降。战后王渊明察秋毫,虽然刘正彦是此次出征的首领,但王渊还是把头功记在了刘宴身上,刘正彦只获小赏,自此之后,刘正彦就不太听从王渊的调遣,始有反意。

王渊的决定证明他是一位识才之人,刘晏虽然是原辽降将,但后来跟随韩世忠,活跃在抗金战场上,屡立奇功,最后战死沙场以身报国,而刘正彦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苗傅也是出身西北名将世家,其祖父苗授,其父苗履都是西北军名将,靖康元年,苗傅从梁扬祖部从康王,隆祐太后南渡杭州,苗傅为统制官,率所部八千人护从,驻兵杭州。

苗傅自视为名将之后,现在自己只做一个小小的统制官,而王渊白丁起身,却做到了签知枢密院(枢密院副职)、御营司都统制这样的高位,心中十分不满。

两位将二代的不满合在一起,南宋朝又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他们联合作了一个决定,反!

南宋军事上的溃败以及仓皇出逃杭州,百姓怨声载道,军士士气低落,刘苗二人开始密谋造反,适逢王渊在军中又做了一件不得人心之事,南逃时制置使刘光世的部队没有赶上赵构脚步,光世上书告状说是因为专管运兵船的王渊不给他的兵渡江,王渊为自解,杀了江北都巡检皇甫佐,此事在军中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刘苗二人乘机在军中散布,说王渊找替罪羊,并趁机串联中军统制吴湛等中级军官,伺机起事。

建炎三年三月初五,刘正彦、苗傅、王世修等将领兵埋伏在城北桥下,王渊退朝经过城北桥时叛军一涌而出,弑王渊于城北桥上。

随后,刘苗带兵包围行宫逼宫,赵构登上内宫城楼,问刘苗二人意欲何为?刘苗打出的口号是清君侧,诬王渊与赵构身边的太监总管康履谋反。

王渊已被杀,太监头目康履成了众矢之的,要赵构交出康履、蓝圭、曾择三个太监头目。

赵构最初并不愿意,说这几个人如此犯事,发配流放就行了,何必要滥杀。

叛军不同意,赵构和近臣商议,主管浙西安抚司机宜文字时希孟、军器监叶宗谔等人都劝赵构交出康履。

太监康履成了替罪羊,被交给了叛军,刘苗二人得到康履后,立即腰斩于宫前。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陈东领导的太学生暴动,以后南宋初的刘苗兵变,口号和目标都对准了皇帝身边的宦官,陈东领导的太学生们当日就在东京城打死了几十名太监,刘苗兵变更是在杭州城大肆杀戮宦官,见无胡须者杀之。尽管两次事变的性质完全不同,但太监集团都成了他们的头号打击目标。

其实在赵氏帝国,太监集团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传统势力之一,,在宋帝国文臣政治核心体制下,一直受遏制,堪称各代最老实本份的太监(童贯是唯一非典型),帝国的兴亡,最大的责任群体本是那帮与皇帝共治天下的文臣,和太监们关系不大,但因为前朝同行们留下的恶名,却总成为了起事者兴师问罪的缘由。

杀了太监头目,并许诺以苗傅承宣使、御营都统制,刘正彦观察使、御前副都统制的高位,却仍然满足不了刘苗,二人把矛头直指赵构,说他即位不当,将钦宗皇帝置于何处。

听了刘苗二人的话,赵构的心凉了,知道刘苗真正的目标是他。

这时候身边的执宰朱胜非说还是我去和他们谈谈。

到了刘苗营,苗傅刘正彦提出了他们的政治条件,让赵构退位,隆祐太后垂帘听政,立皇子赵旉为帝。

朱胜非回宫把叛军的条件捎给了赵构君臣,给了赵构和他的臣属们一道选择题,率百官死社稷,还是从叛军,立太后幼帝效东汉末年董卓故事。赵构叹了口气,说有今日之事是我这个皇帝没当好,为保全江山社稷,我退就退吧。

朱胜非安慰皇帝,说这也算权宜之际,我到刘苗营时打探过其下面将领的口气,他们对刘苗也并不如何忠诚,现在当务之急是稳住他们,然后等各地勤王部队的到来。

是日,赵构下诏退位,移居显忠寺。刘苗给他封号睿圣仁孝皇帝,留了十五个内侍,被软禁起来。

刘苗当政后,要做的两件事一是改元,二是要迁都金陵,太后和朱胜非商议觉得如果两件事都不同意恐怕刘苗会发愤翻脸不认为,于是同意改元明受,而迁都,朱胜非对刘苗说金陵现在离金兵太近,不安全,目前还是杭州安全,刘苗迷糊着放弃了迁都的想法。

些时的赵构,已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只能寄望于杭州外手握兵权的大将们,第一时间赶过来,救他于水火之中。

谁才是他的救星?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