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中国》的故事和滋味

蔡栋

继《神策湖南名小吃》《湘菜六味》《寻味三湘》《湖湘文库·湘菜谱》等湘菜文化书籍出版后,中国湘菜文化首席专家范命辉又于元旦前夕向读者推出《风味中国》。这本27万字的美食散文集,为“范哥点菜三部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人们也许会羡慕范哥走遍全国吃遍全国,不然,哪能写出涵括中国东西南北中的《风味中国》?

殊不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正是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十多年来生活积累与沉淀的结晶。

范命辉看似嘻嘻哈哈、大大咧咧,其实他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平时朋友聚餐,对于新出的菜,范哥总是要举起手机来拍照;朋友聊天,谈到炒菜,举凡有绝活的,他都要刨根挖底,问个究竟。在潜心研究湘菜文化的同时,他利用平时出差或旅游的机会,行走于神州大地山山水水,寻找风味美食,记录乡味乡愁。这位美食散文家,终于积三十年之功,向广大读者献上了他这本美食散文集《风味中国》。

范哥的文,轻松而清爽,读来简直是“入口即化”,有的就是地道的美文。如《周庄万三蹄》,开宗就写道:“小桥、流水、人家。垂柳、粉墙、黛瓦。长满青苔的老屋,深巷中毗连的商家铺子,水巷中摇曳的小船,戴着蓝花巾的船娘,绿荫下连成线的红灯笼,丰腴酱香的万三蹄……这是周庄,梦里江南的陈逸飞油画里的水乡”,镜头一个接一个,散文诗般的语言,信息量何其大,风景风味风情均在其中,可谓语言如画,要言不烦。提到万三蹄的做法,也是惜墨如金:“精选肥腴适中的猪后腿,经过一天一晚的小火慢煨细焖,皮色酱红,皮润肉酥,肥而不腻”,寥寥几十个字就把特点勾画出来了。至于“万三蹄”的来历,文章中亦没忘写出故事,有心了解的读者不妨自己去读。

当然,作为一个湘人,我更爱看范哥笔下的湖南故事。其中有篇《清汤肉丸菜心》,写画家石君的一个烹饪绝活,读来更感亲切。因为我吃过石君做的这道菜,他也苦口婆心向我传授过这道菜的做法,酒席间,记得他还好几次眉飞色舞自吹自擂向朋友们推介他做的清汤肉丸子。但我就是记不住诀窍在哪。可在范哥的笔下,却叙述得头头是道:“做好这道菜,关键在冷水浸刀。先备一盆干净泉水。肥瘦三七开搭配的新鲜肉在砧板上切碎,取一个发饼的四分之一放在肉上,多次反复将刀放入泉水中打湿,剁肉成泥。剁好的肉泥打入蛋黄,抓匀起胶。锅中放入泉水烧热,挤入肉丸,小火煮开,下入上海青菜心滚开,调盐味出锅,肉丸菜心成菜。”这是具体做法,听起来并无高深之处,但为什么这么做就硬是格外鲜,格外口感好?范哥耳提面命,又娓娓道来:“石君做肉丸子和别人不同的是,要多次将刀放入泉水中打湿后去剁肉和发饼,说是取活水剁肉。反复取水的好处,是每次靠刀上附着的又散又少的水量,浸润肉和饼,让其慢慢地均匀吸收水分,肉和饼充分交融,这样剁成的肉泥,更加富有弹性活力,肉丸煮熟后更加嫩滑鲜美,汤清而甜,一点不腻人。”看了这段文章,我算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相信其他读者朋友读了也会有如此收获。

《风味中国》视野广阔,既写了江南水乡,也写了新疆西藏,既走进岭南,也踩点云南,既有太湖尝鲜,也有山行食记,蒙古包烤全羊、福州于山佛跳墙、阳澄湖清水大闸蟹、京城胡同羊蝎子……把中国有代表性的独特美味几乎个个都点到。走遍千山万水,范哥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山高水长,水润万物。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神州大地的饮食都很有个性,水系不同,菜系风味个性也不同。发达的水系孕育饮食的文明,水系丰泽菜系。有水的地方就有最美的风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行云流水般的笔下满是浓浓的乡愁。

值得一赞的是,此书不但取材广、文笔活,且范嘉树的装帧设计也独具一格。封面设计既典雅又简素,既厚重又灵动;内页讲究留白,天头地脚空阔,正文行距较大,使得阅读轻松而惬意。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从湘江到长江,穿越黄河,走近珠江,从古镇小味到古城大味,寻味实际是在寻找人的味道,人在那民风民俗里孕育的中国吃的故事与滋味。”岁尾年头能读到芳香四溢的《风味中国》,真是2020一个美好的开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