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贲的惨死,学会防范这种飞来横祸!

孟贲(举大鼎)

秦武王伐韩成功后,自觉天下无敌。一想到周朝如今这么没落,却还有九鼎在那,于是带上力大如牛的任鄙、孟贲一班大力士去洛阳,想看看传说中的九鼎长啥样。

到了洛阳,只见九位宝鼎一字排列,就跟火锅店的盆一样,码的整整齐齐。这九鼎,是大禹收取九州的贡金,一个州的贡金铸一鼎,又叫“九龙神鼎”。

九鼎由夏朝传给商朝,周武王灭商后,迁都到洛阳,九鼎也跟着迁过去了。

武王挨个看了一遍鼎,赞不绝口。手就开始痒了,觉得这鼎应该是秦国的,想挪回咸阳。

他问守鼎的官吏:“这个鼎,有人举过吗?”

官吏惊吓的磕头回答:“举鼎?根本不可能?这辈子都没见过!听人传说此鼎有三万斤的重量,谁能举动?”

武王一听更来劲了,便问任鄙、孟贲说:“二位力大无比,能举动这只鼎吗?”

任鄙知道武王自恃勇力,十分好胜,推辞说:“我只能举三千斤,这只鼎重十倍,我举不动。”

孟贲捋起袖子上前说:“请让我试一试,如果举不起来,不要怪罪!”

于是弄来一套绳索鼓捣一顿,提着绳子,恶狠狠地大叫一声:“起!”

鼎离地约有半尺高,又落在地上。因为用力过猛,眼珠突出,眼角蹦出血来。

武王笑着说:“你太差劲了。不过既然你能举起来,我还会如你吗!”

任鄙劝道:“大王身体高贵,不要轻易去举。”

武王不听,撸起袖子准备举鼎。任鄙拉着他袖子跪下阻止他。武王说:“你自己举不动,就嫉妒我吗?”

任鄙见此,不敢再劝。

武王大步走上前抱住鼎,屏住一口气大喊一声:“起!”那只鼎离地半尺高。刚要转身,却觉得浑身酸软,鼎失手掉了下来,正好压在武王右小腿上,只听咔嚓一声,把小腿骨给压断了。武王惨叫一声:“痛死我了!”当时就昏了过去。

手下的人忙将其扶回住所中。无奈血流满床,疼痛难忍,捱到半夜,武王就死了。

樗里疾追究举鼎的罪过,将孟贲满门抄斩;因为任鄙能够劝谏,任他为汉中太守。

故事完。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

同是和武王一起去洛阳看鼎的孟贲、任鄙,都是眼睁睁的看着武王举鼎血流而死,他们一个被杀,一个当了官。

我们现在细细咀嚼一下这个故事。

首先,九鼎是权力的象征,周朝虽然没落,但好歹还有个空壳,名义上还是天下的主人。秦国再强大,也只是一方诸侯,诸侯怎能举天子的鼎呢?

其次,举鼎本身也有风险。传说周朝当年迁移到洛阳的时候,用了无数车马前拉后推才将鼎移过来,可见重量不一般。守吏也说了,从未见过也未听过谁能举鼎。

所以,举鼎这行为,一来不符合君臣之礼,它受万人唾弃;其次也非常危险,万一拿捏不稳,掉下来还不得砸成双汇火腿肠吗?

这种无论成败,都隐含极大弊端的事,脑袋稍微清楚点的人,都不会去做。

可是武王不一样,他争强好胜,别人做不了的事,他认为他能做;别人做了的事,他觉得自己能做的更好。

孟贲、任鄙作为他的随行武士,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该预测到两种结果:

1.举鼎顺利,受万人唾弃,给秦国带来麻烦,置秦国于不利之境。2.举鼎失败:武王觉得没面子心情非常不好;或武王失手将自己砸伤、砸死,这是最严重的情形。

或许你认为秦国够强大,第1点根本无须考虑。

可是如果天下诸侯真的以此事做文章,谁敢保证秦国不会把孟贲、任鄙这两个没有存在感的下人拉出去砍了做个交代?

“你们看,就是这俩厮,怂恿武王举鼎,现在我大秦国已经把他们剁成肉酱了,你们就不要唧唧歪歪了,嘿嘿!”

如果武王受伤或挂掉,随行之人,一样也会跟着遭殃。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意外啊,谁能料到秦武王这么不抗砸啊,随便一砸就给砸死了。

我们说了,举鼎无论成败对秦国、还是对孟贲、任鄙,纯属吃饱了撑着:成功了,什么实质性好处捞不到,还要背负莫须有的罪责;武王要是死了或伤了,孟贲、任鄙要入18层地狱。

是饭不好吃吗?还是手机不好玩?要争抢着去做这种成败对自己都没好处的蠢事?

想到了这一层,还有人敢怂恿或参与武王举鼎吗?

肯定不敢的!

有人说,我懂了你说的,可就算我不想,架不住他自己要作死啊。

参考这个故事,我们看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

樗里疾(?―前300年)

1.承认自己无德无能,做不好他要做的事。

武王要举鼎,任鄙试都不试,马上承认自己无能并放弃,如果孟贲也这样,大家一起规劝,也许武王也就放弃了。可孟贲不识相,偏要去举鼎,可怕的是他竟然举起来了一点点。武王如此好胜,怎么能容忍手下比自己还能干?所以他举鼎的决心更强了。

孟贲没杀武王,武王却因孟贲而死。

如果承认自己无德无能,可还是要被派去干蠢事,怎么办?

2.用实际行动告诉他:我们确实没有这个能力!

就武王举鼎的故事来说,如果任鄙、孟贲不得不举鼎,那么即使他们有举鼎的能力,也不能真举起来,龇个牙瞪瞪眼,做做样子,这事也许就这么糊弄过去了。

如果这样还是不凑效,无法阻挡他自己作死呢?

3.开展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规劝!

规劝要领:要动作大,辐射要广。

就是你劝阻的过程和动作,要尽可能无限放大,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你在不遗余力的阻止他做蠢事。

文章中的任鄙,先是劝阻不成,或跪下阻止,那场面是声泪俱下!

这样一来,就算他们作死,事后追责,也追不到你身上来,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再追责说不过去,周边沉默的人都集体放过了,劝诫的人难道更该死不成?

任鄙能逃过一劫,就是他曾经劝阻过武王。

当然,这个也不能百分百保你不被牵连,因为难保碰不到几个神经病上级,遇到这样的,是无解的,赶紧卷铺盖快逃吧!

总结:不要去做那种“成功了对自己无实际好处,失败了却要吃不了兜着走”的事。

可是很多时候,如果你不够细心、不够敏锐、不够聪明,你根本无法抛开表象去识别你干的到底是不是一件蠢事!

插个题外故事:为何古代太子很少有出征打仗的?因为太子已经是一人之下了,他打胜仗了也就那么回事,回来还能封他什么爵位?但要是吃败仗了,战死非常不值,就算没死也会有人说话:这太子水平不行啊!大王您再考虑考虑您其他儿子吧!

如果太子出征到半路才意识到这是个坑,该怎么挽回?一不做二不休,赶紧把自己打伤打残装病回去吧。哈哈!

古人云:读史明智。这里所有的文章,都是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度解析,我们的目的有二:1.读懂历史,学会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悟出人生智慧,提高我们的做事格局;2.了解各种历史事件,打造我们博古通今的高端形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